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个能生成原创内容的 AI prompt 框架,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关键在于抓住 “原创” 的核心 ——让 AI 输出的内容带有独特视角、专属信息或个性化表达,而不是简单拼接已有信息。我结合这几年用 AI 写内容的经验,总结出一套可落地的框架搭建方法,新手也能直接套用。
🎯 第一步:明确框架的三大核心要素
任何有效的 prompt 框架,都得先锚定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没搞清楚,AI 生成的内容要么跑偏,要么沦为平庸。
第一个是内容的 “独特性锚点”。原创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基于某个独特的切入点展开。比如写 “职场沟通”,别人都讲沟通技巧,你可以锚定 “内向者的非语言沟通优势”。这个锚点必须具体,不能是 “我要写一篇独特的职场文” 这种空话。给 AI 的 prompt 里,得明确告诉它:“以 XX 群体的 XX 痛点为独特视角,避免泛泛而谈”。
第二个是信息的 “专属密度”。原创内容必须包含 “非公开信息” 或 “个性化解读”。非公开信息可以是你自己的调研数据、行业内幕、亲身经历;个性化解读则是对公开信息的独家分析。比如写 “AI 写作工具测评”,不能只列功能,要加上 “我用 10 款工具写同一篇文案的对比结果:XX 工具在医疗领域术语准确率比同类高 37%”。给 AI 的指令里,要强制加入 “必须包含至少 2 个独家案例 / 数据 / 观点” 的要求。
第三个是表达的 “风格枷锁”。很多人忽略风格对原创性的影响。同样的观点,用 “学术论文体” 和 “脱口秀段子体” 写出来,原创辨识度天差地别。框架里必须明确风格细节:“用 00 后职场新人的口吻,穿插 3 个网络热梗(如‘躺平’‘内卷’需结合场景改编),避免书面化表达”。越具体的风格限制,越能逼出 AI 的 “原创表达”。
🔩 第二步:搭建 “问题链 + 约束网” 基础框架
直接让 AI “写一篇原创文章” 等于白说。有效的框架得像捕鱼网,用层层问题引导方向,用具体约束过滤垃圾信息。
问题链要遵循 “用户需求→核心矛盾→解决方案→延伸思考” 的逻辑。比如写 “小红书爆款笔记技巧”,问题链可以是:“现在小红书用户对‘干货文’的审美疲劳点在哪里?(需求)→ 为什么同样的方法,有人发能火有人发就沉?(矛盾)→ 3 个能打破疲劳感的开头公式(方案)→ 这些公式在美妆和职场领域的适配差异(延伸)”。给 AI 的 prompt 里,把这些问题列出来,让它逐个回应,比单纯说 “写技巧” 更能产出有深度的原创内容。
约束网则要从 “信息源、结构、禁忌” 三个维度设置。信息源约束:“只能引用 2024 年后的行业报告,禁止使用百度百科内容”;结构约束:“必须包含 1 个反面案例分析(如‘某爆款笔记的隐藏缺陷’),且案例不能是已被广泛讨论的”;禁忌约束:“禁止出现‘史上最全’‘必看’等夸张词汇,避免清单体”。这些约束看似限制 AI,实则是在帮它避开陈词滥调。
我之前试过用这个框架写 “居家健身误区”,要求 AI“以 3 个被健身博主误导的真实用户案例(需虚构但符合逻辑)为切入点,分析误区背后的肌肉力学原理,禁止推荐具体产品”。结果生成的内容既有故事性,又有专业度,完全避开了网上千篇一律的 “健身动作清单”。
🔥 第三步:植入 “原创触发点”,避免 AI 套模板
AI 最擅长的就是套模板,所以框架里必须埋一些 “触发原创” 的机关。这些机关能打破 AI 的思维惯性,逼着它输出新鲜内容。
第一个触发点是 **“反常识假设”**。让 AI 先推翻一个普遍认知,再展开论述。比如写 “早餐的重要性”,可以设置触发点:“假设‘必须吃早餐才健康’是错的,从消化科医生的角度分析哪些人群适合空腹到中午”。这种反向思考能立刻让内容跳出常规,原创性自然就来了。
第二个触发点是 **“细节填充指令”**。AI 写内容容易泛泛而谈,比如写 “咖啡的制作”,只会说 “磨豆、煮咖啡”。但如果加入细节指令:“描述手冲咖啡时,水温从 92℃降到 88℃的 30 秒内,咖啡液颜色变化的 3 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对应的风味差异”,AI 就必须调动具体知识,内容自然就独特了。
第三个触发点是 **“跨领域嫁接”**。把 A 领域的逻辑嫁接到 B 领域,比如写 “新媒体运营”,可以设置:“用‘植物嫁接’的原理(砧木、接穗、愈合期)来类比账号冷启动时,内容定位、用户群体、平台规则的匹配过程”。这种跨界联想很少见,原创性直接拉满。
