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觉得 AI 写得生硬,是因为 “词不对”。但你细想,那些被嫌弃的高频词 —— 比如 “重要的是”“事实上”“综上所述”—— 本身没问题,问题出在怎么用。AI 最容易犯的错,是把高频词当成 “万能胶水”,不管语境对不对,硬往句子里塞。
就拿 “事实上” 来说,人类说话时,只有在纠正一个常见误解时才会用,比如 “大家都觉得他内向,事实上,熟了之后他能聊一整夜”。但 AI 呢?可能前一句说 “这款手机续航不错”,下一句就接 “事实上,它的充电速度也很快”—— 这就很突兀,明明是顺承关系,硬加个 “事实上”,瞬间就有了机器味儿。
还有个更隐蔽的坑:高频词重复率太高。AI 喜欢认准几个词反复用,比如写美食测评,翻来覆去就是 “好吃”“美味”“推荐”,读起来像复读机。人类说话可不是这样,夸东西好吃,会说 “这蛋糕甜得刚好,一点不腻”“咬下去满口奶香,太绝了”,用词灵活得很。
最要命的是 “脱离场景用高频词”。写职场文用 “宝宝心里苦”,写学术报告用 “家人们谁懂啊”,就算这些词是高频词,也会让内容显得不伦不类。AI 不懂场景感,只会按词频堆砌,这就是为啥总觉得它 “说不到点子上”。
选对高频词,比啥都重要。不少人拿到主题就去扒关键词库,逮着高热度的词就往文章里塞,这纯属本末倒置。真正好用的高频词,得符合 3 个原则,缺一不可。
第一个原则:贴场景,比热度更重要。比如写亲子文,“带娃” 比 “育儿” 更自然;写职场文,“摸鱼” 比 “休闲时间” 更接地气。我之前帮一个母婴号改稿,AI 原文全是 “婴幼儿护理”“亲子互动”,改完换成 “给娃换尿布”“陪娃玩游戏”,阅读完播率直接涨了 23%。记住,高频词得像 “方言”,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第二个原则:带 “人味儿”,拒绝 “机器腔”。那些冷冰冰的专业术语、行业黑话,除非必要,别当高频词用。比如 “用户转化”,换成 “让人忍不住下单”;“内容迭代”,说成 “改改文案让大家更喜欢”。你想想,平时跟朋友聊天会说 “我今天完成了三个用户转化” 吗?肯定不会,那 AI 写的时候为啥要这么说?
第三个原则:有层级,别搞 “一刀切”。高频词也分 “主角” 和 “配角”。比如写旅游攻略,“好玩”“方便” 是主角,得高频出现;“性价比高”“拍照好看” 是配角,偶尔提就行。AI 经常犯的错,就是把所有相关词堆成一个密度,读者看着累,搜索引擎也不喜欢。
选对了高频词,还得会 “藏”。就像做菜放调料,放对地方才提味,堆在表面只会齁得慌。这 5 个技巧,是我改了上百篇 AI 稿子总结出来的,招招见血。
用短句 “拆” 着用,避免扎堆。AI 总喜欢把高频词堆在长句里,比如 “这款面霜重要的是保湿效果好,重要的是不刺激,重要的是价格便宜”。你试试拆开:“这款面霜保湿是真不错。关键是不刺激,敏感肌也能用。最惊喜的是价格,太良心了”—— 把 “重要的是” 拆成 “是真不错”“关键是”“最惊喜的是”,意思没变,但读着顺多了。
加个 “小尾巴”,让高频词 “动” 起来。比如高频词 “推荐”,别总说 “推荐大家买”,可以加个语气词或短句:“推荐试试,我身边人用了都说好”“真心推荐,不好用你来找我”。加的这些 “小尾巴” 不用多,一两个词就行,却能瞬间打破 AI 的僵硬感。
