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跟不少内容创作者聊天,发现大家对 AI 写作的态度特别矛盾。有人觉得这东西就是个抄袭机器,写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有人却靠它月更十万字,还能稳稳过原创检测。这两种极端背后,其实藏着一个被多数人忽略的关键点 —— 你给 AI 的 prompt,才是决定内容质量和原创性的核心。
📌 别再怪 AI 没创意,先看看你的 prompt 长啥样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我让 AI 写篇关于职场沟通的文章,出来的东西跟网上抄的似的。"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让他们把用的 prompt 发过来看看。十有八九都是这种:"写一篇职场沟通技巧的文章,800 字左右。" 就这种模糊到像说梦话的指令,能写出好东西才怪。
AI 本质上是个超级模仿家,你给的指令越笼统,它就越容易往大众模板里套。就像你让厨师做道菜,只说 "整个好吃的",他大概率给你整个番茄炒蛋 —— 不是不好吃,就是太普通。但如果你说 "用当季的春笋和鲜笋,做一道带点辣味但不呛口的下饭菜,最好能突出笋的清甜",结果肯定不一样。
优质 prompt 和劣质 prompt 的差距,直接体现在内容的原创维度上。上个月我们做了个测试,用同一主题 "城市夜经济" 给三个不同的 prompt:第一个是 "写篇城市夜经济的分析",第二个是 "从 00 后消费习惯切入,分析二三线城市夜经济的 3 个新趋势,结合淄博烧烤案例",第三个在第二个基础上增加了 "要求数据支撑,并且提出 1 个反常识观点"。
最后结果很有意思:第一个 prompt 生成的内容,查重率高达 68%,全是些 "夜经济促进消费升级" 之类的套话;第二个查重率降到 32%,有了具体案例和人群分析;第三个查重率只有 17%,里面提到的 "00 后更愿意为体验感付费,而非低价" 这个观点,甚至被本地媒体引用了。
所以真别再骂 AI 写不出原创内容了,先问问自己:给的指令够不够具体?有没有注入自己的思考?是不是把所有创作压力都甩给了机器?
🔍 prompt 的本质:给 AI 画框框,还是给它开窗户
很多人对 prompt 的理解还停留在 "告诉 AI 写什么",但实际上,高级玩家已经在用 prompt 实现 "怎么写都由我定"。这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你是想让 AI 在你的框架里创作,还是让它自由发挥?
前者才是保证原创性的关键。举个例子,写一篇关于 "居家办公效率" 的文章,普通 prompt 可能会说 "写 5 个提高居家办公效率的方法"。但如果你换成:"站在 95 后互联网从业者的角度,结合 3 个自己经历的真实场景(比如早上起不来、开会总走神、晚上加班没边界),总结出 5 个反常规的居家办公效率技巧,要求每个技巧都带点自嘲的幽默感"。
后者的 prompt 里包含了人群定位、场景细节、风格要求,甚至还加了情感基调。这种情况下,AI 生成的内容自然会带上强烈的个人色彩,原创性怎么可能低?
还有个更进阶的玩法 —— 给 AI 设置 "认知偏差"。比如写一篇产品测评,你可以在 prompt 里说:"假设你是个对智能家居既好奇又怀疑的中年用户,刚用了半个月扫地机器人,写一篇测评,要突出 3 个惊喜点和 2 个至今无法接受的缺点,语气就像跟邻居聊天一样"。这种带有主观倾向的指令,会让 AI 生成的内容充满独特视角,比那种纯客观的说明书式测评原创性高多了。
记住,prompt 不是简单的任务分配,而是给 AI 植入你的思考方式。你框定的维度越多,注入的个人元素越具体,AI 产出的内容就越难和别人撞车。
🎯 原创性阈值:prompt 决定 AI 内容的天花板
现在很多平台都在升级原创检测算法,不再只看文字重复率,而是开始识别内容的 "思想独特性"。这意味着,AI 生成的内容能不能过原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prompt 是否提供了足够独特的思考支点。
我见过一个做职场号的博主,她的秘诀是把自己平时和读者聊天的片段整理成 prompt。比如有次读者抱怨 "领导总在下班前提新需求",她就把这个具体场景写成 prompt:"以 ' 领导总在下班前派活 ' 为核心冲突,站在员工角度分析 3 种应对方式,每种方式都要说明适用的领导类型(控制欲强的 / 甩锅型的 / 真的忙不过来的),最后要给出一个 ' 明面上服从,暗地里保护自己 ' 的实操话术"。
这种从真实问题出发,带着具体解决方案的 prompt,生成的内容自带原创基因。因为它不是在空谈理论,而是在解决一个特定人群的具体困境,这种内容在检测系统看来,就是有独特价值的。
反过来说,如果你的 prompt 本身就是从网上抄来的模板,那生成的内容肯定也会陷入同质化。比如现在很多人写情感文,总用 "写一篇关于爱情里安全感的文章,分 3 个部分" 这种 prompt,结果出来的东西不是 "安全感是自己给的" 就是 "细节里藏着爱",能不查重高吗?
