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内容的人都知道,选对题等于成功了一半。但现在信息更新太快,昨天的热点今天就凉了,靠人工刷榜单、猜趋势,不仅累还容易错过时机。这时候 AI 就派上用场了 —— 它能在几秒内处理成千上万的数据,帮你从海量信息里捞出有潜力的爆款选题。但 AI 不是万能的,用不对反而会掉坑里。今天就来聊聊怎么把 AI 变成你的选题利器,找到别人还没发现的流量洼地。
📊 先搞懂 AI 选题的底层逻辑:它不是猜题,是计算概率
AI 做选题分析,本质是通过算法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逆向工程」。比如你想做美妆领域的内容,人工可能会盯着几个头部博主看,但 AI 会同时分析小红书、抖音、淘宝的 3000 万 + 笔记、评论、搜索记录,找出那些「搜索量上升但内容供给不足」的关键词。
举个例子,去年夏天「早 C 晚 A」的护肤概念火起来之前,有 AI 工具就已经捕捉到「维生素 C 夜间使用」的搜索量在 30 天内增长了 217%,但相关笔记还不到 5000 条。这时候入局的创作者,随便发几条基础教程都能轻松上热门。
AI 选题的核心能力体现在三个方面:
- 数据处理规模:单个人最多能分析几百个样本,AI 能同时处理数十亿条数据,包括用户搜索、点击、收藏、转发等行为轨迹。
- 用户意图解析:不只是看关键词,还能识别潜在需求。比如搜索「平价投影仪」的用户,可能隐含「租房党」「小空间使用」「替代电视」等深层需求。
- 趋势预判:通过时间序列分析,计算出某个选题的「爆发概率」。就像股票的 MACD 指标,AI 能提前 1-2 个月发现那些「即将突破临界点」的内容方向。
但要注意,AI 再厉害也只是工具。它能告诉你「过去什么火」,但判断「未来什么能火」还需要结合行业经验。比如 AI 可能会告诉你「手工皂」的搜索量在下降,但你知道某个明星刚在综艺里推荐过冷制皂,这时候就该反着 AI 的结论来。
🔍 这 3 类 AI 工具组合用,选题效率翻 10 倍
市面上的 AI 选题工具五花八门,但真正实用的就三类。单独用效果有限,组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威力。
第一类:平台自带的 AI 分析工具(免费但精准)
像抖音的巨量算数、小红书的创作中心、B 站的创作灵感,这些工具直接对接平台内部数据,优势是反应快、贴合平台规则。比如在巨量算数里搜「减脂」,不仅能看到热度趋势,还能显示「局部减脂」「生活化减脂」这些细分方向的增长速度。
用这类工具时要注意看「供需比」—— 搜索量高但内容量低的选题,就是黄金机会。比如去年「中式减脂餐」的供需比达到 1:8(每 8 次搜索才有 1 条内容),这时候进场很容易获得流量倾斜。
第二类:跨平台 AI 聚合工具(适合找跨界机会)
典型代表是 5118、蝉妈妈的 AI 选题功能,它们能同时抓取多个平台的数据,帮你发现「跨平台迁移」的爆款。比如去年在知乎火起来的「极简主义」,被 AI 工具发现后,提前 1 个月就有人把这个概念搬到小红书,做成「极简风家居改造」内容,迅速起号。
这类工具的「关联选题」功能很有用。搜「露营」时,它会告诉你「露营 + 宠物」在抖音增长快,「露营 + 美食」在小红书更受欢迎,「露营装备平替」在拼多多用户里讨论度高。
第三类:大语言模型(适合深度分析)
ChatGPT、文心一言这些 AI,单独用来找选题不够精准,但配合前两类工具用效果惊人。比如用巨量算数找到「儿童辅食」是上升趋势,再让 ChatGPT 分析「2024 年儿童辅食的 10 个细分需求」,它会给出「过敏体质辅食」「爸爸做辅食」等具体方向,比单纯看数据更有启发性。
