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搞清楚:原创性到底要 “防” 什么?
想靠 prompt 工程提升原创性,得先明白现在的内容平台对 “原创” 的真实要求。不是说不能用 AI 写,而是要避免内容看起来像 “模板堆砌”—— 比如句式僵化、观点重复、缺乏个人表达痕迹。搜索引擎和原创检测工具现在特敏感,那些段落结构工整到死板、用词总在小范围内循环的内容,很容易被标为 “低原创”。
所以 prompt 工程的核心目标,不是让 AI 写出 “没人写过的内容”(这几乎不可能),而是让生成内容带上独特的表达逻辑、细节颗粒度和个人视角。举个例子,同样写 “夏季防晒”,模板化内容会说 “涂防晒霜 + 戴帽子”;有原创感的内容会说 “我试过连续一周只涂 SPF30 防晒,在户外两小时后脖子还是晒红了,后来发现搭配宽檐帽时,即使防晒指数低一点也更稳妥”—— 后者的差别就在具体场景、个人体验和细节补充上,这些都能通过 prompt 提前设定。
🔍设计 prompt 的 3 个核心原则:从源头避免 “AI 味”
第一个原则是 “给足背景信息”。很多人写 prompt 只说 “写一篇关于 XX 的文章”,这就像让厨师 “做道菜” 却不说口味、食材偏好。AI 只能按最通用的模板生成内容,自然没原创感。正确的做法是加入具体背景,比如 “我是美妆博主,经常分享平价产品测评,这次要写某品牌粉底液,需要突出‘混油皮在 35℃高温下的持妆变化’,还要加一个我上周在通勤时的实测细节”。背景越具体,AI 生成的内容就越有 “专属感”,原创性自然提升。
第二个原则是 “限定表达风格和逻辑”。AI 默认的表达是 “中立、流畅但缺乏个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内容看起来像 AI 写的。可以在 prompt 里明确要求 “用短句多的口语化表达,每写 200 字左右加一个小吐槽(比如‘说真的,这步要是忘做,前面全白搭’)”,或者 “先讲一个失败案例,再讲解决方法,最后总结 3 个关键提醒”。这些 “非标准化” 的逻辑要求,能打破 AI 的固定输出模式。
第三个原则是 “预留‘人工补充’空间”。完全靠 AI 生成的内容很难有真原创性,最好在 prompt 里就规划好 “需要人工填充的部分”。比如写旅游攻略时,prompt 可以设定 “先列出 3 个必去景点的基础信息,每个景点后面留一个‘本地人才知道的隐藏玩法’空位,我会自己补充”。这样生成的内容既有 AI 的高效,又有人工的独特信息,原创性直接翻倍。
🎯分场景设计 prompt:不同内容类型的实操技巧
写观点类内容(比如影评、行业看法)时,prompt 要强化 “个人视角”。别写 “写一篇关于某电影的影评”,换成 “我是喜欢分析角色心理的影评人,这篇影评要从男主三次皱眉的镜头切入,结合我自己在类似处境下的感受,最后落脚到‘成年人的崩溃都藏在细节里’这个观点,用词要有点感性但别太矫情”。重点是给 AI 一个 “具体的观察角度” 和 “个人化的情感锚点”,避免泛泛而谈。
写实用教程(比如做饭、软件操作)时,关键是 “加入过程性细节”。模板化教程只会说 “步骤 1 - 步骤 2 - 步骤 3”,而有原创感的教程会带 “试错记录”。prompt 可以这么设计:“写一篇‘新手做戚风蛋糕不塌陷’的教程,要包含‘第一次烤时没震气泡导致中间凹陷’的失败经历,每个步骤后面加一句‘我当时卡在这里 3 次才找到窍门’之类的提醒,用‘先放蛋黄还是蛋白?其实顺序错了也能救’这种设问句衔接”。这些 “非完美” 的细节,正是原创内容的标志。
