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金圈法则不是玄学,是 AI 指令的底层逻辑
可能你听过很多人吹黄金圈法则多厉害,但很少有人说清楚它到底怎么用在 AI 指令里。其实说白了,黄金圈就是把事情分成三个圈:最里面是 Why(为什么做),中间是 How(怎么做),最外面是 What(做什么)。我们平时跟人沟通,有时候靠默契能跳过 Why 直接说 What,但 AI 不行 —— 它没有默契,只能靠逻辑吃饭。
你给 AI 写指令的时候,要是只说 “写一篇口红文案”(这是 What),AI 大概率给你堆一堆形容词,看着华丽但没人买账。但如果你先告诉它 “这支口红是给刚入职场的女生准备的,她们想显得专业又不失活力,但预算有限,怕踩雷”(这是 Why),再讲 “要用亲切的语气,像闺蜜分享一样,突出‘百元内就能买到专柜品质’”(这是 How),最后说 “写 3 个短视频脚本,每个 15 秒”(这是 What),效果绝对天差地别。
关键就在这里:AI 只能理解逻辑,不能理解意图,而黄金圈恰恰帮我们把意图转化为逻辑。你想让 AI 写出有说服力的营销文案,就得先让它明白 “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而不是只让它知道 “要做什么事”。这不是玄学,是把模糊的想法变成清晰指令的翻译过程,黄金圈就是这个翻译器。
很多人用 AI 写文案觉得 “不对味”,问题根本不在 AI,而在你没把 Why 讲清楚。就像你让同事带杯咖啡,只说 “带杯咖啡”,他可能给你带冰的、热的、加奶的,甚至速溶的。但你说 “我下午要开 3 小时会,需要一杯热美式提神,不要太苦”,他带错的概率就小多了。对 AI,道理是一样的。
🎯 给 AI 写指令前,先搞懂 “用户要什么” 比 “AI 能做什么” 更重要
我见过太多运营同学,拿到 AI 工具就兴奋得不行,上来就问 “AI 能写小红书文案吗”“能生成短视频脚本吗”。这些问题本身没错,但方向反了。你应该先问自己:我要写的这个文案,是给谁看的?他们看了之后要做什么?这些人平时对什么话感冒,对什么话反感?
AI 就像个超级实习生,你给它的信息越全,它干得越好。但如果你自己都没搞清楚用户需求,就指望 AI 帮你 “凭空造内容”,那结果肯定是浪费时间。举个例子,同样是卖儿童保温杯,给宝妈看的文案和给爷爷奶奶看的文案,侧重点能一样吗?宝妈可能关心材质安全、防摔性能、是否好清洗;爷爷奶奶可能更在意价格、容量、有没有吸管方便孩子喝。
给 AI 的指令里,必须包含 “目标用户画像” 和 “核心诉求”,否则 AI 写出来的东西就是自嗨。怎么获取这些信息?很简单,翻一翻你的用户评论区,看看他们买东西时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什么;查一查后台数据,看哪些关键词带来的转化最高;甚至可以找几个真实用户聊聊天,记录下他们说的 “口头禅”。
比如你发现买你家瑜伽垫的用户,大多是 25-35 岁的上班族,她们常说 “下班累得不想动,但又怕胖”“瑜伽垫太薄硌得慌,太厚又不好收纳”。这些话直接抄进给 AI 的指令里,效果比你自己瞎编 “目标用户是年轻女性,关注健康” 要好 10 倍。AI 能捕捉到这些具体的痛点,写出 “下班回家想练 10 分钟瑜伽放松?这款 3cm 厚度刚好,不硌膝盖,卷起来能塞进衣柜缝隙” 这样的文案,而不是干巴巴的 “我们的瑜伽垫质量好”。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告诉 AI “用户不想要什么”。比如卖平价彩妆,你可以说 “避免用‘贵妇’‘奢华’这类词,用户觉得离自己太远”;做职场课程推广,要注明 “不要说‘轻松月入过万’,用户会觉得虚假”。这些 “禁区” 能帮 AI 避开雷区,少走很多弯路。
🎯 从 Why 到 What:三步让 AI 写出 “有灵魂” 的营销文案
第一步,先把 “Why” 想透,告诉 AI “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营销”。这里的 Why 不是指 “为了卖货”,而是更深层的东西 —— 用户为什么需要你的产品?你的品牌想传递什么价值观?比如卖老年机,Why 可以是 “让独居老人也能轻松联系子女,减少家人的担心”,而不是 “我们要提高老年机销量”。
给 AI 的指令可以这么写:“这次推老年机,核心是解决独居老人用智能手机难的问题。很多老人看不清小字,记不住复杂操作,子女又不在身边。我们想让他们觉得‘用这个手机,就像子女在身边教一样简单’。” 你看,AI 一下子就知道文案要往 “简单、安心、有温度” 的方向走,而不是只强调 “待机时间长”。
