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少人都在靠 AI 写头条文章,但真正能做出高阅读量、拿到可观收益的没几个。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其实藏着不少坑。不是说 AI 不行,是多数人用错了方式,没搞懂头条这个平台的脾气,也没摸透读者到底想看什么。
📝 内容同质化严重,读者看一眼就划走
AI 写东西有个通病,就是太依赖数据库里的现成内容。你输入一个关键词,它唰唰给你凑一篇出来,乍一看挺像回事,细究就会发现,跟平台上其他同主题文章长得太像了。
就拿写 “夏季养生” 来说,十篇 AI 文章里有八篇都会提到 “多喝水、少熬夜、吃绿豆汤”。这些内容没错,但读者早就看腻了。头条的读者每天刷那么多文章,对这种流水线生产的内容敏感度特别高,扫一眼标题和开头两段,发现又是老生常谈,手指立马就划过去了。
更要命的是,AI 很难做出差异化表达。人类作者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加几句 “我妈夏天总煮冬瓜海带汤,比绿豆汤更解腻”,这种带个人色彩的细节,AI 要么想不到,要么写出来特别生硬。读者要的不是标准答案,是能让他们觉得 “哎,这话说到我心坎里了” 的内容,同质化的东西根本做不到。
还有些人图省事,直接让 AI 扩写热点新闻。比如某个明星结婚,AI 会把新闻通稿里的信息重新排列组合一遍,再加几句无关痛痒的评论。这种内容连 “二次创作” 都算不上,顶多是信息搬运,平台算法一眼就能识破,自然不会给多少推荐量。
🔍 没抓住用户真需求,内容看着热闹没营养
AI 能精准匹配关键词,但它搞不懂关键词背后的潜台词。你让它写 “孩子叛逆怎么办”,它会罗列一堆教育学理论,什么 “建立平等沟通”“给予充分尊重”。这些道理家长都懂,他们真正想知道的是 “孩子跟我吵架摔门而去,我现在该追出去还是等他冷静?”
这种 “表面迎合需求,实际解决不了问题” 的内容,最容易出现高打开率、低完读率的情况。读者被标题吸引点进来,看了半天发现没找到自己要的答案,直接就退出了。头条的算法很看重完读率,一旦发现读者留不住,后续推荐就会断崖式下跌。
还有些 AI 写的文章,喜欢堆砌专业术语显得高深。比如写理财文章,张口闭口 “年化收益率、复利效应、资产配置模型”,普通读者看两句就懵了。他们想要的是 “月薪 5000 怎么存下第一笔 10 万”“余额宝之外还有哪些零钱理财的好地方” 这种能直接套用的方法。你跟他们讲理论,就像给饿肚子的人递菜谱,没用。
用户需求分表层和深层。AI 只能处理表层的 “关键词”,深层的 “情绪”“困惑”“具体场景” 它捕捉不到。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文章关键词密度很高,排名却上不去 —— 搜索引擎越来越智能,它知道用户要的是 “有用”,不是 “有关键词”。
📊 不懂平台推荐逻辑,优质内容也被埋没
头条的推荐机制有个核心,就是 “标签匹配”。系统会给每篇文章打标签,再推给有对应兴趣标签的用户。AI 写的文章,很容易出现标签混乱或者标签太泛的问题。
比如你想写一篇 “适合上班族的低成本健身方法”,AI 可能会把 “健身”“上班族”“低成本” 这三个标签都带上,但内容里却大篇幅讲 “健身房器材怎么用”。系统检测到内容和标签不匹配,就会判定这篇文章定位模糊,推荐范围直接缩水。
还有标题,AI 起的标题总是中规中矩。人类作者会用 “我试过 30 种上班族健身法,这 3 种最省钱还不耽误加班” 这种带数字、有个人体验的标题,AI 大概率会写 “上班族低成本健身方法推荐”。后者虽然准确,但在信息流里根本抓不住眼球。点击率上不去,系统就会觉得这篇文章没人想看,自然不会给更多推荐。