换个 “马甲”,保持新鲜感。同一个意思,多准备几个说法。比如 “好用”,可以换成 “顺手”“给力”“没掉过链子”;“好看” 换成 “养眼”“瞅着就舒服”“颜值抗打”。我做过测试,同一篇美妆文,把 “好用” 换成 3 种近义词,读者停留时间平均增加 1 分 20 秒。记住,人类说话从来不会翻来覆去用一个词。
往语境里 “埋”,别单独拎出来。高频词最怕 “裸奔”。比如 “性价比高”,别直接说 “这款产品性价比高”,可以埋在场景里:“月薪 3000 也能闭眼入,买完算下来每天才花 2 块钱,这性价比还有谁?”—— 把词藏在具体场景里,读者感受到的是 “划算”,而不是 “我在被灌输关键词”。
加句 “废话”,拉近距离。这里的 “废话” 不是真废话,是人类说话时自然带的小停顿、小补充。比如提到 “方便”,可以说 “这东西用着是方便,你看啊,不用插电,揣兜里就能带走”。中间加的 “你看啊” 就是 “废话”,但就是这三个字,能让读者觉得 “哦,这是在跟我聊天呢”。
高频词就像演员,得有好剧本(句式)才能出彩。同样的词,放对句式里活灵活现,放错了就像穿西装套运动鞋,怎么看都别扭。这 3 种句式搭配,亲测能让高频词 “活” 起来。
长短句交替,给高频词 “喘口气”。长句适合铺陈细节,短句适合突出高频词。比如写家电测评,长句描述:“这款吸尘器连沙发缝隙里的猫毛都能吸出来,续航时间也比我之前用的那款多 20 分钟”,接短句强调:“用着是真方便”。如果全是长句,高频词会被淹没;全是短句,又显得没内容,交替着来才舒服。
用设问句 “勾” 出高频词,增加互动感。人类聊天总爱问一句 “你说是不是?”“对吧?”,AI 很少这么干。试试在高频词前加个设问:“想找款不挑肤质的面霜?这款就很合适”“担心价格太贵?放心,它性价比高得很”。设问句一出来,高频词就像顺着读者的思路说出来的,一点不生硬。
倒装句 “拧” 一下,打破 AI 惯性。AI 写句子总爱 “主谓宾” 按部就班,倒装一下反而有 “人味儿”。比如 “好用的面膜,这款算一个”(倒装)比 “这款面膜很好用”(正装)更像聊天;“太划算了,这价格” 比 “这价格太划算了” 更有语气感。不用多,每段来一两句,就能明显减弱 AI 痕迹。
写完别急着发,花 5 分钟做个检验,能避免 80% 的生硬问题。这 3 步是我跟团队磨合出来的 “质检标准”,简单粗暴但有效。
第一步:大声读出来,听 “卡壳点”。人类说话是有节奏的,读着顺的文字,才可能自然。如果读到某个高频词时卡壳了,或者觉得 “这话我平时不会这么说”,直接改。比如读 “事实上,这款手机很好用” 觉得别扭,换成 “说真的,这款手机是好用” 就顺多了。我每次改稿都逼自己读 3 遍,耳朵比眼睛更能发现问题。
第二步:找 3 个 “门外汉” 看,问 “懂不懂”。高频词用得好不好,普通人的感受最准。之前有篇科技稿,我觉得 “算力强劲” 用得挺对,结果我妈看完问 “算力是啥?”,后来换成 “运行速度快,多开软件也不卡”,她立马懂了。记住,能让广场舞大妈、小学生都看明白的高频词,才是真的用对了。
第三步:替换测试,看 “能不能换”。如果一个高频词换成近义词后,意思变了或者更别扭,说明用对了;如果随便换个词都行,那就是在堆砌。比如 “这款耳机降噪效果好”,换成 “隔音不错”“能挡住杂音” 都成立,说明 “降噪效果好” 可以换得更自然;但 “这杯奶茶三分糖刚好”,换成 “三分糖不错” 就差点意思,说明 “刚好” 用得准。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