AI 生成内容(AIGC)现在火得不行,但好多人用 AI 写出来的东西总被说原创度低,要么通不过平台检测,要么没人看。其实不是 AI 不行,是方法没找对。今天就掏心窝子跟大家聊聊,怎么把 AI 生成的内容改造成高原创的爆款文案,全是实战干货,照着做,效果立竿见影。
📌 AIGC 内容原创度低?病根在这几个地方
很多人觉得,AI 写的东西原创度低是因为模型不行,其实真不是。我见过用同一个 AI 工具,有人写出的内容原创度能到 90% 以上,有人却只有 30%,问题主要出在这几点。
首先是输入指令太笼统。就拿写美食文章来说,你只说 “写一篇关于火锅的文章”,AI 肯定给你一堆大众常识,什么火锅的起源、常见食材,这些内容网上一搜一大把,原创度能高才怪。但如果你说 “从重庆老火锅底料炒制工艺的角度,写一篇适合新手的家庭自制攻略,重点讲牛油和香料的配比技巧”,AI 生成的内容一下子就有了独特性。
其次是缺乏个人视角注入。AI 就像个超级缝合怪,它会把海量信息拼在一起,但没有你的个人经历、独特观点。比如写旅行攻略,AI 能告诉你景点门票、开放时间,但你自己去过之后的真实感受,哪个角落拍照最好看,这些带个人印记的内容,才是原创度的关键。
还有就是结构模板化严重。大部分人用 AI 时,不调整输出结构,导致 AI 总是按固定套路来:开头引入、中间分点论述、结尾总结。读者看多了这种结构,一眼就能认出是 AI 写的,自然觉得没新意。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语言风格同质化。AI 默认的语言风格比较中立、书面化,如果你不特意调整,写出来的东西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缺乏个性。就像说话一样,每个人的语气、用词都不一样,文章也该有自己的 “说话方式”。
🛠️ 提升原创度的核心操作:从指令到二次创作
想让 AI 内容原创度飙升,得从源头开始改,输入指令和二次创作,这两步缺一不可。
输入指令要做 “填空题”,不是 “问答题”。别让 AI 自由发挥,而是给它设定好框架和细节。比如写一篇关于职场穿搭的文章,普通指令是 “写职场穿搭技巧”,高级指令是 “针对 25 - 30 岁互联网公司女性,写一篇周一到周五的职场穿搭,每天突出一个风格,结合当季流行色,避开 3 个常见雷区(比如过于紧身、颜色太花哨)”。指令越具体,AI 生成的内容就越有针对性,原创度自然上去了。
给 AI “喂料”,加入独家信息。AI 的知识库虽然大,但你的个人经历、行业内部数据、独家观察,这些都是 AI 没有的。比如你是做美妆代购的,让 AI 写一篇口红推荐,你可以先告诉 AI“我最近三个月卖得最好的 5 支口红,客户反馈中提到最多的 3 个优点和 2 个缺点”,AI 基于这些独家信息写出来的内容,肯定和网上抄来的不一样。
二次创作时,先 “拆” 后 “拼”。拿到 AI 生成的初稿,别直接用,先把它拆成一个个小模块,比如观点、案例、数据、金句。然后重新排列组合,删掉老套的部分,加入自己的东西。比如 AI 写 “运动能减肥”,你可以改成 “我身边一个朋友,每天晚上跳 30 分钟绳,三个月瘦了 15 斤,不过她告诉我,关键是跳绳后要拉伸,不然腿会变粗 —— 这是 AI 没说的细节”。
语言风格要 “换血”。把 AI 书面化的语言改成自己的风格。如果你平时说话比较活泼,就把 “综上所述” 改成 “说白了”;如果你喜欢用行业黑话,就在文中适当加入。比如 AI 写 “该产品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你可以改成 “这东西是真的值,花一半的钱,能达到大牌八成的效果,我跟你说,业内人都知道这是个宝藏”。
🔍 原创度检测工具:避开坑,选对工具
检测原创度是必经步骤,但工具选错了,白费功夫。市面上的检测工具鱼龙混杂,给大家推荐几个靠谱的,各有各的特点。
CopyScape,老牌工具了,主要检测内容是否和网上已有的内容重复。它的优点是数据库大,国外的内容也能检测到,适合做英文内容的朋友。不过它是付费的,免费版只能看检测结果的前几句,想细看就得掏钱。
百度站长平台的原创度检测,对中文内容更友好,能检测出和百度收录内容的相似度。重点是免费,而且和百度搜索引擎的算法关联度高,如果你主要在百度系平台发文章,用这个准没错。但它的缺点是检测速度有点慢,一次最多检测 3000 字。
Grammarly,不光能查语法错误,它的原创性检测功能也不错,能标出让人怀疑是抄袭的句子,还会给出修改建议。适合既想改语法,又想查原创度的人。不过它对中文的支持一般,更适合英文内容创作者。
用检测工具时要注意,别过分追求 100% 原创度。有些常识性的内容,比如 “地球是圆的”,肯定会和其他内容重复,这很正常。一般来说,原创度在 70% 以上就够用了,太低了平台不喜欢,太高了可能会牺牲内容的可读性。
🚀 爆款文案的底层逻辑:原创度 + 传播点