我用这个方法写过 “职场晋升”,让 AI“用‘玩游戏刷副本’的逻辑(主线任务、支线任务、装备升级)来分析 3 年升主管的关键节点”,读者反馈说 “第一次看到这么新颖的解读”。
🔄 第四步:设置 “动态优化机制”,让框架自我进化
好的 prompt 框架不是一成不变的,得能根据 AI 的输出结果不断调整。这就需要在框架里预留优化空间。
首先是 **“反馈迭代模块”**。每次 AI 生成内容后,记录下 “哪些部分是重复内容”“哪些观点不够独特”,然后在下次的 prompt 里针对性修改。比如发现 AI 总爱用 “某某专家说” 来论证,下次就加约束:“禁止引用名人名言,必须用自己的逻辑推导”。
其次是 **“信息更新接口”**。框架里要明确 “信息时效性要求”,并定期手动补充新内容。比如写科技类文章,每月更新一次 “2024 年 X 月最新技术突破”,让 AI 在论述时必须结合这些新信息。我写 “AI 绘画工具” 系列时,每个月都会在框架里加入新工具的测试数据,确保内容始终领先于网上的旧信息。
最后是 **“风格微调开关”**。根据不同平台的调性,框架里的风格参数要能灵活调整。比如同样写 “职场干货”,发公众号时设置 “偏理性分析,每段不超过 3 行”;发小红书时则改为 “偏口语化,每段加入 1 个 emoji,适当使用‘宝子们’等称呼”。这种微调能让原创内容更好地适配场景,同时保持框架的稳定性。
🎭 第五步:针对不同内容类型,定制框架变体
不同类型的内容(如教程、评论、故事),对原创的要求不一样,框架也得跟着变。这里分享三个常用类型的框架变体。
教程类内容:核心是 “步骤的独特性 + 避坑细节”。框架要包含:“1 个与主流教程不同的操作步骤(如‘剪辑视频时,先加字幕再调色’)+ 3 个新手容易忽略的工具设置(如‘PR 软件里的‘色彩管理’隐藏功能’)+ 1 个失败案例复盘(如‘按某教程操作导致视频模糊的原因分析’)”。这种结构能确保教程既有新意,又有实用价值。
评论类内容:关键是 “观点的锋利度 + 论证的独特性”。框架需设置:“明确反对某热门观点(如‘反对‘年轻人要逃离大厂’,理由基于 3 个留厂 5 年的真实职业轨迹’)+ 用非行业数据论证(如‘用 GDP 增速与大厂薪资涨幅的相关性数据’代替‘个人感受’)+ 提出 1 个没人讨论的解决方案(如‘大厂内部的‘轻创业’模式’)”。
故事类内容:重点是 “细节的真实感 + 情感的独特角度”。框架应包含:“1 个具体到‘能闻到气味’的场景描写(如‘城中村出租屋的霉味混着楼下螺蛳粉摊的香气’)+ 主角的 1 个反常规行为(如‘失业后不投简历,反而每天去公园看人下棋’)+ 隐藏的象征物(如‘主角总带着的旧钢笔,其实是父亲的遗物’)”。这些元素能让故事跳出俗套,充满原创的质感。
⚠️ 第六步:避开框架搭建的 3 个致命陷阱
很多人搭框架时,明明要素都齐了,AI 还是生成不了原创内容,往往是踩了这些坑。
第一个陷阱是 **“关键词堆砌”**。为了 SEO,在 prompt 里塞满关键词,比如 “写一篇关于‘AI 写作工具’‘原创内容’‘prompt 技巧’‘SEO 优化’的文章”。AI 会被这些关键词绑架,内容变得生硬割裂,原创性根本无从谈起。正确的做法是:只在框架里提 1 个核心关键词,其他关键词让 AI 自然融入,比如 “以‘AI 写作工具’为核心,分析如何写出有 SEO 价值的原创内容,过程中自然提及 prompt 设计技巧”。
第二个陷阱是 **“过度追求‘万能框架’”**。想一个框架通吃所有内容,结果就是每个内容都写不精。原创内容需要针对性,比如写美食和写科技,框架的逻辑完全不同。不如多花时间,针对 3-5 个常用内容类型,各做一个精准框架。
第三个陷阱是 **“忽略 AI 的‘知识盲区’”**。AI 的知识截止到 2023 年 10 月,而且对一些细分领域(如 “某三线城市的本地习俗”)了解有限。框架里如果硬要 AI 写这些内容,它只能胡编乱造,看似原创,实则错误百出。这时候应该在框架里设置 “人工补充环节”,比如 “关于 XX 本地信息,需注明‘以下内容由作者补充’,并手动添加真实信息”。
搭建一个能生成原创内容的 AI prompt 框架,本质上是在和 AI “博弈”—— 既要给它足够的指引,又要留出让它发挥创造力的空间。框架不是枷锁,而是帮 AI 找到 “原创轨道” 的导航系统。按照上面的方法,多试几次,你会发现 AI 也能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内容。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