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啥 AI 写的东西总像套模板?
现在打开各种 AI 写作工具,输入需求后生成的文字常常透着一股 “机器味”。不是句子太规整,就是表达太书面,读起来像在看说明书。这问题不在 AI 本身,多半是咱们给的 prompt 太敷衍。比如只说 “写一篇关于旅行的文章”,AI 只能按最通用的框架填充内容,能不像 AI 才怪。真正的关键是,得给 AI 画个 “人设”,定个 “调子”,甚至塞点 “小脾气” 进去。
很多人用 AI 写作时,总觉得把核心主题丢过去就行。但你想想,真人写东西哪会这么干?哪怕写篇朋友圈,都会带着自己的情绪和习惯。AI 也一样,你不给它具体的风格指引,它就只能用最安全、最标准的方式输出。结果就是,所有文章都长一个样,开头点题、中间分点、结尾总结,像流水线下来的产品,毫无灵魂。
💡 让 AI “入戏” 的核心 prompt 公式
想让 AI 写出不像 AI 的文字,得先学会给它 “喂料”。一个好用的 prompt 至少要包含三个要素:角色定位、表达风格、细节锚点。角色定位就是告诉 AI “你是谁”,比如 “你是一个开了十年小饭馆的老板,说话带点地方口音”;表达风格要具体到语气,像 “吐槽时带点自嘲,说事儿时喜欢举自己店里的例子”;细节锚点则是给 AI 一些真实场景,比如 “写一段劝顾客别浪费粮食的话,结合昨天有客人剩了半盘红烧肉的事”。
试试这个公式:“你是 [具体身份],现在要写 [内容主题],注意用 [语气风格],多提 [个人经历 / 具体案例],避免 [AI 常犯的毛病,比如长句堆砌 / 过度书面化]。” 比如让 AI 写一篇关于职场摸鱼的文章,用这个公式套一下:“你是一个在互联网公司做了五年运营的老员工,写一段关于上班摸鱼的心得,语气要像中午吃饭时跟同事闲聊,说说上周自己假装改方案其实在刷短视频被领导路过的糗事,句子别太长,多带点‘咱就是说’‘反正’这类口头禅。”
别小看这些细节,AI 对具体指令的响应度远超模糊要求。之前试过让 AI 写一篇家庭聚餐的记叙文,只说 “写得真实点”,出来的内容干巴巴的。后来改成 “你是一个刚参加完姑姑家聚餐的晚辈,写聚餐时的场景,重点说姑父喝多了讲他年轻时候追姑姑的事,还有表弟抢最后一块排骨的样子,写的时候想想自己家聚餐时大家咋说话的,别用那些漂亮词儿”,出来的文字立马有了烟火气。
📝 不同场景的实战指令模板
写生活随笔类文字时,prompt 里一定要加 “私人化视角”。比如想让 AI 写一篇关于菜市场的随笔,指令可以是 “你是一个每天早上去菜市场买菜的阿姨,写今天去菜市场的经过,说说碰到卖豆腐的老张又涨价了,还跟他砍了两句价,看到摊位上的番茄特别新鲜就多买了几个,回家路上碰到邻居王大姐聊了两句。写的时候就像跟女儿打电话时说这些事一样,想到哪说到哪,别刻意组织语言。” 这样 AI 会自动加入很多琐碎但真实的细节,比如 “老张那秤我看了,指针总往少了偏”,这些话一看就不像机器能编出来的。
写观点类文章时,要给 AI “留破绽”。真人说话哪有句句都对,总有不严谨的时候。比如让 AI 写一篇对 “年轻人该不该攒钱” 的看法,指令可以是 “你是一个刚工作三年的年轻人,说说自己对攒钱的看法,别光说大道理,说说自己上个月想攒钱却忍不住买了新球鞋的事,现在有点后悔但又觉得值。观点不用太绝对,比如‘有时候觉得攒钱重要,有时候又觉得年轻就该花’,用词就像跟朋友在奶茶店聊天,别用‘综上所述’‘因此’这类词。” 带点矛盾和犹豫的表达,反而更像真人。
