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说 AI 写出来的东西像白开水,没滋没味更没灵魂。可我用 Deepseek 写微头条的时候,不少读者都问我是不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敲的,说那字里行间带着股子热乎气。其实啊,不是 AI 不行,是咱们给的指令太糙。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跟你们说说,怎么给 Deepseek 下指令,才能让生成的内容带着温度,能钻进人心里去。
❤️ 先搞懂 “温度” 到底是啥,指令才不会跑偏
很多人觉得温度就是多加点感叹号,或者说点 “加油”“真棒” 之类的话。这想法可太浅了。真正的温度是能让人感觉到 “哦,你懂我”,是字里行间藏着的理解和体谅。就像邻居阿姨跟你聊天,她不会说啥漂亮话,但一句 “天凉了,出门多穿点” 就比啥都暖。
那给 Deepseek 的指令里就得体现这层意思。比如说你想写一条关于职场妈妈的微头条,别只说 “写职场妈妈不容易”。试试这么说:“写职场妈妈早上送完孩子赶地铁,手里攥着没吃完的包子,到了公司还要笑着跟客户打电话的场景,突出那种想做好工作又怕错过孩子成长的纠结,用词别太华丽,就像在跟朋友唠嗑。” 你看,场景有了,情绪点有了,连语气都规定了,AI 写出来的东西能差到哪儿去?
还有个小窍门,指令里多提 “具体” 两个字。别让 AI 写 “大家都很难过”,让它写 “有人偷偷抹眼泪,有人低着头踢地上的小石子,还有人对着天空发呆,半天没说一句话”。具体的画面一出来,情绪自然就跟着来了,这比空泛的形容词管用十倍。
📝 把自己的故事 “塞” 进指令,AI 也能沾点你的气息
为啥有些人写的东西一看就亲切?因为那里面有他自己的影子。AI 虽然不会自己经历事儿,但你可以把你的经历 “喂” 给它。我之前写过一条关于小时候盼过年的微头条,就这么给 Deepseek 发指令:“结合我小时候总缠着妈妈问还有几天过年,把新衣服藏在枕头底下,半夜偷偷摸出来试穿的事儿,写一段回忆童年盼过年的文字,要有点小调皮,带点现在想起来的温暖,就像在跟老同学聊天。”
结果生成的内容里真有那股子孩子气,好多人评论说 “这不就是我小时候嘛”。你看,你把自己的经历拆解成细节放进指令,AI 就像拿着你的素材在创作,写出来的东西自然就带上了你的温度,而不是冷冰冰的通用模板。
当然了,不是所有经历都适合往上堆。得挑那些大家都有可能经历过的小事,比如第一次骑单车摔了跤,考试没考好怕被爸妈说,这些事儿谁没遇过?把这些放进指令里,就像在跟读者说 “我跟你一样”,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
💬 少用 “专业词”,多来 “大白话”,指令里先定好 “语气调”
我见过不少人给 AI 的指令,那叫一个官方,什么 “请运用共情技巧,实现情感共鸣”,听得我都头大。AI 哪懂这些虚头巴脑的?你得直接告诉它 “这么说”。比如写一条关于退休生活的微头条,别用 “描绘退休后的闲适与充实”,换成 “就像小区里张大爷那样,早上拎着鸟笼子去公园,跟老伙计们下下棋,中午回家老伴儿把饭做好了,下午眯一觉起来浇浇花,说话带点地方口音的感觉,比如‘这花儿啊,跟人一样,得天天陪着’”。
还有个避坑指南,指令里千万别出现 “综上所述”“由此可见” 这类词。这些词一出来,那股子说教味儿就挡不住了。你想想,谁愿意听人说教啊?大家更爱听人聊天。所以指令里多写 “你就这么说”“就像这样开头”,把你想要的语气直接示范出来。
