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写的文章到底能不能过审?
这个问题最近被问得特别多。说实话,没有绝对答案。你去问 10 个经常用 AI 写稿的人,可能会得到 5 种不同的答案。
某科技博客的编辑团队上个月做过测试,用同一篇科技新闻素材,分别让 3 款主流 AI 工具生成稿件。结果是:ChatGPT 生成的版本在头条号顺利过审,甚至获得了推荐;某国产 AI 写的同主题文章却被百家号判定为 "内容低质";还有一款工具生成的内容,在知乎直接被标记为 "疑似 AI 生成内容"。
这说明什么?AI 写的文章能不能过审,取决于三个变量:你用的 AI 工具水平、文章发布的平台规则,以及你对 AI 生成内容的处理方式。现在很多平台其实并没有明确禁止 AI 内容,比如公众号后台至今没有公开声明限制 AI 写作,但它们会用算法识别 "非人类创作特征",间接降低这类内容的通过率。
有个数据可能让你惊讶:根据某内容平台的内部统计,2024 年第二季度,AI 生成内容的平均过审率是 38.7%,但经过人工润色后的 AI 文章,过审率能提升到 79.2%。这中间的差距,就是我们要聊的关键。
🔍 AI 文章审核不通过的 5 个核心原因
内容同质化严重,是最常见的死穴。
你可能不知道,现在多数 AI 工具的训练数据有 70% 以上是重合的。这就导致写同一个主题时,很容易出现相似的观点、甚至雷同的句子。某教育类自媒体博主就遇到过这种情况,用 AI 写 "考研英语复习技巧",结果系统提示 "与平台已有大量内容重复"。这不是 AI 的错,是你没教会它怎么写出新意。
缺乏深度和独特视角,也是硬伤。
AI 擅长整合信息,但不擅长输出独特观点。比如写一篇关于 "职场沟通技巧" 的文章,AI 可能会列举 "学会倾听"" 注意语气 "等通用建议,但不会告诉你" 面对强势领导时,如何用数据支撑观点更有效 "这种具体场景的经验。平台审核时,很容易把这种缺乏个性的内容判定为" 低质信息 "。
事实错误和逻辑漏洞,是致命伤。
上个月有个财经号用 AI 写 "2024 年 GDP 增长预测",文中把某省的经济数据写错了两个百分点,结果不仅文章被下架,账号还被限流了一周。AI 生成内容时,对时效性强的数据、专业领域的细节常常把握不准。如果你直接拿来用,很可能踩中 "事实错误" 的红线。
语言生硬,AI 痕迹明显。
很多人拿到 AI 生成的文章就直接发布,没注意那些典型的 "AI 句式"。比如频繁使用 "综上所述"" 由此可见 " 等过渡词,或者句子结构过于规整,缺乏口语化表达。现在主流平台都有专门识别这类特征的算法,一旦触发阈值,就会进入人工复审,通过率会骤降。
触碰敏感话题或平台禁忌。
AI 对平台规则的理解远不如人类。比如某健康类账号用 AI 写 "某疾病的治疗方法",文中提到了具体药品的使用剂量,这在很多平台都是明确禁止的。AI 可能觉得这是专业内容,但实际上违反了平台的医疗健康内容规范。
✨ 提高 AI 文章通过率的 7 个润色技巧
给 AI 文章加入个人经验和案例,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比如 AI 写 "自媒体涨粉技巧",你可以在每个观点后加上自己的经历:"我去年做育儿号时,用这个方法 3 天涨了 500 粉,当时是这么操作的..." 这些具体的细节,AI 写不出来,却是平台喜欢的 "原创特征"。某美食博主试过,加了个人做菜失败的案例后,AI 文章的过审率从 40% 提升到了 85%。
调整叙事角度,避免千篇一律。
AI 默认的叙事角度往往是 "第三方客观陈述",你可以改成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比如把 "人们应该如何理财" 改成 "我是如何从月光族变成有 10 万存款的",或者 "你是否也遇到过这些理财难题?" 这种视角的转变,能让文章更有代入感,也能降低 AI 识别度。
手动修正事实性内容,这一步不能省。
拿到 AI 文章后,一定要核对所有数据、时间、人名、专业术语。特别是涉及到政策法规、统计数据、科技进展的内容,最好去权威网站查一遍。有个科技博主的经验是,把 AI 文中的所有数据都换成最新发布的,并用括号标注来源,比如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24 年一季度报告)",这样不仅能避免错误,还能增加可信度。
增加细节描写,让内容更生动。
AI 写场景时往往很笼统,你可以补充细节。比如 AI 写 "咖啡馆很安静",你可以改成 "午后的咖啡馆里,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邻座的姑娘翻书时发出轻微的沙沙声"。这些感官细节能让文章更有 "人味儿",也能提升阅读体验。
加入专业领域的深度分析。
如果你是某个领域的从业者,一定要在 AI 文章中加入行业内部视角。比如 AI 写 "新媒体行业趋势",你可以补充 "从我们公司最近接到的客户需求来看,今年企业更倾向于做私域流量,这和 AI 提到的公域运营有点不同..." 这种业内人士的观点,是 AI 很难模仿的。
调整段落结构,打破 AI 的 "规整感"。
AI 生成的文章,往往每段长度相近,结构相似。你可以手动调整:把长段落拆成短句子,在关键观点前后加一两句短句强调。比如把 "做好用户调研很重要,它能帮助你了解用户需求,提高产品满意度" 改成 "用户调研,这事得重视。真的。它能帮你摸透用户想要什么,产品满意度自然就上去了。" 这种不规整的结构,更像人类的写作习惯。
最后通读一遍,改掉那些 "不像你说的话"。
每个人说话都有自己的习惯,比如有人喜欢说 "说实话",有人常用 "你知道吗"。润色时,把这些个人化的表达加进去。某职场博主的秘诀是:把 AI 文章读出来,遇到不顺口的地方就改,直到读起来像自己平时说话的语气。这一步能有效降低 "AI 味",亲测有用。
其实 AI 就像个刚入行的助理,能帮你完成初稿,但成稿还需要你亲自打磨。现在平台不是反对 AI 写作,而是反对用 AI 生产低质、重复的内容。只要你能在 AI 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考、经验和风格,过审其实没那么难。
记住,好内容的核心永远是价值和独特性,至于是人写的还是 AI 写的,平台其实没那么在意。关键是,你有没有把 AI 当成工具,而不是替代品。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