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打开各种内容平台,刷到的文章、视频脚本、甚至是产品介绍,十有八九都带着 AIGC 的影子。这东西是真能打,以前写一篇行业分析得查三天资料,现在给个关键词,AI 十分钟就能出个初稿。效率上去了是好事,但问题也跟着来了 —— 昨天还看到两篇 “深度原创” 的科技文,连案例细节都一模一样,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同一个模型生出来的。
⚡AIGC 的效率神话,藏着多少原创陷阱?
AIGC 的效率提升是颠覆性的。就拿新媒体运营来说,以前一个小编一天能写 2 篇稿子就算高产,现在用 AI 辅助,批量生成 5 - 10 篇都不是问题。企业做产品手册,以前要协调市场、技术、设计部门磨一周,现在 AI 能直接根据产品参数生成框架,再填点细节就能用。甚至连短视频脚本,输入 “美妆教程 + 干货风格 + 30 秒”,分镜台词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但效率的背后,是原创性的集体滑坡。上个月有个做教育号的朋友跟我吐槽,他们用 AI 写的育儿文章,发出去没两天就被投诉抄袭。查了才发现,同一段关于 “幼儿辅食添加禁忌” 的内容,在十个不同的账号里出现过,连举例的食材顺序都没改。这就是 AIGC 的通病 —— 它本质上是对已有信息的重组,数据库里有的内容,很容易被反复调用,拼出 “新瓶旧酒”。
更麻烦的是 “伪原创” 陷阱。很多人觉得,把 AI 生成的内容换几个同义词,调整下段落顺序,就算原创了。但现在的搜索引擎算法精得很,百度的 “飓风算法”、Google 的 “SpamBrain”,都能识别这种低级的改写。去年某汽车网站用 AI 批量生成车型对比文,结果因为 “内容同质化严重” 被降权,流量掉了 70%,这就是血的教训。
🔍原创的底线,到底有多重要?
可能有人觉得,只要内容没被投诉,稍微 “借鉴” 一下无所谓。但忽略原创底线,损失可比想象的大得多。
首先是用户信任度。读者不是傻子,一篇满是套话、没有独特观点的文章,读两行就知道是 “机器味”。我关注过一个科技博主,以前全是自己采访写的深度稿,粉丝粘性特别高。后来用 AI 写快讯,三个月内取关率涨了 40%,评论区全是 “越来越水了”“还不如看新闻摘要”。用户要的是 “人” 的思考,不是机器的信息搬运。
然后是平台处罚风险。现在各大内容平台对原创的审核越来越严。微信公众号的原创标识,不仅看文字重复率,还会分析观点的独特性;B 站对 AI 生成的视频,要求必须明确标注,否则会限制推荐;甚至连小红书,都在算法里加入了 “原创度评分”,分数低的笔记直接进不了流量池。一旦被判定为 “非原创”,之前的运营投入等于打水漂。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法律风险。去年有个案例,某公司用 AI 生成的广告语,和另一家企业的注册商标高度相似,被起诉索赔 50 万。查下来发现,AI 生成时参考了该商标的宣传语数据库。这就是个大坑 —— 你以为的 “原创”,可能早就踩进了别人的知识产权范围。
📝给 AIGC 内容 “加原创 buff” 的实操技巧
不是说用 AIGC 就一定做不出原创内容,关键是要掌握 “人机协作” 的度。这几年我试过不下 20 种 AI 写作工具,总结出一套能保证原创底线的方法,亲测有效。
先用 AI 搭框架,但必须注入 “独家信息”。比如写行业报告,让 AI 生成大纲后,一定要加入自己的一手数据 —— 可以是公司内部的运营数据,也可以是自己采访的行业观点。上次写关于 “直播电商退货率” 的分析,AI 给的框架很常规,但我加入了三个合作品牌的真实退货原因拆解,还有和 5 个主播的聊天记录摘要,发出去后直接被行业号转载了。
其次是改写时要 “换维度”,而不是换词。AI 写的观点性内容,很容易陷入 “大而全” 的套路。比如写 “远程办公效率”,AI 可能会说 “需要明确目标 + 定时沟通 + 工具支持”。这时候就得把自己的经验加进去 —— 我们团队试过 “每周 2 天集中办公 + 3 天远程”,效率反而比全远程高 20%,这个具体的执行细节,就是 AI 写不出来的原创点。
