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网 AIGC 检测有多准?|一篇 AI 生成的论文还能得高分吗?
最近,不少高校在毕业论文审核中新增了 AIGC 检测环节,要求 AI 生成内容占比不超过一定比例。这让不少学生心里直打鼓:知网的 AIGC 检测到底靠不靠谱?要是论文真的是 AI 写的,还能蒙混过关拿高分吗?带着这些疑问,咱们来好好扒一扒。
先来说说检测原理。知网的 AIGC 检测基于预训练大语言模型算法,从语言模式和语义逻辑两条链路来识别 AI 生成内容。简单来说,它会分析文本的词汇集中度、句子长度分布、用词习惯这些特征,还会计算文本的 “困惑度”,评估流畅度。要是文本逻辑过于完美、用词太平滑,“困惑度” 低,就可能被判定为 AI 生成。另外,知网还通过专利技术,综合考虑文本的概率值、偏离度、扩散度、句子长度和字词分布等特征来判断。
不过,这套技术虽然听起来挺厉害,实际用起来却有点 “水土不服”。就拿经典文学作品来说,老舍的《林海》被 7 款工具准确检测出 AI 率为 0,但茅茅虫却给出了 99.9% 的误判率,万方更是把 1300 多字中的近 500 字标为 AI 生成。还有《荷塘月色》《滕王阁序》这些名篇,也被检测出超过 50% 的 AI 率,这可让人哭笑不得。这说明,检测工具可能对某些特定风格的文本不太 “感冒”。
再看看对 AI 生成内容的检测。在南方都市报的测评中,AI 生成的散文《林海》,万方和朱雀准确识别出了 AI 生成内容,判定率 100%,可知网、挖错网、团象、PaperPass 却出现了漏检,AI 率检测结果分别仅为 0%、0.1%、1%、2%。这就有点尴尬了,要是学生用这些漏检率高的工具来检测,很可能误以为自己的 AI 论文没问题,结果到了学校检测时就栽跟头。
不同平台的检测结果差异也很大。有记者检测一篇毕业论文发现,在 PaperYY 和 PaperPass 上 AI 率分别为 50% 和 70%,而知网检测系统上仅有 5%。这让学生很困惑,到底该信哪个平台的结果呢?而且,同一篇论文前后两次检测结果也可能相差很大,有时候人工修改后,AI 率不降反升。这就导致学生为了降 AI 率,不得不反复修改、多次检测,不仅费时费力,还得花不少钱。知网的检测单价为 2 元 / 千字符,一篇一万字的论文检测一次就要 20 元,要是修改几次,费用就上去了。
对于学生来说,最关心的还是 AI 生成的论文能不能得高分。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检测工具存在误判和漏检的情况,但想要靠 AI 生成的论文蒙混过关并不容易。一方面,检测工具在不断升级,对 AI 生成内容的识别能力也在提高。另一方面,老师在评审论文时,更看重内容的创新性、逻辑性和学术价值。要是论文内容空洞、缺乏深度,就算 AI 率再低,也很难拿到高分。
不过,也有一些学生找到了降 AI 率的 “窍门”。比如用排比句、押韵对偶、带冒号并列句,避免连续三句相同,调整语序、增减字数、替换同义词,少用 “和”“因此” 等词。还有的学生通过多次翻译来降低 AI 率,把论文从中文翻译成日文,再翻译成德语、西语,最后再翻译回中文,这样句子结构和用词就会变得复杂,检测系统可能就识别不出来了。但这样做的后果是,论文的语言质量可能会下降,变得晦涩难懂。
对于高校来说,引入 AIGC 检测是为了防止学术不端,但在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比如,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难以保证,不同学科的检测标准也难以统一。理工科论文通常数据和公式较多,AI 生成的内容可能更容易被检测出来;而文科论文语言表达更加灵活,误判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很多高校并没有将 AIGC 检测结果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而是要求导师进行人工审核,综合判断论文的质量。
那么,一篇 AI 生成的论文到底还能不能得高分呢?答案是有可能,但难度很大。如果 AI 生成的论文内容质量高、符合学术规范,并且通过降重策略降低了 AI 率,同时在答辩中表现出色,还是有可能获得高分的。不过,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情况下,AI 生成的论文缺乏深度和创新性,很容易被老师识破。
总的来说,知网的 AIGC 检测有一定的准确性,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它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帮助高校识别 AI 生成内容,但不能完全依赖它。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写出真正有价值的论文。毕竟,学术诚信是做学问的根本,靠投机取巧是走不远的。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