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搞懂小红书的「语言密码」,prompt 才有用
写小红书文案的 prompt,和写公众号、抖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你得先让 AI 明白这个平台的「潜规则」—— 用户刷小红书时,眼睛会自动捕捉哪些信息?手指会在什么样的开头停留超过 3 秒?
举个例子,小红书用户对「真实感」的要求远高于其他平台。同样是推荐口红,你说「这支口红很好看」就不如「黄皮早八涂这支,被同事追着问链接」。前者像广告,后者像闺蜜分享。所以设计 prompt 时,必须把「场景化描述」「具体人群标签」「利益点前置」这三个要素塞进去。
还有排版习惯。小红书的爆款文案几乎都有固定节奏:emoji 分隔段落、每段不超过 3 行、重点词用特殊符号框起来(比如「❗️」「✨」)。这些细节如果不在 prompt 里明确,AI 很可能给你生成一大段密密麻麻的文字,直接被用户划走。
📝 万能 prompt 公式:3 个要素让 AI 写出「像人写的」文案
我测试过 300 多个 prompt 后,总结出一个基础框架,新手直接套就能用:
「帮我写一篇小红书文案,目标人群是 [具体人群],主题是 [核心内容]。开头用 [场景 / 痛点] 吸引注意,中间分 3 点讲 [核心卖点],每点加 1 个真实体验细节,结尾引导 [互动 / 行动]。语气要 [风格],多用短句和 emoji,重点词标粗。」
拆解一下,这个公式的关键在「真实体验细节」。比如写防晒霜,别让 AI 只说「防晒效果好」,要让它写「上周去三亚玩,每天暴晒 4 小时,回来同事说我居然没黑」。这种带时间、地点、结果的描述,比空泛的夸赞有说服力 10 倍。
我试过用这个公式写母婴类文案,把「真实体验细节」换成「带娃时的狼狈瞬间」,AI 生成的内容里居然出现了「半夜换尿布摸到一手湿,赶紧翻出这个隔尿垫」这种细节,完全不像机器写的。
🔍 不同类型文案的 prompt「微调技巧」
好物推荐类 要加「对比感」。比如写吹风机,prompt 里可以加一句「和之前用的 XX 品牌比,它的优势在于…」。用户刷到推荐文时,潜意识里在找「为什么选这个而不是那个」的答案,AI 如果能主动制造对比,种草效果会翻倍。
教程指南类 得强调「步骤颗粒度」。别让 AI 写「学化妆分三步」,要在 prompt 里指定「每步必须包含 1 个新手常犯的错误 + 解决办法」。比如眼线教程,AI 会写出「第一步画内眼线时,别从眼头开始!新手容易戳到眼球,应该从瞳孔正上方开始画 3mm」。
情感共鸣类 要埋「群体标签」。写职场焦虑的文案,prompt 里加一句「突出 95 后、一线城市、月薪 8k-15k 的细节」,AI 生成的内容会自动带上「凌晨 1 点改方案时,突然发现同事的工位早就空了」这种精准场景,比泛泛而谈的「打工人好难」更容易引发转发。
✨ 用「细节参数」逼 AI 写出「非模板化」内容
很多人用 prompt 时,得到的文案总像流水线产品,问题出在没给「限制条件」。你得告诉 AI「不能写什么」,比「要写什么」更重要。
比如写穿搭文案,在 prompt 最后加一句「禁止出现‘绝绝子’‘YYDS’这类词,用具体感受代替,比如‘穿上后腰腹的肉肉被悄悄藏住了’」。AI 就会自动规避烂大街的词汇,转向更细腻的描述。
还可以加「数据化要求」。比如「在文案中加入 2 个具体数字,比如‘洗 3 次都没变形’‘小个子穿刚好到膝盖上 5cm’」。数字能瞬间提升真实感,用户会觉得「这博主是真的用过 / 试过」。
