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 AI 写东西越来越普遍,但很多人用 AI 生成的内容总像 “流水账”—— 要么跟别人撞梗,要么没深度,更别说带情感了。其实问题不在 AI 本身,在于你会不会用 prompt 工程 “指挥” 它。今天就拆解一套实战方法,教你用 prompt 让 AI 写出既原创、又有深度、还带情感的内容。
📌 先搞懂:prompt 工程的核心不是 “提问”,是 “给框架”
很多人用 AI 时就扔一句 “写篇关于职场沟通的文章”,结果 AI 只能给个泛泛的模板。真正的 prompt 工程,是给 AI 一套 “创作说明书”—— 你要告诉它写什么、怎么写、用什么风格,甚至要避开什么。
比如想让 AI 写一篇 “北漂租房避坑” 的原创文,差的 prompt 是 “写北漂租房避坑指南”。好的 prompt 会这么说:“以‘北漂 3 年换了 5 次房’的租客视角写租房避坑,重点讲‘老小区中介套路’和‘城中村水电陷阱’,用具体场景(比如签合同时发现物业费另算)代替干巴巴的条款,语气像跟朋友吐槽,别用‘首先’‘其次’这种词”。
你看,这样的 prompt 明确了视角、核心内容、表达形式、风格禁忌。AI 拿到后,就不会再套模板,而是围绕你给的框架填充细节 —— 这就是原创的起点。
🔍 提升原创性:给 AI “独特素材库”,拒绝 “公共信息堆砌”
AI 最容易写得千篇一律,是因为它依赖 “公共知识库”。比如写 “咖啡测评”,十个人用 AI,可能都会提到 “酸度”“苦度”“产地”。想原创,就得给 AI “独家素材”,让它在你的素材基础上创作。
有个简单的方法:在 prompt 里加入 “限定信息源”。比如你想写一篇关于 “社区咖啡馆经营” 的原创文,可以这么设定 prompt:“结合我提供的 3 个案例写社区咖啡馆经营:1. 小区门口‘老张咖啡馆’靠‘代收快递 + 咖啡’月增 20 单;2. 老城区‘树影咖啡’每周三办‘妈妈下午茶’,复购率提升 40%;3. 新小区‘楼下咖啡’用‘业主拼单满 5 杯送小蛋糕’引流。别提连锁品牌案例,重点写‘如何绑定社区日常需求’”。
这些具体案例是你 “私藏” 的,AI 没法从公共库调取,写出来的内容自然不会跟别人重复。另外,还可以在 prompt 里加 “反套路指令”,比如 “别用‘某某行业专家表示’这种话术,用‘我观察到’‘有老板告诉我’代替”,进一步减少模板感。
📊 增强深度:让 AI “带着问题推理”,而不是 “直接给结论”
很多 AI 内容看着浅,是因为它只给 “结果”,不给 “推导过程”。比如写 “短视频涨粉”,浅内容会说 “要做垂直领域”,深内容会说 “为什么垂直领域更容易涨粉?因为算法会给垂直内容贴更精准的标签 —— 我见过一个美食号,原本又发家常菜又发探店,播放量总在 500 左右;后来只发‘30 分钟快手菜’,第 3 条视频就破万,因为算法识别到‘上班族’标签,推给了更精准的人群”。
想让 AI 写出有深度的内容,要在 prompt 里加入 “追问指令”。比如你想让 AI 分析 “为什么年轻人不爱逛大商场了”,可以这么写:“分析年轻人不爱逛大商场的原因,别只列点。先讲现象(比如周末大商场里年轻人比 5 年前少了 30%),再拆 3 个核心原因,每个原因都要解释‘背后的逻辑’—— 比如‘线上替代’,要说明‘哪些需求被线上替代了?为什么线下满足不了?’,可以举‘买衣服现在先在线上看测评,再去商场试穿,试完可能回线上买’这种例子”。
简单说,就是逼 AI “把话说明白”—— 不仅要告诉读者 “是什么”,还要说清 “为什么”“怎么观察到的”。这样的内容,自然比单纯的结论有深度。
❤️ 注入情感:用 “场景 + 细节” 触发共鸣,别喊口号
AI 写的内容没情感,往往是因为它只会用 “形容词”,不会用 “场景”。比如写 “乡愁”,没情感的内容会说 “乡愁是对家乡的思念”;有情感的内容会说 “每次加班到凌晨,闻到楼下小面馆飘来的葱花味,总会想起我妈煮面时,总在碗底藏两个荷包蛋 —— 她总说‘加班伤胃,得吃点热乎的’”。
