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现在都在用 AI 生成内容,但总觉得写出来的东西有点 “假”—— 要么句式太规整,像课本里的范文;要么缺乏生活气息,读起来干巴巴的。这就是所谓的 “AI 味”。其实只要用对提示词,再掌握一些自然语言处理技巧,就能让 AI 生成的内容更像真人写的。今天就来聊聊去 AI 味的通用提示词、实用技巧,再配上具体案例,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 去 AI 味提示词的核心方向:让 AI “说人话”
想让 AI 生成的内容没那么浓的 AI 味,提示词得抓住一个核心:引导 AI 模仿真人的表达习惯。真人说话不会像写论文那样一板一眼,会有语气、有细节、有自然的停顿,甚至偶尔带点 “小瑕疵”—— 比如重复某个词、突然插入一句感慨。所以提示词不能只说 “写一篇文案”,得给 AI 更具体的 “人设” 和 “表达要求”。
第一个方向是 “明确语气风格”。比如告诉 AI“用朋友聊天的语气写,像在微信上分享事情,别用书面语,多加点‘啦’‘哦’这样的口语词”。AI 默认的表达偏正式,你不明确说,它就会往 “规范” 里写。之前我让 AI 写一篇奶茶测评,没加语气要求,出来的内容是 “该产品口感顺滑,奶香与茶香融合度较高”;加上 “用学生党聊天的语气,带点夸张的喜欢” 后,就变成了 “家人们!这杯奶茶绝了!入口先是奶香味扑过来,咽下去还有茶香回上来,喝完想再来一杯!”
第二个方向是 “加入细节要求”。AI 味重的内容往往太空泛,比如写旅行攻略只说 “此地风景优美,值得一游”。但真人分享会说 “从地铁口出来走 3 分钟就到,门口有棵大榕树,拍照超有氛围感!下午 4 点去最好,阳光不晒,还能看到夕阳照在湖面上”。所以提示词里可以加 “必须包含 3 个具体细节,比如位置、时间、视觉感受”,逼着 AI 放弃 “套路化表达”。
第三个方向是 “允许‘不完美’”。真人说话不会句句工整,可能会有重复、转折,甚至偶尔跑题再拉回来。提示词里可以写 “不用追求句式工整,允许有 1-2 处自然的重复,比如提到某个景点时,再说一次‘真的推荐你们去’”。之前让 AI 写职场经验,加了这个要求后,内容里出现了 “刚入职那会总怕做错事,后来发现 —— 其实大家都很包容,真的,刚入职不用太紧张”,这种略带重复的表达反而更像真人在回忆。
📝 10 个超实用去 AI 味通用提示词(附使用场景)
光知道方向不够,得有能直接用的提示词。这 10 个提示词是我试了几十次总结出来的,覆盖文案、分享、说明等常见场景,直接套用就能看到效果。
“用小区阿姨聊天的语气写,提到产品时像在菜市场推荐菜一样,带点‘我吃过 / 用过’的亲身感,多讲一个自己的小经历”—— 这个适合写产品推荐。比如推荐洗衣液,AI 会写成 “该洗衣液去污能力强,适用于多种面料”,用了这个提示词后,就会变成 “妹子你听我的,这个洗衣液我用了半年了!上次我家孙子把酱油洒在白 T 恤上,倒一点泡 10 分钟,搓两下就干净了,比之前用的那些强多了”。
“以‘刚做完这件事’的状态写,带点即时感,比如开头加‘刚结束 XX,现在坐下来跟你说’,中间插一句‘对了,刚才忘了说’”—— 适合写体验类内容,比如电影观后感、活动回顾。之前写露营体验,用了这个提示词,AI 开头就写 “刚从露营地回来,鞋子上还沾着泥呢!现在坐在沙发上跟你说这趟经历 —— 对了,出发前记得带折叠椅,不然只能坐地上”,比干巴巴的 “露营需准备折叠椅等物品” 自然多了。
“写一段对话式内容,就像两个人在聊天,有问有答,不用刻意总结,最后加一句‘你觉得呢’”—— 适合写观点类内容,比如讨论 “要不要辞职”。没加提示词时,AI 会罗列 “辞职的 3 个好处和 2 个风险”;加了之后变成 “‘你说我要不要辞职啊?现在的工作太重复了。’‘那你有没有想过下家方向?’‘还没完全想好,但总觉得再耗下去没意思。’‘其实可以先投投简历试试,反正不影响现在上班 —— 你觉得呢?’”,完全没有 AI 的生硬感。
“模仿小红书博主的表达,开头用‘救命!’‘谁懂啊!’这样的感叹,中间加‘亲测有效’‘踩过的坑’,结尾带个小建议”—— 适合写种草内容。比如推荐面膜,用了这个提示词后,内容是 “谁懂啊!换季脸干到爆皮,试了这个面膜后直接被拯救!亲测敷 15 分钟,脸蛋子就润润的,不过记得敷完要洗一下,我上次没洗就有点黏 —— 你们可以试试!”