我还试过在指令里加 “口头禅”。比如我说话总爱带个 “呗” 字,就告诉 AI“写的时候偶尔加个‘呗’,别太多,自然点,比如‘你试试呗’‘这不挺好呗’”。结果生成的内容读起来就像我自己在说话,粉丝都说 “听你说话就跟在我跟前儿似的”。
🌱 让 AI 学会 “留有余地”,温度往往藏在 “没说透” 里
有时候话说太满,反而没了味道。就像熬汤,得小火慢炖,不能大火猛煮。给 Deepseek 的指令里,别忘了加一句 “别把话说死,留点让读者自己想的空间”。我之前写过一条关于秋天的微头条,指令里特意强调:“写树叶黄了的场景,别说‘秋天来了,树叶都黄了’,写‘风一吹,叶子就打着旋儿往下落,铺在地上,踩上去沙沙响,好像在说点啥,又没说清’。”
你看,没直接说秋天怎么样,但那种秋天特有的氛围和淡淡的惆怅感,不就出来了吗?读者看到这儿,可能会想起自己小时候在落叶堆里打滚的事儿,也可能会想起某个秋天发生的故事,这就是 “留白” 的魔力。
还有个小技巧,让 AI 多写 “动作” 少写 “想法”。比如写一个人开心,别写 “他心里特别高兴”,写 “他走路的时候脚都在打拍子,手里的塑料袋晃来晃去,见了谁都忍不住笑一笑”。读者通过动作自己能体会到他的开心,这种自己悟出来的情感,比你直接告诉他要深刻得多。
🔥 跟着热点走,但指令里要加 “私人化解读”
热点事件大家都在写,怎么写出不一样的温度?关键在你的 “私人化解读”。就拿前段时间大家都在说的 “夜市烟火气” 来说,别人可能就写 “夜市真热闹”,我给 Deepseek 的指令是:“结合我上次在夜市看到一个卖烤冷面的大哥,一边颠锅一边跟旁边卖袜子的大姐开玩笑,有个小姑娘买了份烤冷面,蹲在路边就吃了起来,嘴角还沾着酱汁,写的时候突出那种不管生活多忙,在夜市里能暂时放松的感觉,就像在跟朋友说‘你也去逛逛吧’。”
你看,热点是共有的,但我加入了自己看到的细节和感受,这就成了我独有的东西。AI 根据这个写出来的内容,自然就带着我的温度,而不是跟别人千篇一律。
不过得提醒一句,追热点别盲目。得挑那些跟你平时内容风格搭得上的,不然硬凑反而别扭。就像你平时总写家长里短,突然去追科技热点,就算指令写得再好,也很难写出那股子自然的温度。
✏️ 指令也得 “迭代”,多跟 AI “磨” 几遍
别指望一次指令就能写出完美的内容,我有时候跟 Deepseek 磨个三四遍是常事儿。第一次生成的内容不满意,别着急换主题,看看问题出在哪儿。是场景不够具体?还是情绪没到位?然后针对性地改指令。
比如我之前写一条关于朋友聚会的微头条,第一次 AI 写得太笼统。我就改指令:“刚才那段太干了,加进去老王喝多了开始说上学时候追女生的糗事,小李偷偷把他的酒杯换成饮料,大家笑成一团的细节,语气再随便点,就像咱们几个人刚聚完餐在回味似的。” 你这么一说,AI 就知道往哪儿使劲了。
还有个笨办法,你先自己写几句,哪怕就一两句话,然后告诉 AI “照着这个感觉写下去”。有时候你的一句话,比一堆指令都管用。AI 能从你的话里捕捉到语气、节奏,这比你费劲吧啦地描述半天要准确得多。
说到底,AI 就像个特别聪明的学生,你教得越细致,它学得越好。所谓的 “温度”,其实就是你把自己的观察、经历、感受,通过指令传递给 AI,再由它用文字表达出来。只要你肯花心思琢磨指令,AI 生成的内容不仅有灵魂,还能带着你的独特温度,钻进读者心里去。下次再有人说 AI 写的东西没灵魂,你就把这篇甩给他,告诉他:不是 AI 不行,是你不会 “教”。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