第二步,明确 “How”:用什么方式触达用户,文案要带什么 “情绪”。不同的渠道,表达方式天差地别。朋友圈文案要像朋友聊天,带点口语化的语气词;短视频脚本得有 “钩子”,前 3 秒就要抓住注意力;公众号文章则需要逻辑清晰,让用户愿意慢慢看。
比如你让 AI 写朋友圈的零食文案,How 可以是 “用‘深夜饿了怎么办’开头,带点小调皮,比如‘别翻冰箱了,这个饼干我囤了 10 盒’,最后加个‘点击小程序,现在买第二盒半价’的钩子”。AI 收到这样的指令,会自动调整语气和结构,而不是写出像说明书一样的文字。
情绪也很重要。卖抗衰护肤品,情绪可以是 “焦虑中带着期待”;推亲子旅游套餐,情绪可以是 “温馨又轻松”。告诉 AI“要让用户感觉到‘虽然带娃出门累,但这些美好瞬间值得’”,它就不会写出 “我们的旅游套餐很便宜” 这种冷冰冰的文案。
第三步,确定 “What”:具体要输出什么内容,有什么硬性要求。到这一步,你可以告诉 AI“写 3 条小红书笔记,每条 200 字左右,包含 3 个 emoji,提到‘成分党妈妈实测’这个关键词”。但记住,What 必须建立在 Why 和 How 的基础上,否则就会变成 “无魂之作”。
举个完整的例子:卖一款针对学生党的平价防晒霜,指令可以是 ——
Why:“学生党夏天想涂防晒霜,但要么嫌贵,要么觉得油腻闷痘。我们想让他们知道,便宜也能买到不闷痘的防晒霜。”
How:“用学生的语气,像室友分享一样,带点‘我踩过很多坑才发现这个’的感觉,重点说‘清爽不闷痘’和‘性价比高’。”
What:“写 2 条抖音文案,每条 50 字以内,开头用‘夏天涂防晒怕闷痘的姐妹看过来’,结尾加‘点击购物车,现在买送小样’。”
这样的指令,AI 写出来的文案大概率能击中用户,因为它知道 “为什么而写”“写给谁看”“怎么写才有效”。
🚫 90% 的人都在犯的 AI 指令错误,其实能轻松避开
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只给 What,不给 Why 和 How。比如 “写一篇洗发水文案”,这就像让厨师 “做道菜”,他哪知道你想吃辣的还是甜的,是要家常小炒还是米其林大餐?AI 只能根据最通用的模板来写,结果就是千篇一律,毫无特色。
优化方法很简单:在 What 前面加一句 Why。比如 “写一篇针对油头女生的洗发水文案,她们总觉得刚洗完头下午就油了,想找到能撑 3 天的洗发水(这是 Why),重点说‘控油不干燥’(这是 What)”。
第二个错误:指令太笼统,没有 “边界感”。比如 “写一篇吸引人的服装文案”,“吸引人” 是个很主观的词,AI 根本不知道你的标准是什么。是用夸张的标题吸引人?还是用真实的穿着场景吸引人?
解决办法是加入具体的 “限制条件”。比如 “写一篇秋季风衣文案,目标用户是 30 岁左右的职场女性,要突出‘一件风衣能搭遍衣柜 80% 的衣服’,避免用‘时尚’‘潮流’这类太泛的词”。限制越多,AI 的输出越精准。
还有人喜欢让 AI “自由发挥”,结果自己花更多时间修改。比如 “你随便写点关于咖啡的文案,看看效果”。这就像让实习生 “随便做点事”,最后你还得给他擦屁股。AI 的 “自由发挥” 往往是平庸的,因为它不知道你的品牌调性、用户偏好,只能往最安全的方向写。
正确的做法是:给 AI 设定 “角色”。比如 “你现在是有 5 年经验的咖啡师,要给新手推荐入门级咖啡豆,语气要像朋友一样亲切,告诉他们‘不用买太贵的,这款性价比高,新手也能冲出好味道’”。给 AI 一个明确的身份,它写出来的内容会更有代入感。
另外,别让 AI 一次做太多事。比如 “写一篇文案,既要突出产品便宜,又要强调质量好,还要让人觉得有格调,最好再带点幽默感”。这么多要求堆在一起,AI 很容易顾此失彼,写出四不像的东西。不如拆分步骤:先让 AI 写突出 “性价比” 的版本,再写强调 “品质” 的版本,最后你自己融合一下,或者告诉 AI“在保持性价比的基础上,稍微加一点高级感的描述”。
最后一个错误:写完不反馈,直接用。AI 第一次写的文案,大概率不会完美。你得告诉它 “这里的语气太生硬了,能不能像聊天一样”“这个痛点抓得不对,用户更在意的是 XX”。给 AI 的反馈越具体,它下次写得越好。就像教徒弟,你不说哪里错了,他永远学不会。
📈 用黄金圈法则优化指令后,转化率提升的真实案例
说个我朋友的案例,她在做一个小众香薰品牌,之前给 AI 的指令是 “写一篇小红书文案,介绍我们的木质调香薰”,结果 AI 写的是 “天然原料,持久留香,让你的家更有格调”,发出去后点赞寥寥,转化率几乎为 0。
后来她用黄金圈法则改了指令:
Why:“很多打工人下班回家,想放松但又觉得香薰太贵,或者味道太浓刺鼻。我们的香薰就是想让他们花小钱,在家也能有‘泡咖啡馆’的放松感。”
