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新手用 AI 写东西,总被说有 “AI 味”,发出去要么没流量,要么过不了原创检测。其实啊,只要掌握去 AI 味提示词的编写技巧和内容优化方法,这问题完全能解决。我做了这么多年测评,见过太多人踩坑,今天就把压箱底的经验分享出来,保证新手也能看懂、能用。
📝 新手必学!去 AI 味提示词编写的 3 个核心原则
写提示词的时候,千万别一上来就说 “给我写篇文章”。AI 默认的输出模式就是工整但生硬,想让它写出 “人味儿”,提示词得先带 “人情”。
第一个原则,给 AI “设定身份和场景”。你要是让它 “以小区便利店老板的口吻,给老顾客写条提醒囤货的朋友圈”,比单纯说 “写条囤货提醒” 效果好 10 倍。为啥?因为身份越具体,AI 的语言风格就越有指向性。我之前测试过,给 AI 设定 “刚毕业的新媒体小编,写一篇吐槽加班的小红书文案”,出来的内容里会有 “咖啡续到第三杯了”“键盘敲出火星子” 这种细节,AI 味一下就淡了。
第二个原则,加 “细节限制” 而不是 “框架要求”。很多人爱写 “用 3 个案例、分 5 段”,这没用。你得说 “案例要像身边发生的事,比如楼下早餐摊老板的故事;段落里可以插一两句口语,比如‘你猜怎么着?’‘说实话啊’”。细节越碎,AI 越难写出模板化内容。上次帮朋友改提示词,把 “写一篇减肥经验” 改成 “以宝妈身份分享减肥,提到陪娃时偷偷做拉伸、把零食换成水煮蛋被娃抢着吃的小事”,出来的内容连标点都带着生活气。
第三个原则,留 “修改空间” 给 AI 也给自己。提示词里加一句 “写完后自己读一遍,删掉太书面的词,比如把‘因此’换成‘所以说’”,AI 会自动做口语化调整。要是出来的内容还不够好,别重新写,直接告诉它 “刚才那段里‘提升效率的关键途径’太硬,换成‘想干活快,其实有个小窍门’”。这种 “二次校准” 比重新生成省时间,也更精准。
✍️ 5 个超实用的 AI 生成内容优化技巧(附具体案例)
拿到 AI 初稿先别着急用,这时候的内容就像刚买的毛坯房,得装修才能住。我总结了 5 个优化技巧,每个都能让内容质感上一个台阶。
技巧一:把长句 “拆成碎话”。AI 特爱写长句子,比如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功能满足转变为对情感价值的追求”。你改成 “现在市场不一样了。消费者买东西啊,不光看能不能用,更看用着顺不顺心”,是不是好多了?拆的时候注意,按说话的停顿来,比如逗号前后分开,长定语单独拎出来当短句。
技巧二:加 “个人化表达”。在段落里插一两句 “我觉得”“我之前试过”“身边朋友就这么干”。比如 AI 写 “运动能减肥”,你改成 “运动真能减肥!我表姐之前每天跳半小时操,三个月瘦了 10 斤,就是得坚持”。加个具体的人或事,读者会觉得 “这是真人分享”,而不是 AI 套话。
技巧三:故意留 “小瑕疵”。太完美的句子反而像 AI。比如把 “每天喝 8 杯水对身体好” 改成 “每天喝 8 杯水吧 —— 当然啦,要是实在喝不下,6 杯也行,别硬灌”。带点犹豫、补充的语气,就像聊天时想到哪说到哪。不过注意,瑕疵是 “口语化调整”,不是写错字,别把 “的地得” 用混了。
技巧四:用 “场景化词汇” 替代抽象词。AI 爱用 “提升用户体验”“增强互动性” 这种词,你换成具体场景。比如把 “提升外卖 APP 用户体验” 改成 “让大家点外卖时,找优惠券不用翻半天,付款后能清楚看到骑手到哪了”。抽象词一落地,就有了真实感。我之前帮一个餐饮号改文案,把 “优化菜品结构” 改成 “把卖得差的甜口菜换成辣的,毕竟咱们这片区爱吃辣的人多”,老板说后台咨询量直接涨了三成。
技巧五:调整 “叙事节奏”。AI 写东西像流水账,一句接一句没起伏。你可以在关键地方加个设问,比如讲完 “去 AI 味要改句子”,插一句 “是不是觉得有点麻烦?其实改两句就顺手了”;或者在长段落里加个短句强调,比如 “细节很重要 —— 真的,差一个词效果就差远了”。这种小调整能让内容读起来像有人在对面跟你说话。
🚨 新手常踩的 4 个去 AI 味误区,别再掉坑里了!
