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 火了这么久,你是不是也发现一个问题?不管是写文案、做报告还是生成创意,出来的东西总有点 “似曾相识”。不是说质量差,而是太像了,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就是典型的同质化,根源其实不在工具,而在我们给的指令 —— 也就是 prompt。
想让 AIGC 产出真正独特的内容,关键不是换更贵的模型,而是学会设计 “反套路” 的 prompt。这里面藏着不少门道,今天就拆解几种经过实战验证的设计模式,帮你跳出千篇一律的怪圈。
🎯 先搞懂:同质化内容的 3 个典型症状
要解决问题,得先认出问题。AIGC 生成的内容同质化,通常有这几个明显特征。
最常见的是结构模板化。写产品介绍,永远是 “功能 + 优势 + 价格”;聊行业趋势,必定是 “现状 + 挑战 + 未来”。不是说这样不对,而是太安全了,安全到没有记忆点。就像看电视剧,刚开场就知道结局,谁还会追下去?
然后是观点悬浮化。很多内容看似说了不少,但都是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比如谈职场沟通,翻来覆去就是 “学会倾听”“换位思考”,这些大道理谁都懂,可具体到 “和强势领导沟通该怎么说第一句话”,就没下文了。这种内容,看完等于没看。
还有语言稀释化。为了显得 “专业”,一堆套话空话堆砌。“赋能”“抓手”“闭环” 满天飞,实则空洞无物。用户要的是能落地的方法,不是听你讲黑话。上次见一个案例,用 AIGC 写餐饮营销方案,里面居然有 “通过立体化场景构建实现用户心智占领”,说白了不就是 “搞点有新意的门店活动让顾客记住你” 吗?
这些症状背后,其实是 prompt 的 “偷懒”。大多数人写 prompt,习惯给一个模糊的指令,比如 “写一篇关于健身的文章”,模型为了保证输出安全,自然会选择最通用的框架和内容。想要不一样,就得给模型更具体的 “创作坐标”。
🧩 模式一:用户画像驱动 —— 给内容找个 “专属观众”
很多人写 prompt,只说 “写什么”,不说 “给谁看”。这就像厨师做菜,不知道食客忌口和口味,只能做 “大众菜”。想让内容独特,先给模型明确一个具体的用户画像。
举个例子,同样是写 “咖啡入门指南”,普通 prompt 可能是 “介绍咖啡的种类和喝法”。出来的内容大概率是从阿拉比卡讲到罗布斯塔,再列一堆器具,新手看了头大。
但如果把 prompt 改成:“给一位每天早上赶地铁的上班族写咖啡指南,重点讲‘5 分钟能做好的 3 种居家咖啡’,要求步骤简单,用超市能买到的材料,语气像同事聊天一样亲切”。你会发现,内容一下子落地了 —— 它会跳过复杂的产地知识,直接说 “速溶黑咖啡 + 冰牛奶摇 10 秒就是冰美式”,甚至会提醒 “别用玻璃杯子摇,容易洒”。
这里的关键是给用户贴 “细分标签”。不只是 “年轻人”,而是 “25 - 30 岁、在互联网公司做运营、租房住、周末喜欢 DIY” 的年轻人。标签越具体,模型就越能避开通用表述,往细节里钻。
试过一个极端案例:让模型写 “关于养猫的建议”,但限定 “给一位住在老小区、阳台朝南、家里有 6 岁孩子的新手猫主人”。结果出来的内容,居然提到了 “阳台纱窗要加固,防止猫咪扒开跳下去”“选猫砂要注意粉尘,避免孩子吸入”,这些细节在通用指南里几乎看不到。这就是精准画像的力量。
🌿 模式二:场景锚定法 —— 让内容 “长在具体场景里”
没有场景的内容,就像没有根的植物,看着光鲜,实则立不住。同质化的一大原因,就是 prompt 里缺少具体场景的锚点。
比如写 “职场沟通技巧”,通用 prompt 出来的内容,无非是 “积极反馈”“清晰表达” 这些大原则。但如果把场景锚定在 “和跨部门同事对接项目时,对方总拖延进度,该怎么发消息提醒”,内容瞬间就有了棱角。
模型可能会建议:“别直接问‘进度怎么样了’,可以说‘我这边需要你的数据才能推进下一步,你看今天下午方便给我个大概框架吗?我来补细节’—— 把责任分摊一点,对方更容易配合”。这种带着场景颗粒度的建议,绝对不会和别人撞车。
场景锚定的核心是 **“时间 + 空间 + 动作” 三要素 **。写育儿内容,不说 “如何培养孩子阅读习惯”,而是 “每天晚上 8 点,在客厅沙发上,怎么用 15 分钟和 4 岁孩子一起读绘本,同时让他愿意主动复述故事”。三要素越明确,内容就越有不可复制性。
做过一个测试:同样是写 “外卖备注话术”,普通 prompt 出来的都是 “少辣、多放醋”。但锚定 “下雨天,点了汤面,希望送到时汤不洒、面不坨” 这个场景后,模型给出的建议是:“麻烦汤和面分开装,汤里多放一勺热汤,收到后我自己拌,辛苦啦!下雨路滑,注意安全~”—— 既解决问题,又带点人情味儿,这就是场景的魔力。