How:“用‘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做什么’开头,讲自己之前踩过的坑(比如买过刺鼻的香薰),然后说‘直到遇到这款木质调,像坐在咖啡馆角落闻着咖啡豆的味道,不浓不淡刚好’。”
What:“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小红书笔记,加 3 个相关话题,结尾引导‘点击左下角,现在买送同款小样’。”
改完之后的文案是:“下班开门的瞬间,就想把自己扔进沙发里。之前买过的香薰不是太甜腻,就是浓得呛人,直到试了这个木质调 —— 有点像楼下咖啡馆刚磨好的豆子味,混着点晒干的木头香,不刻意但很安心。100 出头的价格,比买杯咖啡划算多了,现在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点燃它。打工人的小确幸,有时候真就这么简单~ #打工人好物 #香薰推荐 #平价治愈系”
这条笔记的点赞量是之前的 8 倍,直接带了 50 多单,转化率提升了 300%。她自己都没想到,只是改了改给 AI 的指令,效果会差这么多。
还有个做儿童绘本的案例,之前的指令是 “写一条朋友圈文案,推我们的睡前故事绘本”,AI 写的是 “精选经典故事,图文并茂,帮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没什么水花。
优化后的指令:
Why:“很多宝妈晚上给孩子讲故事,要么自己编不出来,要么讲的故事孩子不爱听,搞得双方都累。我们的绘本就是想让宝妈轻松点,孩子也能开心听故事入睡。”
How:“用宝妈的口吻,说‘晚上哄娃睡觉的崩溃谁懂?我之前讲得口干舌燥,娃还瞪着眼说不困’,然后引出绘本‘现在翻这本,娃自己指着图就安静了,我终于能歇口气’。”
What:“写一条不超过 100 字的朋友圈文案,加个‘# 哄睡神器’的话题,最后说‘现在买两本减 20,点击小程序直接拍’。”
改后的文案:“哄睡时的崩溃,只有当妈的懂 —— 讲完 3 个故事,娃还精神得想蹦迪。直到入了这套绘本,图画够吸引,故事短到我不用背,现在娃自己翻着翻着就打哈欠了。终于能喘口气刷会儿手机了~ #哄睡神器 两本才 59,点击小程序带走这份‘母慈子孝’👇”
这条朋友圈的转化率比之前高了 2 倍多,很多宝妈评论 “太真实了,我也是这样”,主动问链接。
这些案例都证明了:不是 AI 写不好文案,是你没告诉它 “怎么写才对”。黄金圈法则就像个翻译器,把你的想法翻译成 AI 能理解的语言,同时也帮你理清自己到底想通过文案达到什么目的。
💡 进阶技巧:让 AI 成为 “懂业务” 的营销合伙人
如果你想让 AI 写的文案更贴合业务,甚至帮你出创意,有个小技巧:把你的品牌资料、用户数据、过往爆款文案 “喂” 给 AI。比如你可以说 “这是我们过去 3 个月卖得最好的 5 条文案,你分析一下它们的共同点,然后按这个风格写新的”,AI 会快速总结出规律,比如 “都用了用户痛点开头”“结尾有明确的行动指令”,之后写的文案就会更符合你的需求。
还有个方法:让 AI “反向提问”。如果你自己也没想清楚 Why,可以让 AI 问你问题,比如 “你希望用户看到文案后有什么感受?”“这个产品最特别的地方是什么?”“用户买了之后会用在什么场景?”。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梳理黄金圈的 Why 和 How,最后再让 AI 根据你的答案写文案,效果会更好。
另外,可以让 AI 写多个版本,然后自己组合。比如告诉 AI“用黄金圈法则,分别写突出‘性价比’‘品质’‘情感共鸣’的 3 版文案”,你看完之后,可能觉得第一版的开头好,第二版的痛点抓得准,第三版的结尾有吸引力,把这些拼在一起,就是更完美的版本。AI 擅长输出,你擅长决策,这样配合效率最高。
最后,别忘了让 AI “复盘”。发出去的文案,过几天把数据(点赞、评论、转化率)告诉 AI,说 “这条文案转化率低,可能是因为痛点没戳中,你觉得哪里可以改?”AI 会根据数据给出优化建议,比如 “或许可以把‘便宜’换成‘每天只要 1 块钱’,更具体”。长期这么做,AI 会越来越 “懂” 你的业务,写出的文案也会越来越精准。
其实啊,AI 就像个需要调教的助手,你花在指令上的时间越多,它给你的回报就越大。黄金圈法则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就是帮你把 “想当然” 变成 “说清楚” 的工具。下次给 AI 写指令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写这个文案?用户为什么会在乎?我希望 AI 用什么方式表达?想清楚这三个问题,你会发现,AI 写出的营销文案,可能比你自己写的还要好。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