另外,头条对 “时效性” 要求很高。同样写 “2024 年个税申报”,AI 可能会把 2023 年的教程改改年份就发出来,却不知道 2024 年有个新政策是 “大病医疗扣除额度提高了”。这种过时信息一旦被系统检测到,不仅会限流,还可能影响账号权重。人类作者会去查最新政策,AI 除非你特意让它联网搜索,否则只会用旧数据。
很多人觉得 “内容好自然有人看”,但在头条这个平台,不懂推荐逻辑,再好的内容也可能被埋没。AI 能帮你写内容,却不会帮你研究平台规则,这就是个大问题。
❤️ 缺乏情感温度,读者没法产生共鸣
头条的读者很吃 “情绪价值” 这一套。同样是写 “中年危机”,人类作者会写 “凌晨三点睡不着,看着身边熟睡的老婆孩子,突然怕自己失业”,这种细节能让同龄读者瞬间代入。AI 写出来可能是 “中年危机表现为经济压力大、职业发展停滞”,像教科书定义,冷冰冰的。
AI 很难理解人类的复杂情感。它知道 “失恋让人难过”,但写不出 “走在路上看到曾经一起吃过的火锅店,突然就红了眼眶” 这种具体的情绪场景。读者看文章不只是为了获取信息,更是为了找共鸣,看别人的故事治愈自己的情绪。没有情感的内容,就像一盘没放盐的菜,能吃饱但绝对不好吃。
还有些领域特别需要情感连接,比如亲子、职场、情感。写 “辅导孩子写作业”,家长们想看的是 “我昨天被孩子气哭了,后来发现是自己方法错了” 这种真实的吐槽和反思,AI 却可能给你讲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这种大道理。道理谁都懂,但读者更想看到 “有人跟我一样难” 的共情。
很多人用 AI 写文章,觉得把事情说清楚就行,忽略了情感表达。但在头条,能让人看完点赞、评论、转发的文章,大多是能戳中情绪点的。AI 做不到这一点,自然就很难带来高互动,而互动数据又是影响收益的关键因素。
📈 内容太浅,留不住读者
AI 写的文章很容易犯 “蜻蜓点水” 的毛病。一个话题刚展开就结束了,读者正想往下看,发现没了。比如写 “阳台种菜”,AI 可能会说 “选好种子、按时浇水、注意光照”,但具体选什么种子适合新手?浇水多了烂根怎么办?光照不够用补光灯行不行?这些读者最关心的细节,它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干脆不提。
这跟 AI 的生成逻辑有关,它更擅长 “拼凑” 而不是 “深入分析”。人类作者会自己先去实践,或者查大量资料,把可能遇到的问题都想清楚,再写成文章。AI 呢,它只是把网上能找到的信息汇总一下,不会去思考 “读者看到这里会有什么疑问”。
头条的收益跟 “阅读时长” 直接挂钩。读者点开文章,10 秒内就退出去,这种阅读几乎不算收益。AI 写的文章因为太浅,读者很容易看完就走。比如写 “旅游攻略”,AI 列了十个景点,每个景点只说 “值得一去”,读者看完还是不知道 “什么时候去人少”“门票怎么买划算”,自然留不住。
还有些 AI 文章逻辑混乱,前面说 A 后面说 B,中间没有过渡。人类作者会用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 来衔接,AI 却经常突然跳转话题。读者看得云里雾里,自然就不想继续读了。内容深度不够,阅读时长上不去,收益肯定好不了。
其实 AI 不是不能用,关键是怎么用。它可以帮你整理资料、列出大纲,但不能完全代替你思考。你得在 AI 的基础上,加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情绪、自己对细节的挖掘。毕竟头条读者要的是 “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跟我分享”,而不是 “一个机器在给我讲课”。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