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头条创作时,配图和视频脚本是吸引流量的关键。但很多人要么卡在 “不知道怎么让 AI 生成符合需求的内容”,要么生成的东西和平台调性完全不搭。其实核心在于指令设计 —— 不是简单描述需求,而是给 AI 画好 “执行蓝图”。今天就把经过实测的 AI 指令技巧全拆解出来,照着用就能少走 90% 的弯路。
🖼️ 头条文章配图:AI 指令要抓住 “吸睛 + 适配” 两个核心
头条的配图和公众号、小红书完全不同。这里的用户滑动速度快,配图必须在 0.3 秒内抓住注意力,同时还要和文章主题强相关,不然会被系统判定为 “内容不匹配”,影响推荐。
设计配图指令时,要先明确三个要素:主题锚点、视觉钩子、平台适配。主题锚点就是让 AI 知道 “这张图要表达什么”,比如写职场干货的文章,主题锚点可以是 “新人入职第 1 周必做的 3 件事”。视觉钩子是吸引点击的关键,头条用户对 “对比感”“数字感”“场景感” 特别敏感,比如在指令里加 “左侧杂乱办公桌 vs 右侧整洁办公桌,中间放数字‘3’”。平台适配则要注意尺寸 —— 头条封面图建议用 16:9(横版),正文配图 4:3 更合适,指令里必须写清楚,不然 AI 默认生成的尺寸可能在手机上显示不全。
给个实测有效的指令模板:“生成头条文章配图,主题:夏天减肥必吃的 5 种低卡水果;风格:明亮清新,色彩饱和;元素:左侧放切开的西瓜 / 蓝莓 / 草莓(3 种水果特写),右侧用白色字体标‘5’,背景浅黄渐变;尺寸:16:9 横版;注意:水果要有水珠质感,避免模糊边缘。” 这种指令把 “看什么(主题)”“怎么看(风格)”“放哪用(尺寸)” 全说清了,AI 生成的图基本不用二次修改。
还有个隐藏技巧:如果需要系列配图(比如文章分 3 个部分),可以在指令里加 “系列图第 X 张,保持色调 / 元素一致”。比如写 “3 个收纳技巧”,第一张用 “衣柜收纳”,第二张 “厨房收纳”,指令里强调 “都用原木色背景,角落放同一只小熊玩偶”,这样读者翻到正文时会有连贯感,停留时间能提升 20% 以上。
🎬 视频脚本:AI 指令要拆解 “头条流量密码”
头条的视频和抖音不同,用户更愿意看 “有信息量的短内容”—— 太长没人看,太水留不住。所以视频脚本 AI 指令的核心是 “控制节奏 + 埋钩子”,一般 1 分钟内的视频,要包含 “开头 3 秒钩子 + 3 个核心信息点 + 结尾引导”。
先给 AI 明确 “视频框架”,比直接说 “写个美食视频脚本” 有用 10 倍。比如写 “懒人早餐做法”,可以在指令里定框架:“时长 45 秒;开头 3 秒:镜头怼向煎蛋起泡的瞬间,画外音‘5 分钟搞定早餐,比外卖健康’;中间 30 秒:分 2 个步骤(打鸡蛋 + 煎制),每个步骤配‘10 秒镜头 + 3 秒解说’;结尾 12 秒:成品特写,字幕‘明天想吃什么?评论区告诉我’”。框架越细,AI 生成的脚本越能直接用。
台词是关键,头条用户不爱听 “废话”。指令里要强调 “口语化 + 带数字”,比如避免 “这款产品很好用”,改成 “用了 3 次就发现,比之前买的省一半时间”。还可以加 “互动感”,比如在脚本里加 “你们有没有试过这样做?”—— 实测带互动台词的视频,评论率能提高 35%。
分镜描述别含糊。很多人让 AI 生成分镜时只说 “拍一下食材”,结果 AI 给的镜头要么太乱要么太单调。正确的做法是写清 “景别 + 动作 + 时长”,比如 “中景(镜头从食材移到双手),右手拿鸡蛋磕碗边(2 秒),蛋清蛋黄落入碗中(1 秒)”。这样 AI 生成的分镜能直接对应拍摄,不用再反复调整。
📌 指令优化:让 AI 生成结果 “一次过” 的 3 个黄金技巧
就算按模板写指令,偶尔也会遇到 AI “答非所问”—— 要么配图风格跑偏,要么脚本节奏拖沓。这时候不用重新写指令,用 “精准修正法” 效率更高。
如果配图颜色不对,别只说 “颜色再亮一点”,改成 “把背景色的亮度提高 20%,保持主体(比如人物衣服)的红色饱和度不变”。AI 对具体参数更敏感,这样改完基本能符合预期。要是元素多余,直接说 “删除画面右侧的绿植,替换成白色杯子”—— 越具体的 “减法指令”,效果越好。
视频脚本要是太长,重点砍 “非核心信息”。比如原本脚本里有 “食材选购小技巧”,但主题是 “快速做法”,就可以在指令里加 “删除选购相关内容,把步骤解说从 5 句减到 3 句,保留‘打鸡蛋’‘翻面’两个关键动作的解说”。头条用户更在意 “怎么快速学”,无关内容只会拉低完播率。
