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头条,十条里有八条讲的是同一个事件,连分析角度都差不多。这就是现在 AI 写头条文章最让人头疼的问题 —— 同质化。读者刷到就划走,平台给的流量越来越少,创作者忙活半天,最后啥也捞不着。
其实真不是 AI 不行,是咱们给的指令太敷衍。你让 AI 写 “夏天防晒技巧”,它能给你列十条,但换个人用同样的词让 AI 写,出来的东西能重合七成。想让 AI 写出别人没有的内容,得先搞懂同质化到底是怎么来的。
📌 内容同质化的三大 “重灾区”,你中了几条?
打开后台看看自己的文章,是不是总在这几个坑里打转?
写社会热点时,就盯着事件本身复述。比如某地出了个新政策,AI 写的内容无非是 “政策内容 + 专家说 + 网友说”。千篇一律的结构,读者看一篇就够了,谁还会点开第二篇?
写生活技巧类,永远是 “N 个方法”“几招搞定”。就拿收纳来说,AI 翻来覆去就是衣柜分类、抽屉分隔那几套。你自己都觉得眼熟,更别说天天刷头条的用户了。
写情感故事,情节套路化到不行。要么是婆媳矛盾化解,要么是夫妻吵架和好,连对话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读者一看开头就知道结尾,怎么可能有耐心读下去?
这些问题的根源,不是 AI 的数据库太单一,而是咱们给的指令没有 “个性”。AI 就像个厨师,你只说 “炒个菜”,它肯定给你做最普通的番茄炒蛋。但你要是说 “用外婆传的酱料炒个下饭菜”,出来的味道绝对不一样。
📌 同质化背后的指令 “原罪”,90% 的人都在犯
为啥你给的指令总让 AI 写出 “大众脸” 内容?看看这几个常见错误,是不是有你的影子?
指令太笼统,没有具体场景。让 AI 写 “职场沟通”,它能从新人入职讲到老板谈判,内容宽泛得像本教科书。但你要是说 “95 后在国企和领导汇报工作的 3 个沟通雷区”,AI 的输出立马就有了针对性。
缺少 “个人标签” 植入。每个人的经历、观察角度都是独特的,但很多人用 AI 写作时,完全把自己摘出去了。你让 AI 写 “小区养狗那些事”,不如说 “我住的老小区里,养狗引发的 3 次邻里冲突,背后藏着这些相处之道”。加入自己的生活场景,内容一下子就有了别人抄不走的细节。
没给 AI “限制条件”。比如写美食测评,只说 “评测 XX 火锅”,AI 会给你夸汤底、夸食材,和其他账号没区别。但你要是说 “从四川人的辣度标准来评 XX 火锅,它的香油碟差在哪”,AI 的评价维度就变得独特,因为你给了一个明确的评判框架。
这些错误的指令,就像给 AI 套上了枷锁,让它只能在固定的圈子里打转。想打破同质化,就得先给 AI 松绑,用更精准的指令引导它。
📌 精准定位受众,让指令自带 “过滤功能”
头条的读者五花八门,但你的文章不可能讨好所有人。指令里明确受众,AI 写出来的内容自然就有了差异化。
比如写教育类内容,别只说 “孩子写作业磨蹭怎么办”。你得想清楚是写给小学家长还是初中家长,是写给职场妈妈还是全职爸爸。给 AI 的指令可以是 “双职工妈妈如何用 15 分钟,让小学三年级孩子主动写作业”。限定了身份、孩子年龄、时间,AI 的建议就会更具体,比如结合家长下班时间设计监督流程,这是泛泛而谈的内容里不会有的。
再举个例子,写健康类文章。指令 “老年人养生注意事项” 太空泛,但 “北方农村 70 岁以上老人,冬天在屋里锻炼要避开的 3 个误区” 就很具体。AI 会结合北方农村的取暖条件、老人的身体特点来写,比如提到煤炉取暖时锻炼别关窗,这比一般的 “适量运动” 有价值多了。
怎么找到精准的受众?看看你后台的粉丝画像,年龄、地域、兴趣标签都有。把这些数据融进指令里,比如 “广东 25 - 30 岁女性,周末低成本约会攻略”,AI 写出来的内容肯定带地方特色,像推荐早茶店、免费公园这些,其他地区的创作者想抄都抄不了。
📌 植入独特素材,让 AI 成为你的 “专属笔杆子”
AI 的数据库再大,也比不上你身边的独家素材。把这些素材塞进指令,内容想同质化都难。
