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重系统真的会储存你的个人信息吗?
很多同学可能没仔细想过这个问题 —— 当你把论文上传到知网、万方这些查重平台时,那些写在封面、扉页上的姓名、学号、导师信息,到底会被怎么处理?知网在查重过程中会自动识别论文中的作者信息,但并不会主动删除这些内容。如果你之前发表过相关的小论文,系统甚至会把这两篇关联起来,这也是为什么有时会出现 “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 这个数据。
很多同学可能没仔细想过这个问题 —— 当你把论文上传到知网、万方这些查重平台时,那些写在封面、扉页上的姓名、学号、导师信息,到底会被怎么处理?知网在查重过程中会自动识别论文中的作者信息,但并不会主动删除这些内容。如果你之前发表过相关的小论文,系统甚至会把这两篇关联起来,这也是为什么有时会出现 “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 这个数据。
但这里有个关键区别:正规查重系统虽然会记录论文内容用于比对,但并不会把你的个人信息卖给第三方。不过问题在于,每年毕业季都有不少学生图便宜用不知名的小平台查重,这些平台的信息安全就很难保证了。见过有同学在不知名网站查重后,没过多久就收到了论文代写的骚扰电话,想想都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有些学校会要求在论文里加入 “原创声明”,里面可能包含学号、身份证号后几位等信息。这些内容一旦上传,就会被查重系统收录进比对库。下次如果有其他同学引用你的观点,这段带个人信息的声明可能会被标红,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 这些信息留在论文里等于埋雷
别以为只有姓名和学号需要处理,论文里藏着的个人信息可能比你想的多。最容易被忽略的是致谢部分,很多同学会在致谢里写 “感谢 XXX 导师的悉心指导”“感谢同实验室 XXX 的帮助”,这些具体的人名如果被收录,可能会影响后续的查重结果。
别以为只有姓名和学号需要处理,论文里藏着的个人信息可能比你想的多。最容易被忽略的是致谢部分,很多同学会在致谢里写 “感谢 XXX 导师的悉心指导”“感谢同实验室 XXX 的帮助”,这些具体的人名如果被收录,可能会影响后续的查重结果。
封面和扉页是重灾区。学校要求的标准封面通常会包含学校全称、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等信息,这些内容在查重时毫无意义,反而可能因为 “学校名称” 这类高频词拉高重复率。见过有同学因为封面的学校全称和其他论文重复,导致整体重复率多了 3%,差点影响答辩。
联系方式更要注意。有些同学习惯在论文末尾留邮箱或电话方便导师联系,这种做法在查重前必须改掉。去年就有案例,某高校学生的论文被不法分子扒出联系方式,伪造修改通知进行诈骗,虽然最后没成功,但也够让人后怕的。
📈 不删个人信息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
隐私泄露只是最直接的风险。更麻烦的是,这些信息可能会干扰查重系统的判断。比如你的学号是 “2021001001”,如果碰巧其他届有学号相似的同学,这段数字在查重时就会被标红,这种毫无意义的重复率完全可以避免。
隐私泄露只是最直接的风险。更麻烦的是,这些信息可能会干扰查重系统的判断。比如你的学号是 “2021001001”,如果碰巧其他届有学号相似的同学,这段数字在查重时就会被标红,这种毫无意义的重复率完全可以避免。
还有个隐性问题 —— 学术不端风险。假设你的论文里明确写了导师姓名,而这位导师之前发表过相关领域的论文,系统可能会把你们的研究内容进行强关联。如果你的论文里有部分观点和导师的文章相似,很容易被误判为 “抄袭”,解释起来要多花很多功夫。
毕业之后的麻烦也不能忽视。现在很多高校的优秀毕业论文会被收录进数据库,如果你当初没删干净个人信息,几年后可能会在公开平台上看到自己的学号、导师等信息。虽然不一定会出问题,但谁也不想自己的私人信息一直挂在网上。
🏫 学校的隐形规定你必须知道
不同学校对这件事的要求差别很大,千万别想当然。有的学校会明确在查重须知里写 “上传前需删除所有个人身份信息”,这种情况按要求做就行。但更多学校其实没明说,这时候就得主动去问辅导员或系里的老师。
不同学校对这件事的要求差别很大,千万别想当然。有的学校会明确在查重须知里写 “上传前需删除所有个人身份信息”,这种情况按要求做就行。但更多学校其实没明说,这时候就得主动去问辅导员或系里的老师。
有些学校的操作流程能帮你避坑。比如部分高校会统一收集论文,由教务处进行匿名处理后再提交查重,这种情况下学生自己就不用动了。但也有学校完全让学生自己操作,这时候就得格外小心 —— 去年有个同学因为没删导师姓名,被系里通报批评说 “泄露教师信息”,虽然最后没影响毕业,但也够闹心的。
还有个细节要注意: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这些附件,有些学校也要求查重。这些文件里通常会有更多个人信息,比如指导教师的签字、学院盖章等,上传前一定要仔细检查。
✂️ 三步搞定个人信息删除
第一步,先把论文按部分拆解开。封面、扉页、原创声明、致谢这几个部分是重点排查区,正文里如果有地方提到 “本人”“本文作者” 之外的个人信息,也要逐一标记。可以用 Word 的 “查找” 功能,输入 “学号”“姓名”“电话” 这些关键词,能快速定位需要删除的内容。
第一步,先把论文按部分拆解开。封面、扉页、原创声明、致谢这几个部分是重点排查区,正文里如果有地方提到 “本人”“本文作者” 之外的个人信息,也要逐一标记。可以用 Word 的 “查找” 功能,输入 “学号”“姓名”“电话” 这些关键词,能快速定位需要删除的内容。
第二步,处理时别简单粗暴地删光。比如作者姓名可以改成 “本文作者”,导师姓名改成 “指导教师”,学校名称在非必要情况下用 “本校” 代替。记住,删除信息不等于破坏论文结构,像目录、参考文献这些部分千万别动,否则可能导致格式错乱。
第三步,删除后一定要做两件事:一是另存为新文件,避免覆盖原始版本;二是用查重系统的 “片段查重” 功能先测一小部分,看看删除后的格式是否会影响检测结果。有同学删信息时不小心删了参考文献的标号,导致整篇论文的引用格式全乱了,这种低级错误完全可以避免。
✅ 删完信息后必须做的检查工作
光删完还不够,得确保论文的完整性没受影响。可以把删除后的论文通读一遍,重点看这几个地方:摘要里有没有残留的个人信息,关键词是否完整,引用文献的作者和年份是否正确,公式和图表的编号有没有错乱。
光删完还不够,得确保论文的完整性没受影响。可以把删除后的论文通读一遍,重点看这几个地方:摘要里有没有残留的个人信息,关键词是否完整,引用文献的作者和年份是否正确,公式和图表的编号有没有错乱。
还要注意学校的特殊格式要求。比如有的学校要求在页眉标注学号,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删,但可以先问清楚 —— 这种页眉信息是否会被计入查重范围。大部分学校会说 “不计入”,但最好让老师给个明确答复,留好聊天记录备查。
最后可以做个小测试:把处理好的论文发给同学,让对方看看能不能从论文里猜到你的身份。如果能猜出来,说明还有漏网之鱼。别觉得麻烦,这一步能帮你避开很多潜在问题。
其实说到底,删除个人信息不只是为了保护隐私,更是为了让查重结果更准确。那些无关的信息留在论文里,只会给系统增加不必要的比对内容,反而可能影响最终的重复率。花半小时仔细检查一遍,总比查重后发现问题再返工要划算得多。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