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搞懂:Prompt 是 AI 写作的 “导航系统”
很多人用 AI 写东西,总觉得产出的内容像白开水,翻来覆去就那几句套话。问题大概率不在 AI 本身,而在你给的 Prompt—— 它就像给 AI 装的导航,目的地模糊、路线不清,AI 自然只能绕远路,甚至带你走到 “抄袭重灾区”。
真正的原创性文章,不是 AI 凭空 “想” 出来的,而是靠 Prompt 精准引导出来的。举个例子,你让 AI 写 “职场沟通技巧”,得到的可能是网上抄来抄去的 “学会倾听”“注意语气”。但如果换个 Prompt:“以‘00 后职场新人如何用游戏化思维解决跨部门沟通矛盾’为主题,结合 3 个具体案例(比如用‘组队刷副本’思路推进项目),用吐槽式的语气写一篇短文”,结果会完全不同。
核心逻辑是:Prompt 必须给 AI 划清 “禁区” 和 “创新区”。禁区就是那些烂大街的观点、模板化的结构;创新区则是要求 AI 必须加入的独特视角、个性化元素或专属数据。没有这个边界,AI 就会偷懒,直接调用它数据库里最常见的内容,原创性根本无从谈起。
📝 优化 Prompt 的第一步:给 AI “贴标签”,限定 “人格”
你有没有发现,同样的主题,让 AI 用 “刚毕业的新媒体小编” 和 “50 岁企业高管” 的口吻写,原创度天差地别?前者可能更跳脱,后者更严谨,但共同点是 ——明确的 “人格标签” 能逼 AI 跳出通用模板。
比如写一篇关于 “城市夜市经济” 的文章,普通 Prompt 是 “写一篇介绍夜市经济的文章”。优化后可以是:“假设你是在广州北京路摆摊 3 年的‘老夜市人’,擅长用粤语俗语吐槽,现在要给刚入行的新手写一篇‘避坑指南’,必须提到 3 个只有摊主才知道的潜规则(比如凌晨 2 点的城管‘暗号’、如何用‘亏本价’引流却不赔钱)”。
这里的关键是给 AI 加 “细节枷锁”。年龄、职业、地域、甚至口头禅,这些细节越具体,AI 就越难套用现成内容。它必须基于你设定的 “人格” 去 “虚构” 合理的表达,这个过程本身就会催生出原创性 —— 毕竟,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 “虚拟人格”,AI 为了贴合设定,只能主动创造新的表达。
试过给 AI 贴 “90 后农村电商创业者” 标签,让它写农产品带货技巧。结果 AI 不仅提到了 “在直播间用方言讲农作物成长故事”,还加了 “下雨天故意不擦镜头,让粉丝看泥土溅到手机上的真实感” 这种细节。这些内容在通用素材库里根本找不到,这就是人格设定的魔力。
📌 第二步:给 AI “划地盘”,限定 “信息来源”
原创性的天敌是 “信息同质化”。如果 AI 写文章时,调用的全是百度前 10 页能找到的内容,那写出来的东西肯定跟别人撞车。想避免这点,就得在 Prompt 里给 AI 划定 “信息地盘”—— 明确告诉它,哪些来源能碰,哪些绝对不能碰。
比如写 “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发展”,普通 Prompt 可能让 AI 大谈特拉斯、比亚迪的公开技术。但优化后的 Prompt 可以是:“只参考 2023 - 2024 年中科院新能源研究所的 3 篇冷门论文(比如《固态电池电解质界面反应的微观观测》),结合你对乡镇快递车电池损耗的观察,写一篇分析文章,不准提任何主流车企的公开数据”。
这么一来,AI 就只能在你圈定的 “信息孤岛” 里找素材,自然很难跟别人写的重复。甚至可以更极端一点,要求 AI“必须包含 1 个你自己‘编’的案例,但这个案例要符合逻辑,比如假设某公司研发出了‘用秸秆纤维增强电池外壳’的技术,分析其可行性”。这种 “虚构但合理” 的内容,原创度几乎是 100%。
还有个小技巧:让 AI “暴露信息来源”。比如在 Prompt 结尾加一句 “每段话后面用括号标注你这段内容的‘灵感来源’,可以是‘个人推测’‘某篇行业报告片段’‘生活观察’等”。这会倒逼 AI 主动区分 “公共信息” 和 “原创加工”,减少直接搬运的概率。
🔄 第三步:给 AI “设任务”,限定 “输出结构”
很多人写 Prompt,只说 “写一篇关于 XX 的文章”,却不说要写成什么样子。AI 拿到这种指令,默认就会用 “总 - 分 - 总” 的老套结构,开头点题、中间分点论述、结尾总结。这种结构本身不算错,但用多了就容易显得刻板,原创性也跟着打折扣。