自己的经历就是最好的素材。你开了三年网约车,让 AI 写 “网约车司机赚钱技巧” 时,指令可以是 “我开网约车时,发现早晚高峰接这两类订单最赚,附具体时间段和地点”。AI 会基于你的经历展开,比如分析医院附近早高峰的订单特点,这是没开过网约车的人写不出来的。
本地的小众信息也很值钱。你住的城市有个冷门的菜市场,让 AI 写 “城市里的烟火气” 时,指令就写 “描述 XX 菜市场凌晨 5 点的场景,重点写卖豆腐的张阿姨和她的老主顾们”。AI 会把你给的具体信息放大,加入人物对话、环境细节,这样的内容比泛泛而谈的 “菜市场很热闹” 有感染力多了。
还有你收集的冷门数据。比如你整理了小区近半年的快递包装种类,让 AI 写 “环保话题” 时,指令可以是 “我们小区每月有 3000 个快递包装,其中这两种最难回收,附居民的处理方法”。数据是你独有的,AI 分析出来的观点自然就和别人不一样。
这些素材就像调味料,加进 AI 的 “菜谱” 里,炒出来的菜才有你的独家味道。别担心 AI 用不好这些素材,你给得越具体,它发挥得越好。
📌 设定 “反常规” 角度,指令里藏着差异化密码
大家都往一个方向写,你换个角度,内容就脱颖而出了。给 AI 的指令里加入反常规视角,往往能出其不意。
写科技新闻,别人都夸新手机功能强大,你可以让 AI 写 “这款新手机的 3 个反人类设计,用过的人都在吐槽”。AI 会从用户体验的痛点入手,比如按键位置太靠下、续航不如宣传的一半,这些角度比单纯的赞歌有争议性,更容易引发讨论。
写历史故事,别人都讲名人的高光时刻,你可以指令 AI“讲讲李白没考上功名时,在扬州混日子的那些事”。AI 会挖掘他失意时的生活细节,比如和朋友喝酒赊账、写打油诗吐槽考官,这样的李白更接地气,读者看着也新鲜。
怎么找到反常规角度?看到一个热点,先想想大家都会怎么写,然后反过来想。别人说 “这件事好”,你就找它的不足;别人聚焦大人物,你就关注小人物;别人讲宏观影响,你就说具体的个人经历。把这些想法变成指令,AI 就能帮你写出不一样的内容。
📌 指令里加 “情绪钩子”,让内容自带传播属性
头条读者刷文章,不光是看信息,还想找共鸣。指令里加入情绪导向,AI 写的内容能戳中读者的痛点或爽点。
写职场话题,指令别只说 “职场人际关系”,可以是 “我在公司被同事抢功劳后,用这三招既保住面子又没伤和气”。AI 会带着委屈又解气的情绪来写,比如描述当时的心理活动、反击时的语气,读者看了会觉得 “这不就是我吗”,忍不住点赞转发。
写家庭话题,指令 “婆媳矛盾” 太普通,换成 “我婆婆总把剩菜给孩子吃,我没吵架却让她改了习惯”。AI 会突出那种无奈又要维持体面的感觉,比如写第一次发现时的震惊、和老公沟通的过程,这种真实的情绪比说教式的 “要互相理解” 管用多了。
加什么样的情绪?看看你写的话题通常会引发什么感受,愤怒、感动、无奈、惊喜都行。在指令里用 “我觉得”“我当时” 这样的词,AI 就能 get 到情绪点,写出有温度的内容。
📌 测试与调整,让指令越来越 “懂你”
第一次给的指令可能效果一般,别灰心,多测试几次就知道怎么改了。
写完一篇文章后,看看评论区。如果读者说 “和我想的一样”,说明角度不够独特,下次指令里加个反常规视角;如果读者问 “有具体例子吗”,说明素材不够,下次把你的经历加进去。
也可以对比一下同类爆款。别人的文章用了什么素材,角度是什么,然后在你的指令里避开这些,找个全新的点。比如别人都写 “宝妈如何兼职赚钱”,你就写 “宝妈兼职时踩过的 5 个坑,尤其是第三个,很多人都中招”。
还可以把指令拆开来试。同样写 “减肥”,先试 “30 岁女性减肥方法”,再试 “30 岁久坐办公室的女性,一个月瘦 5 斤的饮食计划”,看哪个数据更好。数据好的那个,说明指令更精准,以后就按这个思路来。
AI 就像个新兵,你得耐心教它。给的指令越具体、越独特,它就越能帮你写出别人抄不走的内容。别再用那些千篇一律的指令了,从今天起,把你的经历、观察、情绪都塞进指令里,让 AI 成为你的 “专属笔杆子”。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