还有个进阶操作:给 AI “参考案例”。如果不知道风格怎么描述,就说 “参考头条热榜前 10 的美食视频封面,用橙色为主色调,文字用粗体白边”;脚本可以说 “模仿‘XX(头条知名账号)’的解说风格,语速稍快,每 10 秒加一个‘哦对了’这样的口语词”。AI 能捕捉到案例的精髓,生成的内容会更贴近平台爆款逻辑。
📊 平台适配:根据头条算法调整 AI 输出的 2 个关键点
头条的推荐算法很看重 “内容和用户兴趣的匹配度”,配图和脚本不仅要好看,还要让系统 “看懂”—— 也就是带上明确的 “标签信号”。
配图里的 “标签信号” 藏在元素里。比如写职场内容,加个 “电脑旁的日历” 比单纯拍人物更能让系统识别到 “职场” 标签;写育儿内容,出现 “儿童绘本”“玩具” 比空镜更有效。在 AI 指令里明确这些元素,比如 “画面右下角放一本翻开的育儿绘本,露出‘3 岁宝宝’字样”,系统能更快给内容贴对标签,推荐给精准用户。
视频脚本的 “完播率信号” 要靠节奏控制。头条算法会重点看 “前 5 秒完播率”,所以脚本开头必须 “有冲突” 或 “给好处”。比如写理财内容,开头别说 “今天讲存钱技巧”,改成 “月薪 5000 也能存下 2 万?第 3 个方法 90% 的人不知道”。在 AI 指令里直接要求 “开头用‘疑问 + 数字’组合”,生成的脚本更容易通过算法初筛。
另外,要避开平台 “雷区”。比如配图不能有模糊的二维码、违规文字;视频脚本里别出现绝对化用语(“最”“一定”)。在指令里加一句 “符合头条内容规范,避免违规词汇和元素”,能减少后期修改成本 —— 之前有个账号因为 AI 生成的配图里有 “最有效” 三个字,被限流 3 天,完全可以提前规避。
💡 高阶玩法:用 AI 批量生成的 “效率公式”
如果需要高频更新(比如日更账号),靠单次指令生成太慢。可以用 “指令模板 + 变量替换” 的方法,让 AI 批量输出内容。
先做一个 “配图指令模板”:“头条配图,主题:[变量 1];风格:[变量 2];核心元素:[变量 3];尺寸:16:9;参考色调:[变量 4]”。然后把要写的文章主题列成表,比如变量 1 填 “早餐食谱”“减脂运动”,变量 2 填 “清新”“活力”,变量 3 填 “面包 / 哑铃”,变量 4 填 “黄色 / 蓝色”。把这个表发给 AI,说 “按模板生成 5 组配图指令对应的结果”,10 分钟就能拿到 5 张可用的图。
视频脚本也能这么玩。模板可以是:“时长:[变量 1];开头钩子:[变量 2];核心步骤:[变量 3];结尾引导:[变量 4]”。比如做美食系列,变量 1 固定 “40-50 秒”,变量 2 用 “‘3 步做好 XX,新手也能成’+ 食材特写镜头”,变量 3 填不同菜谱的步骤,变量 4 统一用 “‘想学 XX?评论区扣 1’”。这样生成的脚本既有统一性,又能保证内容多样,适合账号做系列内容。
批量生成后别忘了 “抽检优化”。挑 1-2 个结果看是否符合预期,比如发现所有配图的文字都太小,就补充指令 “文字字号放大 20%,位置放在画面上 1/3 处”;如果脚本开头钩子不够吸引人,就加 “钩子部分必须包含‘痛点 + 解决方案’,比如‘总煮糊鸡蛋?这样做保证不粘锅’”。调整一次,后面生成的内容质量会整体提升。
❓ 常见问题:AI 生成不理想?这样解决最有效
遇到最多的问题是 “AI 生成的配图和文章主题不搭”。比如写 “职场沟通技巧”,AI 却画了一群人开会 —— 看似相关,但没突出 “技巧”。这时候在指令里加 “场景 + 动作”,比如 “职场沟通技巧:左侧人物皱眉说话,右侧人物做‘倾听手势’(手放耳边),中间用气泡框写‘先听对方说完’”,这样图和主题的关联度会瞬间提高。
还有人说 “视频脚本太死板,没烟火气”。关键是没给 AI “细节指令”。比如写生活类脚本,加 “允许出现轻微口误感,比如‘哎呀,盐放多了一点’”;加 “环境音提示,比如煎蛋时的滋滋声,倒水时的水流声”。这些细节能让脚本更像 “真人分享”,而不是生硬的教程。
如果担心 AI 生成的内容太 “模板化”,可以在指令里加 “反常规元素”。比如普通美食配图都是 “成品特写”,可以说 “在成品旁边放一个咬了一口的叉子,背景有轻微的面包屑”;视频脚本可以加 “突然镜头拉近,给食材的纹理特写(比如牛排的纹路),停顿 1 秒”。这些小变化能让内容更有记忆点,在信息流里更容易被注意到。
最后提醒一句:AI 只是工具,核心还是 “你知道自己要什么”。先想清楚 “这篇文章 / 视频要吸引谁”“用户看了能得到什么”,再用指令把这些需求 “翻译” 给 AI—— 这才是高效创作的关键。试个 3-5 次,你会发现生成速度和质量都会明显提升,完全不用再为配图和脚本发愁。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