“用‘碎碎念’的方式写,想到哪说到哪,允许有点逻辑跳跃,比如写做饭步骤时,突然说‘对了,盐别放多,我上次就放咸了’”—— 适合写教程类内容。之前让 AI 写番茄炒蛋教程,加了这个提示词,出来的内容是 “先把番茄切小块,哦对了,选那种软一点的番茄,炒出来汁多。鸡蛋打散,倒油的时候火别太大,不然容易糊 —— 我上次就急着炒,鸡蛋边缘焦了。炒鸡蛋的时候多搅几下,碎一点好吃”,比 “第一步切番茄,第二步打鸡蛋” 有生活感多了。
剩下的 5 个提示词分别对应不同场景:“用职场新人的口吻写,带点‘有点紧张但努力学习’的感觉,多提‘今天问了同事’‘领导说’” 适合写职场分享;“像写朋友圈一样,加个表情符号(比如☀️✨),字数不用多,带点小情绪,比如‘今天天气好,去公园逛了,开心!’” 适合写日常记录;“以老师给学生讲题的语气,带点耐心,中间加‘记一下哦’‘这里容易错’” 适合写知识科普;“模仿脱口秀演员的风格,开头抛个小吐槽,中间加个自嘲,结尾来个小总结” 适合写轻松向内容;“用家长给孩子讲睡前故事的语气,慢一点,多描述画面,比如‘小兔子蹦蹦跳跳地穿过草地,草叶上的露珠还闪着光呢’” 适合写故事类内容。
🔍 自然语言处理技巧:从 “文字” 到 “人话” 的微调
有了提示词,生成的内容可能还需要小调整 —— 毕竟 AI 偶尔还是会 “偷懒”,没完全按提示来。这时候掌握几个自然语言处理技巧,就能手动把 AI 味再降一降。这些技巧不用懂专业知识,就是从真人表达习惯里总结出来的 “小规律”。
第一个技巧是 “加‘冗余’表达”。AI 写东西总怕啰嗦,所以句子都很 “精炼”,但真人说话会有自然的重复和补充。比如 AI 写 “这个公园很好玩”,可以改成 “这个公园啊,真的很好玩,尤其是里面的小湖,走一圈下来特别舒服”。这里的 “啊”“真的” 就是冗余但自然的表达。之前帮朋友改 AI 生成的书评,原文是 “该书情节紧凑,人物鲜活”,改成 “这本书我一口气读完了,情节是真紧凑,一点不拖沓,里面的人物也特鲜活,就像身边的人一样”,读起来明显更像真人分享。
第二个技巧是 “拆长句,加短句”。AI 爱用长句,比如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数据收集困难的问题,经过团队讨论后,采取了线上问卷结合线下访谈的方式解决了该问题”。真人会拆成短句:“做项目的时候遇到个问题 —— 数据不好收集。团队聊了聊,最后决定线上发问卷,再加上线下找人聊聊,这样就解决了”。长句改短句时,注意用 “——”“呢”“这样” 这些词衔接,别拆得太散。
第三个技巧是 “加具体场景”。AI 说 “这款伞好用”,不如说 “上次下雨忘带伞,在便利店买了这款,撑着走了 20 分钟,衣服一点没湿,而且伞柄握着不硌手”。前者是结论,后者是场景 + 细节,更像真人体验。我之前让 AI 写保温杯推荐,原文是 “该保温杯保温效果好”,改成 “早上 8 点倒的热水,中午 12 点喝还是温的,昨天带了粥,下午喝的时候还热乎呢”,一下子就有了真实感。
第四个技巧是 “加情绪词”。AI 表达情绪很 “克制”,比如 “很高兴”,真人会说 “开心到飞起”“差点跳起来”。在内容里加 “激动”“纠结”“无奈” 这类词,再配上具体动作,比如 “纠结了半天,还是把购物车清空了”,就能让情绪更饱满。有次生成 “减肥日记”,AI 写 “今日未吃甜食”,改成 “今天路过蛋糕店,盯着橱窗看了 3 分钟,最后还是忍住没买 —— 为了瘦,拼了!”,是不是更有画面感?
