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用 AI 写东西的人越来越多,但打开生成结果时,是不是经常看到一堆似曾相识的句子?什么 “随着时代的发展”“综上所述”“在一定程度上”,翻来覆去就这几句,看得人头皮发麻。这不是 AI 笨,是你给的 Prompt 太普通了。想让 AI 摆脱套话,就得学会给它 “下猛药”—— 用高级 Prompt 工程技巧,把你的需求钉死在具体场景里。
🍎 先给 AI 画个 “紧箍咒”:明确核心需求的颗粒度
很多人写 Prompt 就像点菜时说 “随便”,AI 只能给你端上最保险的 “家常菜”。套话的根源,就是需求太模糊。比如写一篇关于 “职场沟通” 的文章,直接说 “写职场沟通技巧”,AI 肯定给你罗列 “学会倾听”“注意语气” 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废话。
怎么把需求磨得更细?试试 “三维定位法”。第一个维度是受众,是刚入职的应届生还是中层管理者?第二个维度是场景,是跨部门会议还是给老板汇报工作?第三个维度是痛点,是害怕冲突还是总被误解?把这三个维度塞进 Prompt 里,比如 “给互联网公司应届生写 3 个跨部门沟通时避免背锅的具体话术,要带真实工作场景举例”,AI 想写套话都难。
还有个小技巧,给 AI 加 “反例约束”。比如补充一句 “不要出现‘沟通很重要’‘要积极沟通’这类空洞结论”。相当于提前告诉 AI “这个坑不能踩”,它就会逼着自己往具体的方向走。亲测有效,之前让 AI 写 “减肥食谱”,加了句 “不准说‘少吃多餐’‘多喝水’”,结果它直接给出了 “早餐吃 2 个水煮蛋 + 1 杯无糖豆浆的代谢原理”,细节多了十倍。
🍐 给 AI 塞 “剧本”:场景化描述的魔力
AI 最擅长的是模仿,最不擅长的是创造。你给它一个模糊的主题,它只能从训练库里扒拉最常见的表述。但如果你给它一个完整的 “剧本框架”,它就会顺着场景填内容,自然就没套话了。
比如写一篇关于 “亲子沟通” 的文章,别写 “如何做好亲子沟通”,改成 “描述一个 10 岁孩子考试失利后,妈妈用 3 句话让孩子愿意说出真实想法的过程,要体现妈妈的语气和孩子的表情变化”。场景越具体,AI 的套话空间就越小。它得琢磨 “考试失利” 的情绪,“10 岁孩子” 的心理,“三句话” 的节奏,哪还有空塞 “父母要多陪伴孩子” 这种废话?
还可以给 AI 加 “感官细节要求”。比如写旅游攻略,不说 “推荐三亚必去景点”,而是 “写去三亚亚龙湾时,早上 7 点在沙滩散步能看到什么(要描述海浪声音、沙子触感、远处渔船的细节),顺便提一句避开旅行团的小技巧”。这种带画面感的要求,会逼着 AI 调动具体记忆,而不是搬用 “三亚风景优美,值得一去” 的模板。
🍊 让 AI “吵架”:对抗性指令的隐藏用法
有时候 AI 写套话,是因为它想讨好你,说些 “政治正确” 的话。这时候就得给它加点 “内部矛盾”,让它自己跟自己辩论。比如写一篇关于 “远程办公” 的文章,普通 Prompt 会说 “分析远程办公的利弊”,结果肯定是 “利在于灵活,弊在于沟通效率低” 这种陈词滥调。
换成对抗性指令试试:“先以公司老板的视角写 3 个反对远程办公的理由(要提到员工摸鱼监控成本),再以员工视角反驳这 3 个理由(要举居家办公时完成紧急项目的例子)”。当 AI 需要切换立场时,必须用具体论据支撑,套话根本站不住脚。老板视角可能会说 “员工在家用私人电脑办公,数据泄露风险增加 30%”,员工视角会反驳 “我们部门用加密云盘传输文件,上个月居家时还提前 2 天完成了甲方的修改需求”。
