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案时总被人说 “一股 AI 味儿”?明明内容是原创,却因为表达太规整被质疑?这事儿我最近遇到不少。其实问题不在 AI 本身,而在你给的 prompt 太 “客气”。分享 6 个亲测有效的 prompt 优化技巧,照做能让 AI 写出的文字瞬间有 “人味儿”。
🍃 先让 AI 学会 “模仿”,而非 “创造”
很多人写 prompt 喜欢说 “写一篇关于 XX 的文章”,这等于让 AI 自由发挥。但机器的 “自由” 往往是套路化的 —— 开头点题、中间分点、结尾总结,标准得像考试范文。
试试换个思路:给 AI 一个明确的模仿对象。比如你想写一篇生活随笔,就告诉它 “模仿汪曾祺写美食的风格,用短句,多写感官细节,偶尔加一句方言口头禅”。我上周让 AI 模仿老舍先生的京味儿散文,特意在 prompt 里加了 “每段结尾带个‘喽’‘哟’之类的语气词”,出来的文字居然有了点烟火气。
关键是提供 “风格样本”。把你喜欢的 3 段文字放进 prompt,让 AI 先分析 “这段话用了多少个比喻?有没有重复的句式?” 再让它照着写。机器对这种 “拆解 - 复制” 的工作特别擅长,反而比凭空创造更自然。
📝 给 AI “设限”,反而更灵活
AI 写东西容易飘,是因为它总想覆盖所有可能性。比如写一篇职场文,它会从新人说到高管,从沟通说到晋升,结果啥都没说透。
你得在 prompt 里加 “限制条件”。比如 “只写新媒体运营的 3 个加班场景,每个场景不超过 200 字,必须出现具体的时间(如晚上 9 点半)和动作(如踢到桌腿)”。限制越具体,AI 越能聚焦细节,而细节恰恰是 “人味儿” 的来源。
我试过写一篇关于早餐摊的短文,故意在 prompt 里说 “不能用‘美味’‘好吃’这类词,必须通过顾客的反应来体现”。结果 AI 写了 “穿校服的姑娘咬了口包子,汤汁滴在书包带上也没顾上擦”,这种画面感比直白夸赞强多了。
🌿 加入 “个人化杂质”,打破完美感
机器写的文字太 “干净”,干净到不像真人写的。你看人类写作,总会带点 “废话”“重复” 甚至 “语病”——“这个事儿吧,其实吧,我觉得……”“那天天气特别热,热得人喘不过气,真的,特别热”。
在 prompt 里主动要求这些 “杂质”。比如 “写一段关于租房的吐槽,每段至少出现一个重复的词(如‘房东啊房东’),允许有 1-2 处语气词重复”。我让 AI 写育儿心得时,加了 “偶尔用‘哎呀忘了说’‘对了’这类插话”,读起来就像真人在聊天。
还有个小技巧:故意留 “错误”。告诉 AI“写一段厨房做饭的场景,中间必须有一个常识性错误,比如‘把酱油倒进面粉里揉面团’,后面再用括号注释‘这里其实应该放酵母,我当时走神了’”。这种 “不完美” 反而显得真实,就像人说话时偶尔说错话再纠正。
🎭 给 AI “安个身份”,文字会带情绪
平铺直叙是 AI 的通病。写职场就说 “要努力”,写爱情就说 “要珍惜”,像个没有感情的人生导师。
解决办法是给 AI 设定具体身份。比如你想写一篇关于考研的文章,别让它以 “作者” 身份写,而是 “以一个二战考生的身份,写 10 月背书时的状态,要提到桌上的咖啡渍、掉在地上的笔帽”。身份越具体,AI 越容易代入情绪。
我上周让 AI 写一篇宠物去世的短文,prompt 里写 “你是一个刚失去猫的主人,写清理猫砂盆时的想法,允许有不连贯的句子,比如突然想到它昨天打翻的水杯”。出来的文字里有一句 “铲子碰到盆底的声音,比平时空了好多”,这种细节只有真正代入角色才写得出来。
🧩 用 “碎片化指令” 代替 “结构化要求”
人类写作很少按 “总 - 分 - 总” 来,往往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但 AI 默认会追求逻辑完整,结果写得像说明书。
试试把 prompt 拆成几个零碎的要求。比如想写一篇旅行笔记,别一次性说 “写篇丽江游记”,而是分步骤:
- 先写在古城迷路时闻到的味道(必须有 3 种气味)
- 再写遇到的那个卖银饰的老奶奶,她说话时牙齿漏风的样子
- 最后写晚上在客栈听到的雨声,要提到屋檐的形状
这种 “碎片化指令” 会让 AI 的输出更像自然流淌的思绪,而不是刻意组织的文字。我用这个方法写过一篇关于菜市场的文,故意在中间加了一句 “突然想起三年前在这里买过坏了的西红柿”,结果 AI 顺着这个思路写下去,居然有了点时光交错的感觉。
🚫 禁止 “AI 高频词”,强迫换种说法
有些词 AI 特别爱用,比如 “众所周知”“综上所述”“总而言之”,一看就很机器。
在 prompt 里明确列出 “禁用词表”。比如写情感文,就禁止用 “深爱”“永远”“唯一” 这类大词;写职场文,别让它用 “高效”“赋能”“闭环” 这些行业黑话。
我做过一个测试:让 AI 写一篇关于熬夜的短文,禁止用 “困”“累”“疲惫”,结果它写出了 “眼药水滴进眼里,凉得打了个哆嗦,镜片上的雾气半天散不去”。这种迂回的表达反而更有画面感。
还可以反着来 —— 要求必须用某些 “不完美” 的词。比如 “每段至少出现一个口语化的词,像‘咋’‘呗’‘哦’之类的”,或者 “必须用一个方言词汇,但不用解释意思”。这些小 “别扭” 会让文字瞬间鲜活起来。
📌 最后一步:给 AI “留修改空间”
写完第一版别急着用,再追加一个 prompt:“现在假设你是我同桌,拿着这篇稿子边改边嘟囔,比如‘这句太绕了,改成大白话’‘这里可以加个例子’,把修改过程写出来”。
这种 “二次加工” 能去掉不少生硬感。我上次让 AI 写一篇关于书店的文,初稿特别规整,追加这个 prompt 后,它自己改了一句 “书架很高” 变成 “书架高得要垫着脚才够得着,上次还差点把字典碰下来”,一下子就有了生活气息。
其实 AI 就像个刚学写作的学生,你给的指令越具体、越贴近真实的写作场景,它写出来的东西就越像 “人” 写的。关键不是避免用 AI,而是学会 “驯化” 它 —— 让它模仿你的语气,跟着你的思路,甚至染上你的小毛病。
试试这些技巧,下次再有人说你写的东西像 AI,你可以笑着告诉他:“是又怎样?我这 AI 比你写得还像人呢。”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