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AI 写头条内容确实省事儿,但审核这关要是过不了,前面的功夫全白费。我见过不少创作者,AI 生成的稿子看着挺顺,一提交就被打回来,要么说原创度不够,要么说有敏感信息。其实这里面全是门道,今天就把这些年摸出来的避坑技巧好好跟你说道说道。
📝 原创度不是 “伪命题”,AI 初稿只是半成品
AI 写出来的东西,自带一种 “模板感”。你要是直接复制粘贴发出去,头条的查重系统分分钟给你标红。别信那些说 “AI 生成就是原创” 的鬼话,机器的逻辑是拼接已有信息,真正的原创得有你自己的东西。
怎么改才算过关?我通常让 AI 先出框架,然后逐段拆改。比如写职场文,AI 说 “加班影响健康”,我就会加上自己见过的案例:“前阵子团队一个小姑娘连续加班两周,体检报告直接亮了红灯,转氨酶飙到正常值三倍”。这些具体的细节,机器编不出来,却是提升原创度的关键。
还有个笨办法但特管用,把 AI 生成的内容读一遍,用自己的话重新说一遍。比如 AI 写 “用户对产品满意度提升 20%”,换成 “后台看数据的时候发现,说‘用着顺手’的人比上个月多了两成,评论区里夸产品的留言翻了倍”。口语化的表达不仅更像真人写的,还能避开和其他 AI 用户撞车。
🔍 敏感词排查要做 “双保险”,别信 AI 的 “自我净化”
AI 生成内容时,偶尔会蹦出一些 “擦边词”。不是机器故意的,是它对平台规则的理解没那么细。比如写社会新闻,AI 可能用 “某明星涉嫌违法”,但 “涉嫌” 这两个字在头条里就得小心,除非有官方通报,否则很容易被判定为 “不实信息”。
我自己整理了个敏感词库,分了几大类:政治相关的、医疗健康的、财经领域的。尤其是医疗这块,“治愈”“根治”“最有效” 这些词,AI 很爱用,但头条对医疗内容审核极严,哪怕你写的是养生文,用了这些词也可能被下架。
写完之后,先用头条自带的 “草稿检测” 功能扫一遍,再用第三方工具查。我常用的是 “句易网”,把内容复制进去,能标出风险词。但也别全信工具,有些词在特定语境下是安全的。比如 “癌症” 这个词本身没问题,但要是和 “偏方”“保证治好” 放一起,就危险了。这时候就得靠自己判断,多看看同类爆款文怎么用词。
📌 标题别玩 “擦边球”,AI 的 “吸睛套路” 大多踩红线
AI 生成的标题,总爱用 “震惊”“必看”“99% 的人不知道”。这些词在头条眼里,就是典型的标题党。我之前有篇文章,AI 起的标题是 “吃了这个,血糖立马降!医生都在用”,结果直接被限流,改了三次标题才通过。
合规的标题怎么起?得有 “实锤”。比如写育儿文,别用 “宝宝长高的秘诀,后悔知道晚了”,换成 “3 岁前做这 3 件事,孩子比同龄人高 5cm,儿科医生的建议”。后者有具体数字,有权威来源,既吸引人又安全。
还有个小技巧,标题里带具体场景或人群。比如 “职场妈妈必看:下班后 3 小时,我是怎么兼顾副业和陪娃的”,比 “下班后搞钱的 3 个方法” 通过率高多了。头条算法喜欢清晰的内容定位,模糊的标题不仅过审难,流量也上不去。
📊 数据和案例要 “追根溯源”,AI 编的故事骗不过审核
AI 特别爱编数据,尤其是写行业分析的时候。上次我让它写教育行业趋势,它随口就来 “2024 年在线教育用户突破 5 亿”,我去查了教育部的报告,实际数字是 3.8 亿。这种错误数据一旦发出去,轻则审核不通过,重则被判定为 “虚假信息”,影响账号权重。
