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写作火了这么久,大家慢慢发现一个问题 —— 用同款工具写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像。打开十个公众号,八条推文的语气、结构甚至举例都如出一辙。这可不是危言耸听,上周我翻了二十篇关于 “职场沟通” 的 AI 生成文,居然有一半用了 “金字塔原理” 的同一个案例,连分析角度都没差。
这就是现在 AI 写作的通病:同质化严重,丢了个人特色。读者看文章,除了获取信息,更想看到鲜活的观点和独特的表达。要是所有人都靠 AI 套模板,那写作还有什么意思?今天就跟大家掰扯掰扯,怎么让 AI 成为你的 “特色放大器”,而不是 “个性橡皮擦”。
🛠️ 先搞懂:AI 为啥写不出 “你的味儿”?
AI 生成内容的核心逻辑是 “概率预测”,它会根据海量文本数据判断 “下一个词该接什么”。你喂给它的素材越通用,它输出的内容就越平均。就像你让它写 “旅行攻略”,如果只给 “三亚、美食、景点” 这些关键词,它大概率会罗列一堆大众点评上能搜到的信息,跟别人写的没两样。
真正的问题不在 AI,而在使用者。很多人把 AI 当成 “一键成文” 的机器,输入主题就直接用,根本没想过 “我要表达什么”。举个例子,同样写 “咖啡”,有人关注产地风味,有人聊街角咖啡馆的回忆,有人分析连锁品牌的商业模式。这些差异就是个人特色,AI 不知道,除非你告诉它。
还有个误区是过度依赖 AI 的 “润色” 功能。不少人写完初稿让 AI 改,改完发现语气全变了,变得像说明书一样规整。不是说润色不好,而是要守住自己的语言底色。我见过一个美食博主,自己写的句子带着烟火气,被 AI 一润色,全成了 “入口醇厚,层次丰富” 这类标准话术,粉丝立马留言说 “不像你写的了”。
🎯 关键一步:给 AI 装个 “个人特色芯片”
想让 AI 写出你的味儿,得先让它 “认识你”。我试过一个方法,效果挺明显:整理 3-5 篇自己最满意的原创文,让 AI 分析语言风格。把这些文章喂给 AI,告诉它 “这是我的写作风格,模仿这种语气、用词习惯和段落结构”。
我同事是个科技博主,说话带点江湖气,总爱用 “说白了”“你品” 这类词。他把自己的文章发给 AI,加了句提示:“保持短句,每段结尾加个反问,就像朋友聊天一样”。后来 AI 生成的内容,居然真有那股子味儿了。
除了语言风格,个人经历和观点是更重要的 “特色芯片”。AI 不知道你小时候住过老胡同,不知道你职场踩过的坑,这些独家素材得你主动喂给它。比如写 “租房避坑”,别只让 AI 列通用条款,告诉它 “我上次租房子没看水电表,退租时被坑了 500 块,重点写这个细节”,出来的内容自然就带上你的印记。
✂️ 二次创作:AI 搭骨架,你填血肉
我从来不直接用 AI 生成的全文,那顶多算个半成品。真正的个人特色,藏在你对 AI 内容的修改里。就像盖房子,AI 负责打地基、搭框架,门窗样式、墙面颜色这些能体现风格的地方,得自己来。
我的习惯是先让 AI 列大纲,然后对着大纲补充 “个人化细节”。比如写 “时间管理”,AI 可能会说 “制定计划很重要”,这太空泛了。我会改成 “我试过把计划写在日历上,但总忘,后来换成手机闹钟加便利贴,才慢慢养成习惯 —— 其实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加个自己的小插曲,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还有个技巧是故意留 “破绽”。AI 写的内容太完美,反而不像真人写的。我有时会保留一两个口语化的短句,甚至故意用错个词再划掉(比如 “这个方法 —— 哦不对,应该叫技巧”)。读者看到这种小瑕疵,会觉得更真实,反而更容易产生共鸣。
我认识个教育博主,她用 AI 写亲子话题时,总会在结尾加一句 “昨天我儿子还跟我抬杠呢,就用了这招,你们猜怎么样?” 这种互动感,AI 写不出来,得靠自己加。
🔍 找到你的 “差异化视角”
同样一个话题,一百个人写就有一百种角度。AI 擅长写 “标准答案”,但读者想看的是 “你的答案”。关键是找到那个 “别人想不到,只有你能写” 的角度。
怎么找?可以从 **“我关心什么”** 出发。我对职场话题感兴趣,但更关注 “内向者如何在职场生存”,因为我自己就是个内向的人。每次用 AI 写这类内容,我都会让它聚焦 “内向者的优势”,而不是通用的 “职场沟通技巧”。
也可以从 **“我反对什么”** 入手。很多人写 “副业赚钱”,都在说 “月入过万不是梦”。我偏偏写 “我试过三个副业,两个亏了,其实大部分人不适合搞副业”。这种反常识的观点,只要有自己的经历支撑,反而更容易引起讨论。
AI 能帮你收集信息,但判断 “哪个角度值得写” 得靠自己。我通常会让 AI 列 5 个不同角度,然后选那个 “让我有话想说” 的。比如写 “社交媒体”,AI 列了 “如何涨粉”“内容排版” 等角度,我选了 “过度刷社交媒体会让人焦虑”,因为这是我真实感受到的,写的时候自然能融入真情实感。
📈 长期积累:建立个人 “特色素材库”
个人特色不是一天养成的,得靠平时攒料。我建议大家建一个 “个人素材库”,把平时看到的金句、自己的突发奇想、遇到的趣事都记下来,用 AI 的时候随时调取。
我的素材库分三类:金句库(比如 “成年人的崩溃,都是静音模式”)、故事库(自己或身边人的小事)、观点库(对一些现象的零散想法)。写文章时,让 AI 生成框架,然后从这三个库里挑素材填进去,出来的内容想没特色都难。
有个旅行博主更厉害,她的素材库按 “城市” 分类,每个城市下面记着 “哪家小店的老板很有趣”“哪个街角拍日落最好看”。用 AI 写攻略时,她就把这些细节加进去,读者都说 “看她的攻略像跟着朋友逛街”。
素材库不用太复杂,手机备忘录就行。关键是养成记录的习惯,毕竟 AI 再智能,也替代不了你生活中的那些独一无二的瞬间。
🚫 避开这些 “特色杀手”
最后提醒几个容易踩的坑。第一个是别让 AI 替你做判断。比如写书评,AI 能帮你总结剧情,但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高中时的朋友” 这种感受,得自己来。
第二个是别追求 “完美人设”。有人怕写自己的缺点,让 AI 把自己塑造成无所不能的专家。其实承认 “我也搞砸过” 反而更真实。我写过一篇 “理财失败经历”,阅读量比那些 “理财必胜法” 高多了。
第三个是别跟风用热门词。AI 很容易堆砌 “内卷”“赋能” 这类流行词,用多了反而显得没特色。我宁愿用 “大家都在抢着干” 代替 “内卷”,虽然土一点,但更像我自己会说的话。
说到底,AI 只是个工具,就像以前的钢笔、电脑一样。工具不会决定内容的灵魂,灵魂永远在使用者身上。你是什么样的人,经历过什么,思考过什么,这些才是写作中最珍贵的东西。
AI 能帮你提高效率,但替代不了你对世界的独特感知。下次用 AI 写作时,多问问自己:“这真的是我想说的吗?” 守住这个初心,你的内容自然就会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