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写深度分析类内容。你甚至可以指定 AI “故意犯错”,比如 “写一篇关于养生的文章,先写 3 个常见的错误观点(比如‘每天喝 8 杯水才健康’),再逐一推翻,给出具体的科学依据”。为了圆回来,AI 必须查资料找细节,自然就没空编套话了。
🍋 给 AI “人设”:角色绑定的化学反应
给 AI 安个具体的 “身份”,它的语言风格会立刻变样。你让 “大学教授” 和 “街头小贩” 说同一件事,用词肯定天差地别。套话往往是 “无身份感” 的,所以绑定人设是摆脱套话的利器。
比如写一篇关于 “手机摄影” 的文章,不说 “教大家手机拍照技巧”,而是 “假设你是街头摄影师,给新手讲 3 个用手机拍夜市的技巧,要带‘拍羊肉串时镜头离油滴 30 厘米’这种实操细节,语气要像摆摊大哥一样接地气”。人设越具体,AI 的表述就越独特。它可能会说 “拍烤生蚝别用闪光灯,蹲下来从炉子侧面拍,火苗窜起来的时候按快门,油光锃亮的看着就香”,比 “注意光线运用” 鲜活多了。
还可以玩 “跨界人设”,比如让 “程序员” 讲化妆技巧:“用代码逻辑解释怎么打腮红,比如‘先定位颧骨高点(像找数组下标),再以画圆方式晕染(类似循环语句)’”。这种反差感会逼着 AI 跳出常规表述,套话自然就消失了。
🍌 给 AI “打分标准”:结果导向的反向约束
很多人写完 Prompt 就不管了,其实应该告诉 AI “我怎么判断你写得好不好”。就像老师改作业,有评分标准才知道往哪使劲。比如让 AI 写 “产品推广文案”,普通写法是 “写一段运动鞋的推广语”,结果必然是 “舒适透气,助你轻松运动” 这种空话。
改成 “写运动鞋推广文案,要满足 3 个要求:1. 提到具体场景(比如夜跑时的反光设计);2. 有数据支撑(比如‘鞋垫缓震能减少 40% 膝盖压力’);3. 带点挑衅语气(比如‘那些说跑步伤膝盖的,是没穿对鞋’)”。有了明确的 “得分点”,AI 就会朝着具体目标努力,而不是堆砌形容词。
更狠一点,可以加 “淘汰机制”:“写 3 个奶茶店的 slogan,如果出现‘好喝不贵’‘健康美味’这类词,直接作废重写”。这种 “不准用什么” 的指令,比 “要用什么” 更能让 AI 避开套话。之前试过让 AI 写宠物用品文案,加了句 “禁止出现‘关爱宠物’‘宠物必备’”,最后它写出了 “猫抓板选这种弧形的,沙发少挨 3 道爪印”,反而更戳用户痛点。
🍉 最后一招:让 AI “复盘” 自己的输出
有时候 AI 写完第一版还是有点套话,别着急重写,让它自己改。比如加一句 “回头检查你写的内容,把所有觉得‘可以换成更具体表述’的句子标出来,然后重写”。相当于给 AI 配了个 “校对员”,逼着它二次加工。
举个例子,AI 初稿写 “这本书很有价值”,让它复盘后,可能会改成 “这本书里第 3 章关于‘职场新人如何拒绝不合理加班’的 5 个话术,我上周试了第 2 个,真的管用”。自我迭代的过程,就是套话被替换成细节的过程。
还可以升级成 “多人评审” 模式:“假设你是 3 个不同职业的人(比如医生、快递员、大学生),分别点评你刚写的这篇文章,找出其中太笼统的地方,然后综合修改”。多视角的挑剔,能把藏在角落里的套话全揪出来。
说到底,AI 生成套话,不是技术问题,是 Prompt 给的 “自由度” 太高了。就像给厨师一堆食材,不说要做川菜还是粤菜,他只能给你炒盘青菜。把需求钉死在具体的场景、人设、细节里,AI 就只能往深处挖,哪还有空说套话? 这些技巧看着复杂,练两次就熟了。下次再用 AI,试试把 Prompt 写得像 “电影分镜脚本”,你会发现,AI 其实比你想象的更会说 “人话”。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