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用 AI 写小说、剧本的人越来越多,但有个头疼的问题 —— 写出来的东西总有点 “似曾相识”。不是和别人的作品撞梗,就是 AI 自己生成的段落重复感很强。其实只要掌握几个核心技巧,完全能让 AI 创作既高效又有独特性。
📊 从源头控制:别让 AI “吃” 太杂的通用料
AI 生成内容的雷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 “学习” 的基础材料太重合。现在大部分 AI 模型的训练数据都包含热门小说、经典剧本,你要是直接用默认模型写仙侠,它大概率会冒出 “御剑飞行”“丹田炼气” 这类烂大街的设定 —— 不是不好,是用的人太多了。
想避开这个坑,第一步就得给 AI “定制食谱”。比如你要写民国悬疑剧本,别只让它用内置的民国素材库。可以自己整理一批小众资料:民国时期地方小报的社会新闻、冷门军阀家族的真实故事,甚至那个年代的老广告、旧书信,把这些内容上传给 AI 当参考。我之前帮一个作者试过,把 1930 年代上海电车售票员的回忆录喂给 AI,它写出来的街景描写里,就有了 “电车铃铛在雾里飘三里地,卖炒货的担子总蹭着铁轨边的石子响” 这种带烟火气的句子,完全避开了常见的 “黄浦江夜景”“法租界洋房” 套路。
还有个细节要注意:别让 AI 一次 “消化” 太多内容。如果你的小说涉及武侠和科幻结合的设定,先让 AI 单独学武侠里的门派规矩,再学科幻里的星际航行逻辑,最后再告诉它怎么融合。要是一股脑全塞进去,AI 很容易把两种类型的通用套路搅在一起,写出不伦不类又老套的情节。
✍️ 强制注入 “个人印记”:让 AI 成为你的 “专属代笔”
AI 的优势是高效,但劣势是没有 “个人经历”。想让内容不雷同,就得把你的独家记忆、小众喜好灌输给它。这不是说要写自传,而是把你的独特视角变成 AI 的创作滤镜。
比如写爱情小说,别让 AI 默认写 “咖啡馆相遇”。你可以告诉它:“参考我大学时在图书馆占座,总被同一个人用保温杯碰掉书的经历,男女主第一次见面要带点笨拙的尴尬,比如男生的笔记本上沾着奶茶渍,女生的书签是张旧电影票根”。这些具体到细节的个人化设定,AI 根本没法在通用数据里找到重复样本,写出来自然有辨识度。
小众爱好也是好素材。我认识一个喜欢收集老相机的作者,他让 AI 写侦探小说时,要求所有关键线索都和相机有关:凶手用胶卷盒藏毒药,被害人死前正在洗的照片里藏着时间漏洞。这种把个人爱好融入设定的写法,既避开了 AI 常用的 “密室钥匙”“密码信” 套路,又让故事有了别人抄不走的特色。
🔄 打破 AI 的 “惯性结构”:自己攥紧 “节奏遥控器”
AI 写故事有个隐蔽的雷区 —— 它会不自觉地套用固定结构。比如写职场剧,大概率是 “新人入职→遇到难题→前辈帮忙→项目成功”;写悬疑,总离不开 “案发→侦探出场→3 个嫌疑人→最后一个是真凶”。这些结构本身没问题,但用的人多了,就成了雷同重灾区。
想避开这个,就得自己设计 “非典型节奏”。你可以先给 AI 列个 “反套路大纲”。比如写校园剧,别按 “开学→考试→校庆” 的时间线,改成 “从一场暴雨天的教室漏水开始,倒叙上周的运动会矛盾,再插入三年前的旧照片线索”。让 AI 按你给的混乱但独特的顺序写,它就没法套用现成框架。
还可以故意打乱 “情绪节点”。AI 习惯在第 3 章让男女主产生误会,第 5 章和解。你偏要在第 2 章就让他们吵到决裂,中间用 3 章写各自的回忆,第 6 章才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场景(比如宠物医院)重逢。这种节奏调整不需要多复杂,但能让故事从骨架上就和别人的不一样。
🌿 用 “细节洪水” 淹没雷同:越具体越难撞车
很多时候,AI 内容雷同不是大框架的问题,是细节太模糊。比如写 “主角在海边散步”,AI 可能只会写 “海浪拍打着沙滩,他望着远方”。这种描写放之四海而皆准,自然容易和别人撞车。但你要是把细节填满,情况就完全不同。
试试给 AI 提这种要求:“主角在海边散步,左脚的凉鞋带子有点松,每走三步就蹭一下脚踝。他踢到一块半截的贝壳,弯腰捡时,看见沙里嵌着片碎玻璃,反光里能看到远处渔船的红漆船底。海风带过来鱼腥味,混着身后卖冰粉的摊子飘来的红糖香”。这些具体到感官的细节 —— 凉鞋的触感、贝壳的形状、气味的混合 ——AI 很难在其他生成内容里重复,因为它需要精确匹配太多独特元素。
小众知识也能当细节武器。比如写古代背景的小说,别让 AI 写 “他喝了杯茶”,可以查一下某个朝代的冷门茶具,写成 “他用汝窑天青釉的撇口盏喝茶,茶沫沾在盏沿,像落在雪上的梅瓣 —— 这杯子是去年从江南收来的,底款还有个极小的‘玉’字”。这种带知识点的细节,不仅让内容独特,还能增加真实感。
🔍 后期 “排雷”:用工具 + 人工双重过滤
就算前期做得再好,也难免有漏网之鱼。写完之后一定要做 “雷同排查”,别等发出去了才被人指出 “和某本书很像”。
工具方面,别只依赖普通的查重软件。可以用 “文案狗” 这类专门检测句子相似度的工具,把 AI 写的段落放进去,重点看有没有和热门作品高度重合的句子。如果发现某段对话很眼熟,比如 “你以为这样就能骗过我?” 这种常见台词,直接改成更口语化的表达,比如 “真当我看不出你这话里的水分?”
人工排查更重要。你可以把 AI 写的内容分段,逐段问自己:“这个情节我在其他 3 本以上的书里见过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动手改。比如 AI 写 “反派冷笑一声,转身离开”,可以改成 “反派捏了捏手指上的玉扳指,指节发白,没说话就走了 —— 他袖口的金线在灯光下闪了闪,那是当年宫里的样式”。加一点独特的动作和道具,瞬间就不一样了。
另外,最好找个没看过你设定的朋友读一遍,问他 “有没有觉得哪里很熟悉?” 旁观者往往能发现你忽略的雷同点。我之前帮人改剧本时,自己觉得没问题,结果朋友说 “女主丢项链的情节,和某部韩剧一模一样”,后来改成 “女主丢的是外婆织的围巾,边缘有个独特的桂花结”,就解决了。
其实 AI 就像个超会模仿的助手,想让它写出不雷同的内容,关键是别让它 “自由发挥”。你给的素材越独特,设定越具体,它就越难写出和别人一样的东西。记住,AI 是用来节省时间的,不是用来代替思考的 —— 那些藏在细节里的个人印记,才是作品真正的 “防雷同密码”。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