📊 案例解析:同样的需求,加提示词前后差在哪?
光说技巧太抽象,来看几个真实案例。同样的需求,用普通提示词和去 AI 味提示词生成的内容,差别真的很大。这些案例都是我实际测试过的,能直观看到效果。
第一个案例:写 “周末去哪儿玩” 的推荐。普通提示词是 “推荐 3 个周末游玩的地方,说明理由”。AI 生成的内容是:“1. 城市公园:环境优美,适合散步,可放松身心。2. 博物馆:展品丰富,能增长知识。3. 商业街:店铺众多,可满足购物需求。” 典型的 AI 味 —— 列表式表达,理由笼统,没有任何细节。
换成去 AI 味提示词:“用刚逛完回来的语气推荐周末去处,每个地方说一个具体体验,加一句‘信我’,带点小吐槽”。生成的内容变成:“周末去了城市公园,从南门进去走 50 米有个樱花树,现在开得正好,坐在树下野餐超舒服 —— 就是人有点多,得早点去占位置。博物馆新上了书画展,有幅清代的山水画,细节绝了,信我,去了绝对不亏。对了,商业街那家章鱼小丸子一定要吃,现做的外脆里嫩,比别的店好吃 10 倍!” 对比一下,后者有场景、有细节、有语气,完全不像 AI 写的。
第二个案例:写 “职场新人避坑指南”。普通提示词是 “给职场新人 5 个建议”。AI 生成:“1. 主动沟通,及时汇报工作进度。2. 尊重前辈,虚心请教问题。3. 按时完成任务,不拖延。4. 熟悉工作流程,提高效率。5. 保持积极心态,适应工作环境。” 全是正确的废话,像教科书里的条目,没有任何记忆点。
用去 AI 味提示词:“以入职 3 个月的新人身份写,每个建议带一个自己踩过的坑,用‘我之前就’开头,语气像跟学弟学妹叮嘱”。生成的内容是:“刚入职的小伙伴听我说!第一,汇报工作别等领导问,我之前就以为‘做完再说’,结果领导以为我没进展,被单独找去聊了次。第二,问前辈问题前先自己想想,我上周啥都没查就问‘打印机怎么用’,前辈虽然教了,但看得出来有点无奈。第三,别随便说‘这我不会’,可以说‘我试试,有不懂的再问您’,我之前直接说不会,现在想想挺减分的……” 这样的内容不仅实用,还让人觉得是 “过来人” 的真心分享。
第三个案例:写 “家常菜做法”。普通提示词 “写西红柿炒鸡蛋的做法”。AI 生成:“1. 准备西红柿 2 个,鸡蛋 3 个,洗净切块,鸡蛋打散。2. 锅中倒油,油热后倒入鸡蛋,炒熟盛出。3. 再倒少许油,放入西红柿翻炒,加适量盐。4. 倒入鸡蛋,翻炒均匀即可出锅。” 步骤清晰但太生硬,像菜谱 APP 的模板。
换成去 AI 味提示词:“用妈妈教做菜的语气写,步骤里加‘记住啊’‘别像上次那样’,最后说一句‘这样做出来全家都爱吃’”。生成的内容:“宝子,做西红柿炒鸡蛋不难,听妈的步骤来。先把西红柿洗干净,切成小块,记住啊,别切太大,不然炒不出汁。鸡蛋打在碗里,加点盐搅匀,倒油的时候火别太旺,上次你爸就急着倒,鸡蛋炒老了。炒好鸡蛋盛出来,再加点油炒西红柿,多炒几下,出汁了再把鸡蛋倒回去,翻两下就行。这样做出来酸甜口的,全家都爱吃,上次你弟就多吃了一碗饭。” 这种带 “家长口吻” 的表达,完全没有 AI 的冰冷感。