这里有个判断 prompt 质量的小技巧:写完 prompt 后,问问自己:"如果把这个 prompt 给 10 个不同的人,他们写出来的东西会大同小异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这个 prompt 肯定不行,得重新改。
💡 优化 prompt 的 3 个黄金法则,新手也能秒变高手
可能有人会说,我也想写好 prompt,但就是不知道从何下手。其实有几个简单的方法,哪怕是新手也能快速掌握。
第一个法则:加 "限制条件" 而非 "开放要求"。很多人喜欢在 prompt 里写 "内容要新颖独特",这纯属废话,AI 根本理解不了什么叫新颖。你不如换成具体的限制,比如 "不能出现 ' 坚持就是胜利 ' ' 努力才有回报 ' 这类鸡汤句子",或者 "必须包含 1 个自己编造的案例(比如给主人公起个小众的名字,设定一个特殊职业)"。
第二个法则:植入 "个人化元素"。AI 最擅长的是整合信息,但最缺的是个人体验。你可以在 prompt 里加入自己的经历、观察或者偏见。比如写一篇关于 "外卖包装" 的环保文章,别只说 "写篇关于外卖包装环保问题的文章",而是说 "我上周在小区垃圾桶看到 3 个没拆封的外卖全扔了,包装比食物还占地方,从这个场景切入,分析外卖包装的 3 个环保误区,要带点对过度包装的吐槽"。
第三个法则:指定 "输出结构" 但留 "创作缺口"。比如写一篇产品推荐文,你可以规定 "开头用一个用户痛点场景,中间分 3 点介绍产品,每点都要对比同类产品的劣势",但在具体措辞、案例选择上给 AI 留空间。这种 "半结构化" 的 prompt,既能保证内容方向不跑偏,又能保留一定的创作灵活性。
最近帮一个做美妆号的朋友改 prompt,她之前总写 "推荐 5 款适合夏天的防晒霜",改完之后变成:"针对油性皮肤的女生,推荐 5 款价格在 100-200 元的防晒霜,每款都要说明 ' 上脸后会不会闷痘 ' ' 出汗后会不会留白痕 ' 这两个细节,最后必须吐槽其中一款的设计缺陷(比如瓶盖难打开)"。结果不仅阅读量涨了 40%,原创评分也从原来的 60 分提到了 85 分。
这说明什么?好的 prompt 不是让 AI 替你思考,而是让 AI 成为你的表达工具。你把骨架搭得越细致,填进去的肉就越有特色。
🔄 AI 写作时代,原创性的定义正在被改写
聊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个有点颠覆的观点:在 AI 写作普及的今天,原创性的标准已经变了。以前我们说原创,指的是从 0 到 1 的创造;但现在,更重要的是 "信息重组的独特性"。
就像做菜,食材都是菜市场买的(相当于 AI 的训练数据),但有人能做出米其林水平,有人只能做出家常菜,差别就在火候、调味、搭配这些 "重组方式" 上 —— 而这些,恰恰是由 prompt 决定的。
我认识一个做历史号的博主,他的做法特别有意思。他会先把一段历史事件的基本事实整理出来,然后用不同的 prompt 让 AI 从不同角度解读。比如写 "安史之乱",他会用 "假设你是当时长安城的一个小商贩,描述叛乱当天你看到的 3 个细节"、"站在现代管理学角度,分析安禄山团队的 3 个组织漏洞" 这样的 prompt,最后把这些不同视角的内容整合起来,形成一篇既有故事性又有新观点的文章。
这种做法,本质上是用 prompt 引导 AI 进行多维度的信息重组,最终产出的内容虽然基于已知史实,却呈现出全新的认知角度 —— 这难道不是一种新的原创吗?
反倒是那些坚持 "纯手写才叫原创" 的人,有时候更容易陷入另一种同质化:因为思维定式的影响,他们写出来的内容反而不如那些善用 AI 的人有新意。
所以别纠结 AI 生成的内容算不算原创了。真正重要的是,你有没有通过 prompt,给这些内容注入足够独特的视角、情感和思考。当你的 prompt 足够有个性,AI 不过是帮你把想法更快地表达出来而已。
🚀 未来已来:prompt 将成为内容创作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想聊聊趋势。现在已经有平台在测试 "prompt 市场",创作者可以把自己设计的优质 prompt 卖给其他人。这说明什么?prompt 本身正在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创作资产。
我大胆预测一下,未来内容行业可能会出现两种新角色:一种是 "prompt 工程师",专门研究如何设计高效指令;另一种是 "内容整合师",擅长用多个 prompt 生成不同素材,再整合成完整作品。
对普通创作者来说,与其担心 AI 会取代自己,不如花时间打磨 prompt 能力。毕竟,机器可以生成文字,但无法替代人类的生活体验、情感共鸣和独特思考 —— 而这些,正是构成优质 prompt 的核心要素。
下次再用 AI 写作时,不妨多花 5 分钟想想:这个 prompt 里,有多少我的影子?有多少独特的观察?有多少不吐不快的真实感受?把这些东西加进去,你会发现,AI 生成的内容突然就有了灵魂。
说到底,AI 只是个工具,prompt 才是那个握着方向盘的司机。想去哪里,能看到什么风景,最终还是由司机决定。内容创作的本质,从来都是表达自我 ——AI 不过是让这个过程变得更快、更高效而已。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