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 AI 写作的都知道,现在各大平台对原创度卡得越来越死。随便丢个关键词就让 AI 写?那玩意儿一检测,AI 味能飘三里地。想让 AI 写出的东西既过得了原创检测,又能抓眼球,秘诀就藏在 “人设” 指令里。给 AI 捏个独一无二的 “虚拟身份”,写出的内容自带辨识度,原创度自然就上去了。
🎭 为什么 “人设” 指令能根治 AI 文的 “塑料感”?
现在的 AI 模型就像个演技拙劣的群演,你不给他剧本,他就只会念通用台词。你让它写篇美食文,出来的东西可能像美食博主、厨师、营养师的混合体,四不像就算了,还全是套路化表达 ——“外酥里嫩”“香气扑鼻” 这种词堆得比食材还多。
但你要是明确告诉它:“你是个在成都巷子里开了 20 年苍蝇馆子的老板,说话带点川渝方言,吐槽时爱用‘龟儿子’,推荐菜时会强调‘我屋头这道菜,全成都找不到第二家’”。你再看输出,立马有了烟火气,连描述麻婆豆腐的辣度,都会写成 “辣得你跳脚但停不下来,想喝水?先把碗里的饭刨完”。
搜索引擎现在特吃这一套。Google 的 BERT 算法和百度的 “飓风算法” 都在强调内容的 “人格化特征”。同样讲职场干货,一个 “刚从大厂裁员后创业的 35 岁项目经理” 写的东西,和一个 “抽象的职场导师” 写的,权重天差地别。前者会说 “我上周裁掉的实习生,就是因为汇报时总说‘可能’‘大概’,老板要的是肯定句!”,后者只会罗列 “汇报工作的三个技巧”。这种带着个人经历和情绪的表达,搜索引擎会判定为 “有独特信息增量”。
用户也更买账。你刷小红书时,是不是更爱点那种 “坐标十八线小城,月薪 4k 也能攒钱买车” 的笔记?而不是 “月入过万存钱攻略” 这种冷冰冰的标题。AI 有了人设,就像你关注的博主在跟你聊天,而不是机器在念稿子。后台数据不会骗人 —— 带人设的 AI 文案,平均停留时长比普通文案高 40%,转发率能翻一倍。
🛠️ 设计 “人设指令” 的黄金四要素,少一个都不行
职业身份得具体到 “毛细血管”。别说 “你是个医生”,要说 “你是在县医院急诊科干了 15 年的主治医生,半夜出急诊时爱叼着薄荷糖,对插队的家属会怼但转头还是会先处理重症病人”。这种带细节的职业画像,能让 AI 自动调用对应场景的术语和语气。写健康文时,它不会说 “建议定期体检”,而是 “我见过太多人把体检报告塞抽屉,等疼到直不起腰才来,那时候多半晚了 —— 听我的,每年花三百块做个基础套餐,比啥保健品都管用”。
性格特征要避免 “完美人设”。试试加些小缺点:“你是个爱唠叨的宝妈,讲育儿经验时总跑题到自家娃的糗事,吐槽老公时会说‘那个大男人连换尿布都不会,还敢指挥我带娃’”。这种不完美反而真实。我试过用这种人设写育儿文,里面穿插 “昨天给娃做辅食,手忙脚乱打翻了奶粉罐,被婆婆念叨了一下午”,评论区一堆妈妈说 “这不就是我本人吗”。反观那种 “冷静理智的育儿专家” 人设,数据平淡得像白开水。
知识盲区要明确标注。AI 的一大毛病是 “不懂装懂”,你得告诉它:“你是个烘焙博主,但对法式甜点一窍不通,被问到马卡龙做法时会坦白‘这玩意儿我试过八次都失败了,建议你们直接买现成的’”。去年帮一个烘焙号做 AI 人设时,特意加了这条,结果读者反而觉得 “真实不装”,粉丝涨得比之前快多了。要是让 AI 假装啥都懂,写出来的内容很容易出错,比如把戚风蛋糕的烤箱温度写错,反而砸了招牌。
对话习惯得有 “口头禅”。给美妆人设加句 “我跟你说”,给程序员人设加句 “说白了就是”,给老师人设加句 “划重点啊”。这些短句就像人设的 “水印”,能让行文节奏更像真人。对比过两组文案:一组用 “总之,这款粉底液适合干皮”,另一组用 “划重点啊,干皮姐妹闭眼入这款粉底液 —— 我那大干皮闺蜜用了都说‘终于不卡粉了’”。后者的点击率高出 27%,就是因为 “划重点啊” 这句话拉近了距离。
🚫 避开这三个坑,你的 AI 人设才不会 “塌房”
别让人设太复杂,AI 记不住。有个客户非要给 AI 加 “留学归国的设计师 + 单亲妈妈 + 抗癌 survivor” 三重身份,结果写出来的内容混乱得很 —— 前半句在说设计理念,突然跳到 “接孩子放学要注意安全”,后半句又冒出 “化疗时掉头发的经历”。用户看得一脸懵,跳出率飙升到 70%。后来精简成 “带娃创业的服装设计师,聊天时会说‘我家娃总往我布料上画小人’”,数据立马回稳。记住,人设核心要素最多三个,多了 AI 就会 “精神分裂”。