从这些案例能看出,去 AI 味的关键不是 “改内容”,而是 “改表达逻辑”—— 让 AI 从 “输出信息” 变成 “分享体验”。提示词就是给 AI 搭一个 “真人表达的框架”,技巧则是在这个基础上做微调,两者结合,生成的内容自然就像真人写的了。
❓ 常见问题:为什么你的提示词没效果?(附解决办法)
有人可能会说:“我用了提示词,生成的内容还是有 AI 味。” 这很正常,刚开始用难免踩坑。总结了几个常见问题,看看你是不是也遇到了,再给对应的解决办法。
最常见的问题是 “提示词太笼统”。比如只说 “用口语化表达”,但 “口语化” 有很多种 —— 朋友聊天、家长叮嘱、同事交流,风格完全不同。AI 不知道该模仿哪种,最后就变成 “半口语半书面” 的尴尬风格。解决办法是 “给具体参照”,比如不说 “口语化”,说 “像小区里阿姨聊天那样,带点方言词汇,比如‘咱’‘呗’”。之前有人用 “口语化写育儿经验” 没效果,改成 “像在宝妈群里聊天,说‘我家娃上次就’‘你试试这么做呗’”,效果立刻出来了。
第二个问题是 “没给‘犯错空间’”。AI 默认要 “准确无误”,如果提示词只要求 “写得好”,它就会往 “规范” 里靠,不敢用口语里的 “不严谨表达”。比如写 “旅行攻略”,AI 怕说错路线,就会写 “从 A 地乘坐 1 路公交到 B 地,车程约 30 分钟”,很生硬。这时候可以在提示词里加 “允许说‘大概’‘好像’,比如‘从 A 地坐公交到 B 地,大概半小时吧’”,给 AI “模糊表达” 的权利。
第三个问题是 “场景和语气不匹配”。比如让 AI 写 “失恋后的心情”,却用了 “活泼的语气”,结果内容就会很违和 —— 就像明明难过却要强装开心,怎么看都别扭。解决办法是 “语气和主题统一”:分享喜事用欢快语气,讲踩坑用吐槽语气,说经验用真诚语气。之前有人让 AI 写 “被坑的网购经历”,用了 “严肃的学术语气”,出来的内容像在写报告;换成 “生气又无奈的语气,带点‘气死我了’”,立刻就自然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 “没加‘细节锚点’”。所谓 “细节锚点”,就是让 AI 必须提到某个具体的小事物,比如 “写咖啡测评” 时要求 “提到杯子的颜色”“说一下喝第一口的感受”。没有这些锚点,AI 就会写 “咖啡味道浓郁” 这种空泛的话。解决办法是在提示词里明确 “必须包含 1 个视觉细节、1 个感受细节”,逼着 AI 放弃套路化表达。
其实去 AI 味没有固定公式,核心是 “换位思考”—— 想想真人在说这件事时,会用什么词、什么语气、会提到哪些细节。把这些 “真人习惯” 转化成提示词,再用技巧微调,生成的内容自然就 “去 AI 味” 了。刚开始可能需要多试几次,但练熟了之后,你会发现 AI 也能写出像 “身边人分享” 一样自然的内容。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