给大语言模型喂数据时要具体,不说「帮我找美食选题」,而是说「分析小红书上『上班族快手晚餐』的笔记,总结用户最关心的 3 个痛点,给出 5 个解决方案类选题」。AI 的回答质量,80% 取决于你提问的清晰度。
🚀 3 个 AI 选题实战技巧,别人不会告诉你的干货
用「工具组合拳」锁定细分赛道
单独用一个工具容易被误导。正确的做法是:先用巨量算数看大盘趋势,找到「上升期」的领域(比如现在的「AI 家居」);再用 5118 查这个领域的「长尾关键词」,发现「AI 音箱怎么连接老式家电」这种具体问题;最后让 ChatGPT 围绕这个问题,生成 10 个不同角度的标题(教程类、避坑类、对比类等)。
去年有个美妆博主就是这么做的。她先用蝉妈妈发现「早八妆容」热度上升,再用小红书创作中心看到「通勤妆容持久度」是高频问题,最后让 AI 生成「3 步搞定 8 小时不脱妆的早八妆」,单条笔记涨粉 2 万 +。
给 AI「喂数据」比让它「凭空创造」更靠谱
别指望 AI 直接给你爆款选题,它更擅长「加工信息」而不是「原创信息」。正确的做法是:把你收集到的行业报告、用户评论、竞品爆款整理成文档,让 AI 从中提炼规律。
比如你做职场内容,先收集 100 条职场类爆款视频的标题和评论,然后告诉 AI:「分析这些内容,找出用户最焦虑的 3 个问题,每个问题给出 2 个反常识的解决方案作为选题」。这样得到的选题,比直接让 AI「推荐职场选题」要精准 10 倍。
用「时间维度」过滤伪趋势
AI 经常会把短期热点当成长期趋势。比如某个明星突然带火某个词,搜索量暴涨,但可能一周后就凉了。这时候要看「30 天环比增长」和「90 天趋势走向」,如果前者高但后者平缓,大概率是短期热点,适合追热点但不适合深耕。
真正的潜力选题,往往是「90 天持续上升,30 天加速增长」的。比如「家庭烘焙」这个领域,在 2023 年 Q3 就是这样的趋势,当时入场做基础教程的账号,现在基本都成了中腰部博主。
⚠️ 避开这 3 个 AI 选题陷阱,不然白忙活
别迷信「高热度」选题
AI 会优先推荐热度高的选题,但这些往往已经是红海。比如现在搜「AI 工具」,出来的选题都是「10 个必用 AI 工具」,但实际上这类内容已经泛滥,新账号很难突围。
聪明的做法是找「热度中等但增长率高」的选题。比如「AI 工具 + 具体场景」(AI 怎么写周报、AI 怎么修图),虽然整体热度不如前者,但竞争小,转化更精准。
警惕「数据滞后」问题
所有 AI 工具的数据都有延迟,快的 1 天,慢的可能 1 周。这意味着你看到的「上升趋势」,可能已经有大批人在做了。解决办法是结合「实时数据」验证 —— 去平台搜相关关键词,看最新发布的内容(24 小时内)的点赞增长速度,如果还在快速上升,说明还有机会。
别让 AI 替代你的「人性洞察」
AI 能处理数据,但理解不了「情感共鸣」。比如去年「孔乙己的长衫」爆火,不是因为搜索量高,而是戳中了年轻人的就业焦虑。这种选题,AI 是预测不出来的,需要你结合社会情绪去判断。
最好的流程是:AI 给出 100 个候选选题,你根据自己的行业经验和对用户的理解,筛选出 10 个,再用小范围测试(比如发在粉丝群、朋友圈)看反馈,最后确定 1-2 个深耕。
最后说句大实话
AI 选出来的选题,更像是「精准的靶子」,但能不能射中(做出爆款),还得看你的内容质量。它能帮你排除 90% 的错误方向,但最后 10% 的机会,永远留给那些既懂数据又懂人性的人。
现在打开你的 AI 工具,试试用上面的方法分析你所在的领域。可能 5 分钟后,你就会发现一个别人还没注意到的流量洼地。记住,AI 是工具,不是对手。用好它,你能比同行快一步找到下一个爆款领域。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