写产品测评时,要突出 “对比和主观判断”。很多测评像产品说明书,就是因为 prompt 没给 “评价框架”。可以设定 “测评某款扫地机器人,要对比我之前用的旧款(提一下旧款品牌,比如‘之前用的 X 品牌总卡头发’),重点说‘在有宠物毛发的地板上,新机和旧机的清理效率差多少’,最后加一个‘虽然好用但我至今没搞懂的设计’”。有对比、有主观感受,就不会像复制粘贴产品参数。
✍️避开 AI 痕迹的 5 个 prompt 细节:别让细节出卖你
控制 “句式多样性”。AI 爱用 “因为 A 所以 B”“虽然 A 但是 B” 这种固定句式,prompt 里可以直接限制:“避免用‘因为… 所以…’‘虽然… 但是…’,换成‘A 这事吧,其实 B 更关键’‘A 做不对,B 肯定好不了’这种表达”。甚至可以要求 “每段里至少有一个倒装句(比如‘这步没做好,想成功可难了’)”,打破句式僵化。
加入 “生活化词汇”。AI 生成的内容常带 “专业但生硬” 的词,比如写护肤会说 “保湿因子”,不如换成 “涂完脸摸起来软软的,不像之前紧绷到有点疼”。prompt 里可以明确:“多用日常说话时的词,比如‘黏糊糊’‘清爽到想多摸两下’,少用专业术语,非要用就加个解释(比如‘烟酰胺 —— 就是很多美白产品里常见的那个成分’)”。
控制 “数据和案例的呈现方式”。别让 AI 只说 “80% 的人觉得有用”,这种模糊数据很像模板。可以在 prompt 里要求:“提到数据时,加一个具体场景,比如‘我上周在粉丝群问了 30 个人,27 个说这个方法比之前快至少 5 分钟’”。案例也要具体到 “有时间、有细节”,比如 “上周三试这个方法时,刚好赶上暴雨,发现….”。
加入 “轻微的表达不完美”。完全流畅的内容反而像 AI,适当留一点 “自然的小重复” 或 “口语化衔接”。prompt 可以设定:“允许偶尔重复关键词(比如讲‘防晒’时,自然重复‘涂够量’这个词 2-3 次),段落之间用‘对了’‘说到这’这种话衔接”。这种 “不刻意优化” 的痕迹,反而更像真人写的。
明确 “避免套路化结尾”。很多 AI 内容结尾爱说 “总之,大家可以试试”,特别没新意。prompt 里直接要求:“结尾别总结,换成一个小提醒,比如‘哦对了,要是试的时候发现 XX 问题,记得回来告诉我’,或者‘我下周再试另一种方法,到时候再跟你们说’”。开放式、有互动感的结尾,原创感会强很多。
🔄测试和优化:让你的 prompt 越来越 “能打”
先做 “小范围测试”。写好 prompt 后,别直接生成长篇内容,先让 AI 写个 200 字片段,看看有没有明显的 AI 味 —— 比如是不是句式太工整,有没有加入你要求的个人视角。如果片段里没出现你设定的 “失败案例”“口语化词汇”,就赶紧改 prompt,比如把 “加个失败案例” 换成 “必须提到一次你‘因为没注意 XX 细节而搞砸’的具体经历,要有时间或场景(比如‘上周三早上’)”。
对比 “不同 prompt 的输出效果”。同一个主题,用两个不同的 prompt 生成内容,比如一个只说 “写旅游攻略”,另一个说 “以‘带娃去海边’为背景,写攻略,加 3 个‘孩子突然哭闹时的应急处理’小技巧”。对比后你会发现,后者的原创感明显更强。把效果好的 prompt 里的 “背景设定”“细节要求” 记下来,下次可以复用。
根据 “原创检测结果调整”。如果生成的内容在检测工具里 “AI 味” 偏高,先看具体问题 —— 是句式问题就改 prompt 里的 “句式要求”,是缺乏细节就加 “必须包含 XX 场景的具体描述”。比如检测说 “缺乏个人表达”,下次 prompt 就加 “每段结尾加一句‘我个人觉得’开头的话”。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