所有数据必须标来源。比如 “根据 CNNIC 第 52 次统计报告,截至 2023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10.79 亿”,有具体机构和时间,审核员一看就知道你靠谱。要是找不到官方数据,宁愿不用,也别让 AI 瞎编。
案例也一样,AI 生成的 “某网友”“身边人” 这种模糊的案例,很容易被认为是编造的。最好用真实事件,比如 “去年我在深圳参加的教育展上,有个机构负责人说……” 或者 “翻了翻某平台的用户评论,超过 60% 的人提到……”。真实的细节越多,越容易过审。
🧐 内容结构别 “太规整”,AI 的 “完美框架” 反而像 “机器产物”
AI 写的文章,段落长度差不多,句式也很整齐,一眼就能看出是机器弄的。头条审核虽然没明说,但更偏爱 “有人味儿” 的结构。我现在让 AI 写完,都会手动打乱段落,有时候加个短句,有时候插个设问。
比如 AI 写:“早起的好处有很多。第一,能提高工作效率。第二,能有时间锻炼。第三,能吃一顿健康的早餐。” 我会改成:“早起真的香吗?试过的人都知道。早上没人打扰,写方案的效率比熬夜高两倍。下楼跑半小时步,一整天都不犯困。最关键的是,不用啃着面包赶地铁,能慢慢煮碗粥。” 长短句穿插,读起来更像聊天,审核时也不容易被判定为 “低质内容”。
开头和结尾也很重要。AI 写的开头总爱 “点题”,比如 “今天我们来聊聊早起的好处”。换成 “上周跟同事聊天,她说每天早上都跟打仗一样,我突然想说说自己早起的经历”,用个人化的场景切入,通过率高很多。
🚨 领域垂直别 “跨界”,AI 啥都敢写但审核有 “专业壁垒”
AI 不挑领域,你让它写财经,它能写;让它写医疗,它也敢写。但头条审核对 “跨领域” 内容特别严。比如你是个美食号,突然发一篇 “高血压怎么治”,哪怕内容没问题,也可能被判定为 “超出账号经营范围”。
我见过一个美妆博主,用 AI 写了篇 “孕期护肤的 5 个禁忌”,结果被举报 “医疗误导”。不是内容错了,是账号没有医疗资质,写这类内容本身就有风险。所以用 AI 写作,一定要守住自己的领域。
实在想写跨界内容,就得 “软切入”。比如美食号写 “适合三高人群的 3 道家常菜”,重点放在菜谱上,别讲病理知识。开头可以说 “我爸有高血压,医生说饮食要清淡,这几道是我常给他做的”,用个人经历带出来,比硬科普安全多了。
✅ 发布前 “模拟审核”,用这 3 个方法提前排雷
写完之后别急着发,做个 “模拟审核”。第一步,把文章通读一遍,想象自己是审核员,挑刺儿。有没有模糊的表述?有没有没来源的数据?有没有太绝对的观点?
第二步,找同类爆款文对比。比如你写的是职场文,去搜最近一周点赞过万的职场文,看看人家的标题、用词、结构,跟自己的比一比,差异太大的地方就得改。头条审核有个 “潜规则”,符合平台主流内容风格的,通过率更高。
第三步,用 “定时发布” 功能。选个流量高峰前两小时发布,比如早上 7 点发,5 点就设置定时。这期间要是收到 “审核不通过” 的通知,还有时间修改。我好几次都是靠这个功能,及时改了敏感词,避免了账号扣分。
最后想说,AI 是工具,不是 “万能钥匙”。头条审核的核心是 “内容对用户有价值”,只要你把 AI 生成的内容当成 “素材”,多加入自己的思考和经验,过审其实没那么难。那些说 “AI 写作过不了审” 的人,大多是图省事,直接用了机器的 “成品”。记住,机器能帮你省时间,但不能替你 “对内容负责”,这才是避开所有审核坑的关键。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