光有原创度还不够,得让内容有传播力,才能成爆款。这就要在原创的基础上,加入几个传播点。
蹭热点但不硬蹭。把热点和你的内容自然结合。比如某部热门电影上映,你写的是职场内容,就可以说 “电影里主角在职场上的那套沟通技巧,在现实中其实也行得通,不过我得提醒你,有 3 个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 这是我结合自己的经历总结的”。这样既蹭了热点,又有自己的原创观点。
引发共鸣的细节。AI 写的内容往往比较空泛,你要加入具体的细节让读者有代入感。比如写育儿内容,AI 说 “家长要多陪伴孩子”,你可以写 “我女儿三岁的时候,我每天晚上给她读绘本,有一次我出差,她抱着绘本哭着说‘爸爸还没给我读故事’,那一刻我才明白,陪伴不是简单的待在一起,而是要有互动 —— 这种细节,AI 写不出来”。
留 “钩子” 让读者想转发。在文末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分享一个有争议的观点,让读者有讨论的欲望。比如 “我觉得 AI 写的内容再过两年就能完全取代人类,你们觉得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或者 “以上这些提升原创度的方法,我只告诉了 3 个,剩下的 2 个,关注我明天的文章就告诉你”。
用数据增强说服力。AI 生成的数据可能不准确,你可以换成自己搜集的真实数据。比如写健身内容,AI 说 “很多人通过健身改善了身体状况”,你可以写 “我统计了我们小区健身群里 50 个人的情况,坚持健身半年以上的,有 80% 的人说睡眠变好了,这是具体的数据,不是瞎编的”。
❌ 常见误区:这些坑别踩
提升原创度的时候,很多人会走弯路,这些误区一定要避开。
为了原创而原创,牺牲内容质量。有人觉得把 AI 的话换种说法就行,不管逻辑通不通。比如 AI 写 “苹果是水果”,他改成 “水果里有苹果”,虽然原创度高了,但意思没变,还显得啰嗦。原创的核心是有新的观点、新的信息,不是玩文字游戏。
过度依赖 AI,自己不动脑。把 AI 当成唯一的创作工具,输入指令后直接用,不思考、不修改。其实 AI 只是个辅助,真正的原创来自你的大脑,你的经历、思考、观点,这些才是无可替代的。
忽略平台规则。不同平台对原创度的要求不一样,比如公众号更看重内容的独特性,而小红书更看重图片和短句搭配。你得根据平台的规则调整内容,不能用一套内容发遍所有平台。比如小红书上,要多分段,用 emoji,语言更活泼,这些都是提升传播力的细节。
不敢表达个人观点。总觉得自己的观点可能不对,不敢写进文章里。其实有争议的观点反而更容易传播,只要你能说出理由,哪怕有人反对,也能引发讨论。AI 写的观点往往比较中立,你的个人观点才是原创的点睛之笔。
🌟 实战案例:从 50% 原创度到 90% 的改造过程
给大家看一个真实的改造案例,更直观地感受怎么操作。
AI 初稿(原创度 50%):
“夏季减肥要注意饮食,少吃高热量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同时要适量运动。每天坚持运动 30 分钟,能有效消耗热量。”
改造步骤:
- 加入个人经历:“我去年夏天减了 10 斤,试过不少方法,发现饮食和运动结合才最管用 —— 但有个坑你们别踩,我一开始只吃蔬菜水果,结果掉头发,后来才知道得适量吃点瘦肉。”
- 具体细节补充:“高热量食物不光是油炸的,像夏天常喝的奶茶,一杯全糖的热量相当于 3 碗米饭,我现在都换成无糖乌龙茶加牛奶,既好喝又低卡。”
- 调整语言风格:“运动也不用非得去健身房,我每天晚上在家跟着视频跳帕梅拉,一开始跟不上,慢慢练,现在 30 分钟轻轻松松,出汗的感觉别提多爽了。”
改造后(原创度 90%):
“我去年夏天减了 10 斤,试过不少方法,发现饮食和运动结合才最管用 —— 但有个坑你们别踩,我一开始只吃蔬菜水果,结果掉头发,后来才知道得适量吃点瘦肉。
夏季减肥,吃的方面得注意。高热量食物不光是油炸的,像夏天常喝的奶茶,一杯全糖的热量相当于 3 碗米饭,我现在都换成无糖乌龙茶加牛奶,既好喝又低卡。
运动也不用非得去健身房,我每天晚上在家跟着视频跳帕梅拉,一开始跟不上,慢慢练,现在 30 分钟轻轻松松,出汗的感觉别提多爽了。”
看,只是加了点个人经历、具体细节,换了下语言风格,原创度就大幅提升了,而且读起来更真实、更有吸引力。
提升 AIGC 内容的原创度,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关键是记住一点:AI 是工具,你才是创作的核心。把 AI 生成的内容当成半成品,加入你的个人印记 —— 经历、观点、细节,再调整成自己的风格,想不原创都难。
照着上面的方法去做,写出高原创的 AI 爆款文案,真的不是遥不可及的事。赶紧试试,有什么问题,评论区随时聊。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