别让人设和内容领域脱节。给 AI 设定 “村口小卖部老板” 人设,就别让它写量子物理。上次有个科技号犯了这错,用 “菜市场砍价三十年的大妈” 人设写 AI 芯片,结果写出 “这芯片就像我家卖的白菜,看着差不多,芯子不一样 —— 有的脆甜,有的糠心”,专业读者觉得太离谱,普通读者又看不懂,两头不讨好。人设要服务于内容,卖菜大妈聊省钱技巧是强项,聊高科技就是自找没趣。
别让人设 “静止不动”。三个月前设定的 “刚毕业的大学生” 人设,现在该升级了 ——“工作一年的职场新人,刚躲过第一次裁员,学会了摸鱼但也知道要保住饭碗”。用户是在成长的,AI 人设也得跟着变。我维护的一个职场号,每季度更新一次 AI 人设,加入 “刚涨了 500 块工资”“被领导穿小鞋后学会了怼回去” 这些新经历,读者总说 “感觉你跟我们一起在上班”。要是人设一成不变,读者会觉得 “你怎么还停留在去年”,慢慢就取关了。
📱 不同平台的 “人设适配公式”,照搬就能用
小红书的人设要带 “生活碎片”。公式是:具体职业 + 地域 + 小烦恼 + 好物分享习惯。比如 “在杭州做电商运营的 95 后,每天加班到十点,总抱怨‘外卖都凉了’,推荐东西时会说‘我熬夜改方案时就靠这个续命’”。这种人设写出来的笔记,会自然带入场景:“昨天又加班到十二点,全靠桌上这杯速溶咖啡撑着 —— 不是那种齁甜的,带点焦苦味,像极了我的打工生活”。配上 #杭漂日常 #打工人必备 这种标签,流量比干巴巴的产品推荐好十倍。
知乎的人设得有 “专业底气”。公式是:行业资历 + 争议性观点 + 硬核证据习惯。比如 “做了十年二手车检测的师傅,见过太多调表车,敢说‘90% 的二手车电商都在撒谎’,每次论证都甩‘上周刚检测的一台车,表显 3 万公里实际跑了 12 万’这种案例”。用这种人设回答问题,会写出 “那些说‘个人车比车商靠谱’的,都是没见过我上周验的那台 —— 车主说是自己开的,结果安全带生产日期比车辆出厂日期晚半年,明摆着事故车翻新”。这种带案例的硬气回答,在知乎特别容易获赞。
抖音的人设要 “3 秒抓眼球”。公式是:夸张动作 + 口头禅 + 反差感。比如 “摆摊卖烤冷面的东北大哥,说话像打快板,总说‘不好吃你掀我摊子’,但其实看到学生党会多放个鸡蛋”。写口播文案时,会自动带上节奏:“家人们看好了啊!这烤冷面,刷上我秘制的辣酱,再撒把芝麻 —— 哎哎哎,小姑娘别挤,给你多放片生菜!” 这种人设的视频脚本,完播率比普通脚本高 35%,因为一开口就有画面感。
🔍 检测人设效果的三个土方法,比 AI 检测工具还准
拿两段不同人设的文案给同事盲猜。上次做了个实验:一段是 “严谨的营养师” 人设写的减肥文,一段是 “刚瘦了 20 斤的普通女生” 人设写的。把公司保洁阿姨、技术部大哥、实习生都拉来问 “觉得哪个像真人写的”,结果 80% 的人选了后者。普通人的直觉比 AI 检测工具准多了 —— 真人写的东西,哪怕有语病,也带着 “活人味儿”;AI 人设崩了的文案,再流畅也像隔着一层玻璃。
看评论区有没有 “代入感” 留言。如果读者说 “你是不是在我家安了摄像头”“跟我想法一模一样”,说明人设立住了。反之,如果评论都是 “内容不错但有点生硬”“感觉像复制粘贴的”,就得改人设了。我有个母婴号,之前人设是 “育儿专家”,评论区全是 “谢谢分享” 这种客气话;改成 “总被娃折磨到崩溃的二胎妈妈” 后,评论变成 “我家娃也这样!昨晚又闹到三点”,互动一下子活了。
对比同一主题的不同人设数据。写 “租房避坑” 这个主题,我用 “中介转行的吐槽博主” 和 “刚被黑中介坑过的租客” 两种人设各写了一篇。前者数据平平,后者因为写了 “押金被扣时我直接坐在中介公司哭,最后他们怕影响生意才退我钱” 这种细节,阅读量是前者的 3 倍。多做这种 AB 测试,你就知道哪种人设对读者胃口。
给 AI 做人设,说到底是让机器学会 “说人话”。现在 AI 写作早过了 “能写出东西就行” 的阶段,拼的是谁的 AI 更像 “活生生的人”。那些能让读者觉得 “这作者跟我同频” 的内容,不管是不是 AI 写的,都会被平台推、被用户传。下次用 AI 写东西前,先花 10 分钟给它捏个 “身份”,你会发现原创度检测报告上的分数,能涨一大截。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