不是所有 “改法” 都有用,有些操作反而会让内容更假。我见过太多人花了时间却做了无用功,这些坑一定要避开。
第一个误区:以为 “加方言” 就是去 AI 味。不是说方言不行,但得看场景。你写一篇全国读者看的职场文,加 “俺们那旮沓”“咋个办嘛”,只会让非方言区的人觉得别扭。真正的口语化是 “说通用的大白话”,比如把 “此方案有待优化” 换成 “这个方案还能改改”,比硬加方言自然多了。
第二个误区:盲目删减 “专业词”。有些内容必须用专业词,比如写 SEO 教程,“关键词密度”“锚文本” 这些词不能省。你要是改成 “关键词出现的次数”“链接上的字”,反而显得不专业。关键是 “专业词和白话搭配用”,比如 “做 SEO 得注意关键词密度 —— 简单说就是关键词在文章里出现的次数,太多太少都不行”。
第三个误区:只改句子不改逻辑。AI 写的内容逻辑经常是 “硬邦邦” 的,比如先说 “怎么选提示词”,突然跳到 “怎么优化段落”,中间没过渡。光改句子没用,得加衔接句,比如 “说完提示词怎么写,再聊聊写完内容后怎么改 —— 这两步其实是连着的”。逻辑顺了,读起来才像人写的。
第四个误区:过度追求 “口语化” 导致内容水。有人为了去 AI 味,加了一堆 “嗯”“啊”“这个那个”,结果内容变得啰嗦。比如 “嗯,这个方法呢,就是说,你得,嗯,多试几次”,完全没必要。口语化是 “自然不生硬”,不是 “拖沓冗余”。好的标准是:去掉这些词,句子意思不变,但加上之后更像说话 —— 而不是没意义的填充。
📊 实测有效的去 AI 味工具推荐(附使用技巧)
光靠手动改效率低,用好工具能省不少事。但工具只是辅助,别指望它能全自动搞定。我测过十几款工具,这两个真心推荐给新手。
第二个是 “朱雀 AI 味降低工具”(和第五 AI 同平台)。它的优势是能保留内容核心意思,只改表达方式。比如把 “AI 生成内容易被检测” 改成 “用 AI 写的东西,很容易被看出来”,改得自然又不丢信息。用的时候注意,一次别优化太长的内容,一段一段来,优化完自己再读一遍 —— 工具偶尔也会改得有点怪。
用工具的关键是 “人机配合”。工具负责挑错和给方向,最终怎么改还得自己判断。毕竟工具不懂你的内容场景,比如你写的是严肃的行业报告,工具推荐加口语化表达,你就得斟酌着用,不能全听它的。
💡 长期提升去 AI 味能力的 3 个小习惯,越用越顺手
去 AI 味不是一次性操作,练出 “人味儿语感” 才是根本。这三个习惯坚持下来,不用刻意改,写出来的内容自然就没 AI 味。
第一个习惯:每天读 10 分钟 “生活化文字”。比如刷朋友圈、看小红书笔记、读公众号里像聊天一样的文章,边读边想 “这句话为什么读着舒服”。我自己就有个习惯,看到好句子会记下来,比如 “这招亲测有用 —— 我上周刚试过”,这种带个人体验的表达,学多了自然就会用。
第二个习惯:写完后 “大声读出来”。人说话和写字不一样,读的时候能发现 “看着还行,读着别扭” 的地方。比如 “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细节”,读起来就拗口,改成 “用这个方法的时候,得注意细节”,一读就顺了。我每次写完内容,都会读两遍,读不下去的地方肯定要改。
第三个习惯:模仿 “目标平台的文风”。小红书和知乎的文风不一样,公众号和头条号也有区别。你写什么平台的内容,就去看那个平台的热门文章,学它们的语气和节奏。比如写知乎回答,多加点 “谢邀”“亲身经历告诉你”;写小红书,多用 “亲测有效”“避坑指南”。模仿多了,自然能摸到规律。
其实去 AI 味没那么难,核心就是 “让内容像人说的话”—— 有细节、有逻辑、有情绪。新手刚开始可能觉得麻烦,但练上一两周,基本就能掌握窍门。记住,AI 是工具,最终让内容活起来的,还是人的思考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