🔄 模式三:知识杂交术 —— 把不相关的领域 “拧” 在一起
创新往往藏在跨界里。AIGC 内容之所以同质化,是因为我们总在单一领域里打转。想让内容跳脱出来,可以试试 “知识杂交”—— 把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强行塞进同一个 prompt 里。
比如写 “短视频脚本”,别只说 “写一个美妆产品推广脚本”。可以试试 “用脱口秀的节奏,结合职场人的午休场景,推广一款适合带妆补涂的防晒霜”。脱口秀的幽默 + 职场人的痛点,组合出来的脚本,绝对不会和 “美女在海边涂防晒” 的常规视频撞车。
知识杂交的关键是找 “不搭界但有隐性关联” 的领域。写财经分析,别只盯着 “股市涨跌”,可以混入 “饭圈文化”——“用分析明星塌房事件的逻辑,拆解某上市公司股价暴跌的底层原因”。用粉丝看待偶像的视角分析公司舆情,这种角度想同质化都难。
见过一个特别妙的案例:让模型写 “产品发布会发言稿”,要求 “用脱口秀的吐槽风格,结合老北京胡同里下棋大爷的语气,介绍一款智能血压仪”。出来的稿子,开头就是 “您猜怎么着?现在的血压仪比胡同口老张头还能唠,测完了不光报数,还会说‘您这血压有点飘,今儿个少喝点二锅头啊’—— 这哪是仪器,简直是家里的老伙计”。这种杂交出来的内容,想撞车都难。
🎭 模式四:身份代入法 —— 给模型 “安一个独特的人设”
让模型扮演不同的角色,是避免同质化的老办法,但很多人用不好。问题出在 “人设太普通”—— 不是 “资深专家” 就是 “行业大佬”,这些身份的发言套路早就被模型摸透了。
真正有效的身份代入,是找那些有 “小众特质” 的角色。写关于 “时间管理” 的内容,别让模型当 “效率专家”,可以让它当 “自由职业者,每天要接 3 个不同领域的活儿,还得抽时间接孩子放学”。这种带着具体困境的身份,说出来的话必然带着烟火气,比如 “别信什么‘完美时间表’,能把接孩子前的 1 小时碎片时间用好,就赢过大多数人了”。
身份设定的秘诀是 **“显性标签 + 隐性特质”**。显性标签是 “职业 + 年龄 + 状态”,隐性特质是 “性格 + 小怪癖 + 过往经历”。比如 “35 岁,开了 5 年社区书店,曾经是语文老师,说话喜欢带点课本里的古诗词,但总记错出处”—— 这样的人设,生成的内容自带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思考方式。
试过让模型扮演 “退休中学历史老师,现在在小区里开了个杂货铺,喜欢用历史典故吐槽小区里的事”,让它写 “关于小区垃圾分类” 的内容。结果出来的文字,居然用 “楚汉相争,各有地界,垃圾也得各归其位,不然就像项羽放火烧了阿房宫,乱糟糟不成体统”—— 这种表达,绝对不会和别人重复。
🛠️ 避坑指南:3 个最容易踩的 prompt 设计误区
知道了好的模式,还得避开那些坑。很多人设计 prompt 时,明明想求新,结果反而把模型往同质化的路上推。
最常见的是 **“贪多求全”**。总想着 “一篇内容覆盖所有人群”“把所有知识点都塞进去”,结果呢?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抓不牢。就像做火锅,什么食材都往里扔,最后只剩一锅乱炖,尝不出任何一种食材的本味。prompt 要学会做减法,敢于聚焦一个点打透。
还有 **“害怕具体”**。总觉得 “说得太细,模型会被限制住”,其实恰恰相反。越模糊的指令,模型越容易往安全区跑,出来的内容自然就平庸。就像问路,你说 “去东边”,别人只能指个大概;但你说 “去 XX 路和 XX 街交叉口的那家老面馆”,对方才能给你精确路线。
最后是 **“忽略语气和风格”**。很多人写 prompt,只关注 “写什么”,不关注 “怎么写”。其实语气和风格是差异化的重要武器。同样是说 “天气冷”,可以是 “冻得人直哆嗦”,也可以是 “风跟小刀子似的往骨头缝里钻”,还可以是 “温度计上的数字比我的工资还低”—— 不同的表达,自带不同的记忆点。
💡 最后一句:独特性藏在 “不完美” 里
总有人追求 “完美的 prompt”,但其实,那些有点 “小瑕疵”“小偏执” 的指令,反而更容易生成独特内容。因为完美意味着平衡,平衡意味着失去棱角。
AIGC 就像一面镜子,你给它的 prompt 越有个性,它照出来的内容就越独特。别害怕 “不通用”,不通用才是你的竞争力。下次写 prompt,不妨大胆一点,往细里钻,往偏里走,说不定就有惊喜。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