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搞懂 AI 文章为啥容易被 “抓包”
现在平台审核越来越严,很多人用 AI 写完文章,提交后要么直接被拒,要么推荐量低得可怜。这不是平台故意针对,而是 AI 写的东西确实有 “套路”。
你仔细读 AI 生成的内容会发现,它特别喜欢用 “标准句式”。比如一段内容里,“虽然... 但是...”“因为... 所以...” 这种关联词能出现七八次,就像机器在套用模板。人类写作不会这样,有时候一句话没说完就换行,有时候一个观点翻来覆去说三遍,这才是真实的表达。
还有个明显的问题是 “信息密度失衡”。AI 为了凑字数,会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比如解释一个 “喝水” 的好处,它能从生理学到营养学绕一大圈,最后说的还是那几句老话。人类写东西更直接,想到哪说到哪,偶尔跑题再拉回来,反而显得自然。
✍️ 从 “句式” 下手,打破机器感
AI 写的句子就像列队的士兵,长短几乎一致,读起来特别呆板。想让文章像人写的,第一步就得把句式 “打乱”。
比如 AI 写 “今天天气很好,我决定去公园散步,公园里有很多人,大家都在享受阳光”。这种句子太规整了,改成 “今天天儿特好,去公园晃了晃。人真多啊,都懒洋洋地晒着太阳,我也找了个长椅坐下”。长短句一结合,瞬间有了人味儿。
还要注意 “减少关联词”。AI 依赖 “因为... 所以...” 来推进逻辑,但人类说话常省略这些词。比如 “因为下雨,所以我没去跑步”,改成 “下雨了,没去跑步” 更自然。试试把文章里三分之一的关联词删掉,你会发现读起来流畅多了。
另外,多加 “语气词” 和 “口头禅”。比如在句尾加 “嘛”“呢”“呗”,中间插 “说实话”“你猜怎么着”“我觉得吧”。这些词看似没用,却是区分机器和人类的关键。但别加太多,不然像在说废话。
🔤 用词换血,扔掉 “AI 专属词汇”
AI 特别喜欢用 “高大上” 的词,好像不用点专业术语就显不出水平。但人类写作其实很 “接地气”,越是日常的词越有生命力。
比如 AI 写 “本次活动旨在提升用户参与度,进而增强品牌影响力”,改成 “搞这个活动,就是想让更多人来玩,大家觉得好玩了,自然就记得咱们牌子了”。把书面语换成口语,一下子就亲近了。
还要注意 “避免重复用词”。AI 会在一段话里反复用同一个词,比如写美食时,翻来覆去说 “美味”,人类会换着说 “好吃”“绝了”“味儿真地道”。你可以准备一个同义词表,看到 AI 重复用词就换一个,既丰富又自然。
另外,多加入 “具体的细节描述”。AI 说 “他很高兴”,人类会说 “他乐得嘴都合不上,眼角的皱纹堆成了褶子,手里的杯子差点没拿稳”。细节越多,越像真人经历,审核系统也更难识别。
📌 内容 “加料”,注入个人印记
AI 写的内容是 “通用款”,适合所有人看,但也意味着没特点。想让文章通过审核,就得加入 “只有你能写出来” 的东西。
比如写一篇旅游攻略,AI 会罗列景点、门票、交通,但你可以加一句 “那天我走错路,误打误撞到了景区后门,人少得很,还发现了一棵特别粗的老槐树,树荫下坐了半小时,比挤正门舒服多了”。这种个人经历是 AI 编不出来的,也是审核系统喜欢的 “原创信号”。
还可以加入 “主观判断”。AI 总说 “有观点认为... 也有观点认为...”,显得模棱两可。人类会直接说 “我觉得这个方法不好用,上次我试了,折腾半天没效果”。哪怕你的观点和主流不一样,只要是真实想法,就比 AI 的 “中立” 更像人话。
别忘了 “留一点小瑕疵”。AI 写的文章完美得不像真人,段落整齐,标点正确,连错别字都没有。你可以故意留一两个无伤大雅的小错误,比如 “这里的风景太美了,美得让人不想走 —— 哦不对,是不想离开”,这种小修正反而显得真实。
🧐 逻辑 “松绑”,别让思路太 “顺”
AI 的逻辑太 “顺” 了,从 A 到 B 到 C,一步都不跑偏。但人类思考不是这样,经常想到 A 突然跳到 D,再绕回 B,这种 “跳跃感” 反而能骗过审核。
比如写一篇关于 “早餐吃什么” 的文章,AI 会按 “营养搭配→做法→注意事项” 来写,你可以改成 “早上起来特饿,想煮面条,发现没鸡蛋了,下楼买鸡蛋时看到卖油条的,突然想吃豆浆配油条,小时候奶奶总给我买这个...”。看似跑题,其实都是围绕 “早餐” 展开,更像真人聊天。
还可以 “重复强调”。重要的观点别只说一遍,人类会翻来覆去地说。比如写 “防晒重要”,可以先说 “夏天不涂防晒会晒黑”,中间说 “上次我没涂,晒得胳膊脱皮”,结尾再说 “真的,不管阴天晴天,出门都得涂防晒”。这种重复不是啰嗦,是真实的表达习惯。
另外,多问 “设问句”。AI 很少提问,人类写作却常自问自答。比如 “为啥有人总失眠?可能是压力大,也可能是睡前玩手机。我以前也这样,后来试了个办法...”。设问能让文章节奏更灵活,也更像面对面交流。
🎯 针对性修改,应对不同平台审核
不同平台的审核标准不一样,不能用一套方法改所有文章。得摸清楚平台的 “脾气”,再针对性调整。
像公众号审核看重 “原创度”,你可以在 AI 内容里加入独家数据或采访。比如写行业分析,AI 会引用公开报告,你可以加上 “我昨天问了圈里的老王,他说他们公司今年销售额其实下降了 15%”,有了独家信息,通过率会高很多。
头条号、抖音这些平台更在意 “可读性”,别搞太复杂的结构。AI 喜欢分一二三点,你可以改成 “先说个事儿... 再讲个例子... 最后提醒一句”,用口语化的过渡代替生硬的分类。
学术类平台审核最严,对 “逻辑严谨性” 要求高,但也不能用 AI 那套死板逻辑。你可以在关键观点后加 “个人验证”,比如 “这个理论我在实验室试过三次,第二次结果有点偏差,后来发现是温度控制的问题”,既显严谨又有个人痕迹。
💡 最后检查:用 “朗读法” 测试真实度
改完之后别着急提交,把文章大声读一遍。如果读起来顺口,像平时聊天一样,那基本没问题;如果读着磕巴,或者像在念课文,就得再改。
重点听 “是否有 AI 腔”:有没有频繁出现的关联词?句子是不是太长或太短?有没有没必要的专业词?发现问题就圈出来,换成更自然的表达。
也可以发给朋友看,问他 “这像不像我写的?”。如果朋友说 “感觉有点怪”,别找理由,赶紧回头改。机器能骗过系统,但骗不过真人的直觉。
记住,修改 AI 文章不是 “造假”,而是把机器的 “半成品” 加工成有温度的作品。平台审核的本质是筛选有价值的内容,只要你的文章真实、有用,哪怕带着点小瑕疵,也能顺利通过。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