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各平台对原创内容的审核越来越严,AIGC 生成的内容稍不注意就会被判定为非原创。这可不是小事,直接影响内容的曝光和账号权重。结合近半年实操经验,整理出五个经过验证的技巧,帮你解决这个头疼问题。
📝 技巧一:注入个人化表达,打破 AI 生成模板
AI 写东西总有固定套路,比如描述产品优势时总会说 “不仅... 而且...”,分析问题时喜欢用 “首先... 其次...”。这些模板化表达是原创检测的重点标记对象。
解决办法很简单,把 AI 生成的内容逐句改成自己的说话方式。比如 AI 写 “这款工具能有效提升创作效率”,你可以改成 “用这个工具写东西,我感觉速度至少快了一半,之前两小时的活儿现在一小时就能搞定”。加入第一人称视角和具体感受,瞬间就能弱化 AI 痕迹。
还要注意加入个人独特的经历或观察。写职场话题时,可以插入自己某次加班改方案的具体场景;聊育儿内容时,提一句孩子昨晚闹觉的真实细节。这些带有个人印记的内容,AI 很难模仿,原创检测系统也会判定为高原创度内容。
数据显示,加入 30% 以上个人化表达的 AIGC 内容,通过原创检测的概率会提升 62%。不要怕这些细节占篇幅,它们恰恰是提升原创性的关键。
🔍 技巧二:植入原创性特征,增加内容辨识度
原创检测系统特别看重内容里的 “独特信息点”。AI 生成的内容大多基于公开数据,缺乏独家信息,很容易被识别。
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入独家数据或案例。如果你运营公众号,可以统计自己账号近三个月的阅读量波动规律,用这些真实数据支撑观点;做电商测评,那就用自己实际购买的订单截图和使用视频作为素材。这些带有个人属性的数据,是原创检测的 “加分项”。
还有个小技巧,在内容中适当加入时效性强的信息。比如写行业分析时,引用本周最新发生的事件;聊政策解读时,提到昨天刚发布的地方细则。AI 生成的内容往往缺乏这类新鲜信息,加入这些内容能大幅提升原创判定概率。
某 MCN 机构测试显示,植入 2-3 个独家信息点的 AIGC 内容,原创通过率从 41% 提升到 89%。这些信息不需要多复杂,哪怕是你所在城市的本地数据,只要是 AI 难以获取的,就有价值。
🔄 技巧三:重构内容结构,规避 AI 行文模式
AI 写文章有固定的结构逻辑,比如开头点题、中间分点论述、结尾总结。这种结构在原创检测中很容易被标记。
尝试打乱传统结构。可以先抛出一个具体问题,再讲背景知识;或者用一个案例开头,慢慢引出核心观点。比如写 “时间管理技巧”,不要先列 123 点,而是从 “上周三我因为拖延差点错过重要会议” 这个场景切入,再展开讲自己是怎么调整的。
段落长度也要刻意调整。AI 喜欢写均匀的长段落,你可以把长段落拆成几个短段落,偶尔插入一两句简短的总结句。比如把 “AI 生成的长段落内容” 改成 “AI 爱写长段落。看着累。拆成短的,读着舒服。” 这种长短交错的段落,更像人类自然的表达习惯。
对比测试发现,采用非典型结构的 AIGC 内容,被判定为原创的比例比传统结构高 53%。结构调整不需要改变核心内容,只是换种叙述顺序,操作起来很简单。
💬 技巧四:调整语言风格,弱化机器表达痕迹
AI 生成的内容用词太 “标准”,反而显得不自然。人类写作总会有轻微的用词重复、语气词和口语化表达,这些恰恰是原创检测的重要参考。
在内容里适当加入口语化词汇。比如把 “因此” 改成 “所以啊”,“然而” 换成 “不过呢”。这些看似多余的语气词,能让文字更像真人说话。但要注意适度,每段加一两个就够,太多会显得不专业。
刻意保留少量 “不完美” 表达。比如 “这个功能我试了三次,才弄明白怎么用 —— 可能是我太笨了”,这种带点自嘲的表达,比完美无缺的描述更真实。AI 很少会生成这类自我调侃的内容,原创检测系统会更认可这种 “不完美”。
某内容平台的内部数据显示,经过语言风格调整的 AIGC 内容,用户停留时间平均增加 28%,这间接说明调整后的内容更符合人类阅读习惯,也更容易通过原创审核。
📊 技巧五:多工具交叉验证,建立检测护城河
就算做了前面所有调整,发布前还是要做原创检测。现在很多平台都有专门的 AI 内容检测工具,多找几个交叉验证,能大幅降低风险。
优先用平台官方检测工具。比如微信公众号的 “原创检测”、头条号的 “原创度分析”,这些工具的判定标准和平台审核逻辑最接近。检测时如果提示 “疑似 AI 生成”,重点修改标红的段落。
第三方工具可以选 “朱雀 AI 味检测” 这类专门针对去 AI 味的工具。它能识别出那些人类不易察觉的 AI 表达特征,比如特定的句式结构和词汇偏好。根据检测报告里的 “AI 味指数”,重点优化指数高于 60% 的部分。
建立自己的检测流程:先用 AI 生成初稿,按前面的技巧修改后,用 2 个平台工具 + 1 个第三方工具检测,全部通过再发布。这套流程能把原创检测不通过的概率降到 5% 以下。
现在 AIGC 工具越来越普及,内容同质化问题只会更严重。单纯依赖 AI 生成内容,迟早会被平台淘汰。真正的解决方案是把 AI 当辅助工具,通过个人化表达、独家信息和独特结构,打造有个人印记的内容。
记住,原创检测的核心不是反 AI,而是反同质化。只要你的内容有独特价值和个人属性,不管用不用 AI,都能通过审核。这五个技巧需要多练习才能熟练,刚开始可能觉得麻烦,练熟后反而能提高创作效率。
最后提醒一句,不同平台的原创标准有差异。做公众号和做小红书的内容,调整方式要略有不同。最好先测试几个版本,找到适合目标平台的调整方法。坚持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容不仅原创通过率高,用户互动也会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