想让 AI 写出有情感的内容,prompt 里要明确 “情绪载体”。比如你想写一篇 “职场妈妈的日常” 引发共鸣,可以这么设定:“以职场妈妈的视角写日常,重点写 3 个场景:1. 早上 7 点,一边给孩子穿衣服一边回工作群消息,孩子把袜子套在手上笑,突然就不觉得急了;2. 中午吃饭时给家里打视频,孩子举着画的‘妈妈’说‘想你’,嘴里的饭突然有点咽不下去;3. 晚上 9 点到家,孩子已经睡了,床头放着他留的半块饼干,包装上写着‘妈妈吃’。语气不用煽情,就像在跟闺蜜聊天,多用动作和对话”。
这些场景里的 “袜子套手上”“半块饼干”,都是能触发情感的细节。AI 拿到这样的 prompt,就不会再用 “辛苦”“伟大” 这种空泛的词,而是通过具体画面让读者感同身受。
🚫 避坑指南:这 3 类 prompt 别用,只会让内容更 “AI 化”
就算掌握了方法,有些 prompt 雷区踩了,内容还是会僵硬。这 3 类 prompt 一定要避开:
第一类是 “万能模板型”,比如 “写一篇 1000 字的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流畅”。这种指令等于没说,AI 只能按最安全的模板写,自然没特色。
第二类是 “信息过载型”,比如 “结合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写一篇关于直播带货的分析,还要包含 10 个数据、5 个案例”。AI 处理不了这么多要求,最后只会东拼西凑,逻辑混乱。
第三类是 “模糊风格型”,比如 “写得有感染力一点”。什么是 “有感染力”?AI 理解不了。不如换成 “像朋友聊天一样,偶尔加一句‘你说气不气’‘你懂吧’这种口语”,更具体。
另外,写完后可以用 “反向检查 prompt” 优化:“回头看刚才写的内容,把所有‘非常’‘极其’这种词删掉,换成具体描述;把所有长句拆成短句,每句别超过 20 个字”。这样能进一步减少 AI 感。
📈 实战案例:同一个主题,差的 prompt 和好的 prompt 对比
最后用一个案例直观感受下。主题是 “冬天喝奶茶的小幸福”。
差的 prompt:“写一篇关于冬天喝奶茶的文章,要有情感,原创一点”。
AI 可能会写:“冬天喝一杯奶茶,温暖又幸福。奶茶的甜味能让人心情变好,是很多人的选择。”—— 全是套话,没任何记忆点。
好的 prompt:“以‘加班族’的视角写冬天喝奶茶的小事,重点写‘外卖到了时的场景’:奶茶袋上有凝结的水珠,撕开吸管戳进去时‘啵’的一声,第一口喝到珍珠,嚼的时候发现有点烫嘴,但还是忍不住再吸一口。最后加一句跟同事的对话:‘你要不要尝一口?这个芋泥是绵密的那种’。别用‘幸福’‘温暖’这些词,让场景自己说话。”
AI 会写:“加班到 8 点,手机提示奶茶到了。跑到楼下取餐,奶茶袋上的水珠蹭到袖口,冰凉凉的。撕开吸管包装,戳进杯盖时‘啵’地响了一声 —— 这声音比电梯提示音还让人精神。吸第一口,芋泥顺着吸管滑进嘴里,绵到像在嚼云朵。刚想咽,突然被烫得缩了下脖子,同事在旁边笑:‘急什么?’我举着杯子递过去:‘你试试,这个芋泥没结块’。她吸了一口,睫毛上还沾着刚打印的文件纸屑:‘确实比上次那家好’。窗外的风刮得窗户响,手里的杯子慢慢暖了掌心。”
你看,这就是 prompt 工程的魔力 —— 不是 AI 写不出好内容,是你没告诉它 “怎么写才好”。
说到底,prompt 工程的核心是 “把你的想法翻译给 AI”。你越清楚自己要什么(原创的素材、深度的逻辑、情感的场景),AI 就越能写出你想要的内容。试试上面的方法,下次用 AI 写东西时,说不定会惊艳到自己。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