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社群里刷到不少吐槽,说用 Deepseek 写微头条总是被限流。辛辛苦苦折腾半天,阅读量就几百,别说赚钱了,连账号权重都掉了不少。其实这事儿不怪工具,平台算法现在对 AI 生成内容盯得紧,主要是怕同质化太严重。今天就把我亲测有效的三招分享出来,照做的话,原创度能提上去,流量也稳得住。
🛠️ 第一招:做内容的 “杂交水稻”——AI 框架 + 人工血肉
Deepseek 生成的初稿,顶多算个骨架。直接发出去,就像穿了件批量生产的衣服,一眼就被算法认出来。想要不被限流,就得给这个骨架填肉,而且是带个人印记的肉。
怎么填?拿情感领域举例。AI 写 “夫妻吵架别冷战”,你可以加一段自己的经历:“上周我跟老公因为接孩子的事吵翻了,他摔门进书房,我拿着鸡毛掸子在门口站了十分钟,最后还是煮了碗他爱吃的面递进去 —— 冷战时先低头的人,不是输了是懂珍惜。” 这种具体场景一加入,AI 味立刻淡了一半。
再比如写职场干货,AI 说 “要拒绝无效加班”。你可以补一句:“我们部门小张上周就是硬扛着没加无意义的班,反而把第二天的方案做得更出彩,现在领导开会都夸他效率高。” 用身边人的故事当佐料,内容一下子就有了呼吸感。
记住,AI 给的是通用答案,你要加的是独家细节。地点、动作、对话、心理活动,这些带烟火气的东西,算法暂时还学不会。每次修改时,至少要在 AI 稿里塞进 3 个个人化元素,原创度自然就上来了。
🎭 第二招:情绪锚点植入 —— 让文字带 “体温”
平台算法现在特吃 “情绪价值” 这一套。纯客观的 AI 内容,就像冷冰冰的说明书,用户划过去都不会停。但带情绪的内容,哪怕写得简单,也容易让人有共鸣。
怎么加情绪?教个笨办法:每段话末尾加个 “反常识小吐槽”。比如写理财内容,AI 说 “基金要长期持有”。你可以接一句:“这话听着像鸡汤,但我前年割肉的那只,要是拿到现在真能回本 —— 说多了都是泪。” 带点自嘲,反而比正经说教更打动人。
或者在观点后加个 “个人立场”。AI 分析 “年轻人该不该存钱”,你可以补:“我 25 岁时月光族,30 岁突然想买房才慌了神,现在每个月强制存 30%,虽然日子紧点但踏实 —— 过来人的教训,存钱不是抠门是给自己留后路。” 明确的个人态度,会让内容有 “活生生的人在说话” 的感觉。
情绪不用多,每篇微头条有 1 - 2 个就够。可以是遗憾、庆幸、愤怒、暖心,关键是要真实。算法检测时,这些情绪化表达会被判定为 “人类独有的思考痕迹”,权重自然就高了。
📊 第三招:数据锚定法 —— 用 “时效性” 打败 AI 同质化
Deepseek 的数据库有滞后性,这恰恰是我们的机会。在它生成的内容里,加一个最新数据或者本地案例,就能瞬间拉开和其他 AI 稿的差距。
比如写教育话题,AI 说 “考研人数逐年增加”。你可以查一下今年的最新数据:“2024 年考研报名人数 474 万,比去年降了 17 万,但我家隔壁那姑娘考了三次还在坚持 —— 数据是整体趋势,落到个人身上都是实打实的煎熬。” 用新鲜数据做引子,再结合个体故事,内容立刻有了独家感。
写本地资讯更简单。AI 介绍 “夜市经济火了”,你可以写:“昨晚去了咱市的步行街夜市,卖冰粉的大姐说一晚上能卖 200 碗,比上个月多了三成,就是城管查得严了点 —— 烟火气里藏着普通人的生计。” 具体到城市名、具体数字,这种地域化信息 AI 很难批量生成,原创度自然有保障。
记住,数据不用太复杂。小区门口的物价、公司楼下的新变化、朋友圈刷到的热点,这些随手可得的信息,都是对抗 AI 同质化的利器。每次发文前花 5 分钟搜个最新数据,或者加个 “昨天亲眼看到” 的细节,就能让内容在算法眼里变得 “独一无二”。
最后想说句实在的,用 AI 工具不可怕,怕的是当甩手掌柜。平台限流不是针对工具,是针对 “不动脑子的搬运工”。这三招看着简单,但每天坚持做,账号权重慢慢就起来了。我自己的号用这个方法调整后,现在单篇微头条收益稳定在 30 - 80 块,虽然不算多,但胜在踏实。
说到底,赚钱的核心从来不是用不用 AI,而是你能不能让内容带上 “只有你能赋予的价值”。明天就试试这几招,先从改 3 个细节开始,慢慢就找到感觉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