真正的高手会在 Prompt 里给 AI “布置结构化任务”,比如 “用‘破案故事’的结构写一篇关于职场摸鱼现象的分析:开头设悬念(‘某部门 KPI 完成率突然暴跌,监控却拍不到异常’),中间分 3 个线索(考勤记录、电脑后台数据、同事闲聊录音)层层推理,结尾揭露‘摸鱼真相’并给出解决方案”。
结构一变,内容的呈现方式就必须跟着变。为了贴合 “破案结构”,AI 可能会创造出 “用 Excel 函数分析摸鱼时间规律”“从咖啡消耗量反推工作状态” 这类新奇的论证角度。这些角度不是 AI 天生就会的,而是被特殊结构 “逼” 出来的。
还可以试试更小众的结构,比如 “产品说明书体” 写情感文章(“本品名称:异地恋;主要成分:视频通话(50%)、快递包裹(30%)、误解(20%);不良反应:凌晨 3 点的猜忌……”),“弹幕评论体” 写电影分析(“前方高能!这个镜头其实暗示了主角的童年阴影→_→”)。结构越独特,AI 就越难套用模板,原创性自然水涨船高。
🔍 第四步:给 AI “留空白”,逼它 “主动填坑”
AI 有个坏习惯:喜欢说 “正确的废话”。比如写 “减肥方法”,它会说 “要少吃多动”;写 “职场晋升”,它会说 “要努力工作”。这些话没错,但毫无原创性。想让 AI 说点新鲜的,就得在 Prompt 里故意 “留空白”,让它必须自己 “填坑” 才能完成任务。
比如写 “亲子教育”,不要说 “写一篇如何陪孩子写作业的文章”,而是说 “孩子写作业时总偷偷玩橡皮,爸爸发现后没有批评,反而做了一件让老师都惊讶的事。请你编出这个爸爸的做法,并分析背后的教育逻辑”。这里的 “空白” 就是 “爸爸做了什么事”,AI 必须自己创造一个合理的、没被人写过的情节,否则就完不成任务。
还可以用 “矛盾法” 留空白。比如 “写一篇关于‘碎片化学习’的文章,先列举 3 个它的致命缺点,再突然反转,说‘但我每天靠碎片化学习赚 2000 块’,然后解释其中的诀窍”。这种先抑后扬的空白,会逼着 AI 必须找到一个 “反常识” 的角度来圆场,而反常识的内容往往就是原创的。
试过让 AI 写 “为什么年轻人不爱用微信了”,故意留了个空白:“请先列出 3 个大家都知道的原因,然后重点写第 4 个原因 —— 这个原因必须和‘小区快递柜的使用习惯’有关”。结果 AI 联想到 “年轻人习惯快递柜的‘即取即走’,而微信的‘已读不回’像‘快递滞留柜里’一样让人焦虑”,这个关联以前几乎没人提过,这就是留空白的效果。
🔧 最后一步:给 AI “装滤镜”,限定 “语言风格”
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写出来,原创感天差地别。比如写 “早餐吃什么”,用 “学术论文体” 写和用 “东北大妈唠嗑体” 写,完全是两篇文章。语言风格就像给 AI 装了个滤镜,能把普通内容变得独一无二。
在 Prompt 里限定风格时,别只说 “写得生动点”“写得幽默点”,要具体到 “像 XX 一样说话”。比如 “模仿 2005 年 QQ 空间日志的风格,用大量火星文和颜文字,写一篇吐槽‘上班迟到的 100 种借口’”“用 80 年代单位黑板报的语气,写一篇鼓励大家用共享单车通勤的通知,必须包含‘同志们’‘为四化做贡献’这类词”。
这些特殊风格本身就自带 “稀缺性”,AI 为了贴合风格,会主动调整用词、句式,甚至故意加入一些 “时代特色的小错误”。比如模仿早期博客风格时,AI 可能会用 “今天天气好好哦~[附一张拍糊的天空照片](虽然你们看不到照片但我就是要提)” 这种细节,这些都是原创性的加分项。
还可以玩点 “风格混搭”,比如 “用莎士比亚戏剧的台词格式,写一篇分析外卖小哥超时配送的文章,开头必须是‘啊!那迟到的餐盒,像麦克白手中的匕首,刺痛了食客的心!’”。这种混搭几乎不可能和别人撞车,原创性直接拉满。
说到底,训练 AI 写出原创文章,不是求 AI “变聪明”,而是我们自己要学会 “给指令”。Prompt 优化的核心,就是把 “模糊的要求” 变成 “具体的枷锁”—— 枷锁越细,AI 的发挥空间看似越小,实则越能逼出它的创造力。毕竟,戴着镣铐跳舞,才最见真功夫,AI 也一样。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