还有个小技巧,用多个模型交叉验证。不同的 AI 模型数据库有差异,比如用模型 A 生成初稿,再用模型 B 针对某个观点提问 “有没有反例”,然后自己结合两个模型的输出做判断。之前写一篇关于 “新能源汽车续航虚标” 的文章,模型 A 说 “主要原因是电池技术”,模型 B 提到 “车企测试标准猫腻多”,我再去查了国家质检总局的报告,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比单一模型的输出要独到得多。
🚫这些 “伪原创” 操作,正在毁掉你的内容价值
很多人以为改改 AI 生成的内容就是原创,其实踩了不少雷。最常见的是 “同义词替换”,把 “提升效率” 改成 “提高效能”,把 “用户需求” 换成 “客户诉求”,这种程度的修改,在原创检测工具眼里跟没改一样。上次帮一个客户做内容审计,他们的 AI 文章用了这种方法,原创度评分只有 32 分,远低于平台要求的 60 分。
还有 “拼接式原创”,把几篇 AI 生成的内容剪剪贴贴,凑成一篇新的。这种做法风险更大,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拼接的内容里有没有版权问题。前阵子有个美食号,把 AI 写的三篇 “地方小吃攻略” 拼在一起,结果其中一段关于 “云南过桥米线起源” 的内容,是某本美食书里的原文,被原作者发现后直接起诉了。
更傻的是 “死守 AI 模板”。有些工具会提供固定的写作模板,比如 “开头提问 + 三个论点 + 结尾呼吁”,用多了就会形成套路。读者看第一篇觉得新鲜,看第二篇就腻了,看第三篇直接划走。我关注的一个职场号,连续半年用同一个 AI 模板写 “职场沟通技巧”,阅读量从 10 万 + 掉到了不到 5000。
💡建立原创护城河,从这三个维度入手
想让 AIGC 内容既高效又保原创,得从源头建立标准。首先是 “数据独家性”,不管 AI 生成什么内容,一定要加入只有你能获取的数据。做本地生活号的,可以加本地商家的独家优惠信息;做职场号的,能放自己团队的管理案例;做科技号的,多去参加线下发布会,把现场观察写进去。这些信息不在 AI 的数据库里,自然就有了原创壁垒。
其次是 “观点独特性”。AI 能总结已有观点,但不会提出新观点。这就需要你在 AI 输出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判断。比如 AI 说 “短视频是未来趋势”,你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补充 “但县城市场的短视频渗透率其实低于直播”;AI 说 “低价策略能吸引用户”,你可以反驳 “我们试过,低价引来的用户留存率比正常定价低 40%”。这些带有个人经验的观点,才是原创的核心。
最后是 “形式创新性”。同样的内容,换种呈现方式就能做出差异。AI 生成的文字稿,可以改成 “文字 + 信息图” 的形式;AI 写的教程,可以做成 “步骤拆解 + 避坑指南” 的表格;甚至可以把 AI 生成的观点,用对话体、故事体重新写一遍。我见过一个情感号,把 AI 生成的 “情侣吵架处理方法”,改成了 “男友视角 vs 女友视角” 的对话剧本,互动率一下子涨了 3 倍。
🌱长期主义:让 AIGC 成为原创的工具,而不是替代品
真正聪明的做法,是把 AIGC 当成 “脚手架”,而不是 “承重墙”。就像盖房子,AI 能帮你快速搭好框架,但承重墙、门窗设计、内部装修这些决定房子品质的部分,还得靠人来做。
我认识一个做财经号的团队,他们的流程值得借鉴:先用 AI 收集当天的股市数据和政策新闻,生成基础分析;然后分析师根据自己的操盘经验,指出 AI 分析里的漏洞;再加入几个粉丝提问的真实案例;最后主编用自己的风格改写,加入幽默调侃的语气。这样出来的内容,既有 AI 的效率,又有人的温度和深度,粉丝数一年涨了 200 万。
说到底,原创的底线不是 “不用 AI”,而是 “不被 AI 替代思考”。AI 能帮你处理信息,但不能替你观察生活;能给你提供观点,但不能替你积累经验;能帮你提高效率,但不能替你赢得用户信任。
现在内容行业的竞争,早就不是 “谁写得快”,而是 “谁写得独”。用 AIGC 没问题,但别忘了在内容里留下 “人” 的痕迹 —— 可能是一个只有你知道的细节,可能是一句带着个人风格的吐槽,可能是一个别人没发现的角度。这些东西,才是 AI 拿不走的原创底气。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