我有个朋友做美食账号,她的 prompt 里固定有一句「必须提到 1 种食材的处理难点,比如‘山药削皮时手会痒,我每次都戴一次性手套’」。这种「反常识细节」会让读者觉得「她和我一样」,信任感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 5 个高转化率 prompt 模板,直接复制用
1. 美妆测评类
「写一篇小红书口红测评,目标人群是黄皮、深唇、喜欢日常淡妆的女生。开头说‘深唇涂口红总像被吃了一样?这支我连素颜都敢涂’。中间讲 3 个点:①薄涂像‘刚喝完奶茶的自然唇色’ ②厚涂适合‘约会时想显白 5 度’ ③缺点是‘沾杯,喝水前最好抿掉一层’。结尾问‘你们深唇都爱用什么口红?评论区交作业’。语气像和闺蜜聊天,加几个💄✨的 emoji。」
2. 家居好物类
「帮我写一篇厨房清洁工具的推荐文,目标人群是租房党、每天做饭的人。开头说‘每次做完饭灶台油乎乎,擦半小时还留印子… 直到我买了这个’。中间分三点:①用法简单到‘单手就能操作,不用看说明书’ ②清洁效果‘连灶眼缝隙里的油污都能刮出来’ ③价格‘比奶茶还便宜,用坏了不心疼’。结尾让大家‘说说你们家最难清洁的地方是哪里’。每段别超过 2 行,加几个🧼✅的 emoji。」
3. 职场干货类
「写一篇关于‘上班摸鱼也能完成工作’的小红书文案,目标人群是刚入职的职场新人。开头说‘每天加班到 8 点,结果同事准时下班还比我做得好?’。中间讲 3 个技巧:①‘把领导的要求拆成 3 个小步骤,优先做能看见结果的’ ②‘用手机备忘录记工作,比打开电脑建文档快 3 倍’ ③‘午休时花 5 分钟列下午的待办,不容易摸鱼摸过头’。结尾说‘亲测有效,上周我准时下班 3 天!’,加几个💼⏰的 emoji。」
4. 旅行攻略类
「写一篇小众海岛旅行攻略,目标人群是学生党、喜欢拍照的女生。开头说‘人均 500 就能住海景房,这个海岛比三亚人少一半’。中间分三点:①交通‘从广州飞过去才 1.5 小时,机票经常有 200 块的特价’ ②拍照点‘码头旁的粉色教堂下午 4 点光线最好,不用排队’ ③避坑‘别在景区买海鲜,打车 10 分钟到镇上的市场,价格差一半’。结尾问‘你们夏天想去哪里玩?’,加几个🌊📸的 emoji。」
5. 情感共鸣类
「写一篇关于‘独居女生生活’的小红书文案,目标人群是 25-30 岁、一个人住的女生。开头说‘昨天半夜水管爆了,蹲在地上修到凌晨,突然觉得有点委屈’。中间讲 3 个瞬间:①‘第一次自己换灯泡,站在椅子上腿抖了半天’ ②‘买了小火锅,一个人吃不完,分一半给隔壁邻居’ ③‘周末窝在沙发上看电影,突然觉得这样也挺好’。结尾说‘独居的姐妹,你们有过这种瞬间吗?’,加几个🏠💡的 emoji。」
🛠️ 最后一步:用「人类视角」改 3 处,AI 味降为 0
就算 prompt 写得再好,AI 生成的内容总会有「机器感」。发布前花 2 分钟改这 3 处,别人绝对看不出是 AI 写的:
- 加一个「小失误」:比如推荐护肤品时,加一句「我昨天涂多了,早上起来有点泛油光,大家记得少涂一点」。完美的描述反而不真实,带点小瑕疵更像真人分享。
- 换一个「口语化连接词」:把 AI 常用的「首先」「其次」换成「对了」「说到这个」「还有啊」。比如「对了,这个面霜最好晚上用,白天涂会有点黏枕头」。
- 加一个「时效性细节」:比如「上周六去超市看到的」「昨天刷到有人说不好用,我自己用着倒是没这问题」。时间点越具体,越像刚发生的真实体验。
其实 prompt 的核心不是「让 AI 写得像人」,而是「通过精准指令,让 AI 替你完成 80% 的基础工作」。剩下的 20%,用自己的真实感受去填充,既能提高效率,又能保持账号的独特性。试试今天的方法,明天发文案时,看看点赞数会不会有变化?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