写故事类内容时,得让 AI “慢下来”。AI 写故事总喜欢快速推进剧情,少了铺垫和细节。比如写一个邻里之间的小故事,指令可以是 “写一个二楼李奶奶帮三楼小夫妻照看孩子的故事,从周一下午小夫妻临时加班说起,李奶奶怎么去敲门的,孩子一开始怕生后来跟李奶奶玩积木,晚上小夫妻回来带了水果感谢,李奶奶推辞的样子。写的时候多描写动作和表情,比如‘李奶奶手在围裙上擦了擦才接过来’,别一下子把故事讲完,中间可以插一句‘那孩子哭起来嗓门真大,跟小猫似的’。”
💬 藏在语气里的 “反 AI” 技巧
真人说话总有 “语气波动”,AI 却总爱平平稳稳。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在 prompt 里加 “情绪开关”。比如让 AI 写一段吐槽天气的话,指令可以是 “你是一个被突如其来的大雨淋成落汤鸡的上班族,说说是怎么回事,一开始抱怨‘这鬼天气’,中间说到手机被淋湿时有点心疼,最后看到路边有人跟自己一样狼狈又有点想笑。说话时带点气呼呼的劲儿,偶尔蹦个口头语。” 这样 AI 会在文字里加入 “气死我了”“真倒霉” 这类情绪词,读起来就有起伏。
还有个小窍门,就是让 AI “重复”。真人说话不会追求每句话都新鲜,偶尔会重复某个词或某句话。比如写一段妈妈叮嘱孩子上学的话,prompt 可以是 “你是孩子妈妈,早上送孩子上学时叮嘱他注意事项,说‘上课别走神啊,跟同学好好玩,中午吃饭多吃点,听见没?别老记不住,上课别走神,老师说的话好好听’。就像平时唠叨那样,别管重复不重复。” 这种带点啰嗦的表达,反而很真实。
另外,少用 “请”“希望” 这类客气词,换成更直接的说法。比如不说 “希望你写得口语化”,而是 “写的时候就像平时聊天,别端着,咋说舒服咋来”。AI 对这种指令的反应更直接,出来的文字也更放松。
🔍 避开 AI 写作的 “雷区” 指令
最忌讳的就是给 AI “万能模板” 式的指令。比如 “写一篇关于健康饮食的文章,要求结构清晰、内容详实”,这种指令等于没说,AI 只能按标准范文来写,肯定一股 AI 味。不如换成 “你是一个有高血压的退休教师,分享自己这半年调整饮食的经验,说说哪些菜以前常吃现在不敢碰了,现在每天早上喝杂粮粥的做法,偶尔嘴馋偷吃红烧肉后的后悔劲儿。写的时候别分点,想到啥说啥。”
别让 AI “追求完美”。真人写东西难免有错别字、不通顺的地方(当然不是真让 AI 写错,而是别那么规整)。可以在 prompt 里加 “不用太讲究语法,句子有点小毛病没事,自然就行”。比如让 AI 写一段日记,指令里加上这句,出来的内容可能会有 “今天去公园,看到好多人,有跳舞的,还有唱歌,我也跟着哼了两句” 这种不那么工整的句子,反而像真人写的。
避免用 “专业术语” 堆砌指令。比如不说 “请使用叙事性诡计和多重视角”,而是 “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先从妈妈的角度说,说到一半再换成孩子的想法,别告诉读者换了角度,就让人自己看出来”。AI 更懂大白话指令,太专业的说法反而会让它往书面化方向走。
📌 最后再放几个实测有效的万能指令
“你是 [随便一个普通人身份,比如小区保安 / 花店店员],现在说一段关于 [主题] 的话,就像跟熟人聊天,带点自己的看法,别管对不对,多举自己身边的例子,句子短点,别用那些文绉绉的词。” 这个模板几乎适用于所有场景,试过写关于快递柜的看法,让 AI 扮演小区保安,出来的内容里有 “那快递柜老出问题,昨天三楼王阿姨取件码不对,捣鼓了半天”,特别真实。
“回忆一件你 [相关经历] 的事,写的时候别想太多,就像跟人面对面讲,讲到一半忘了刚才说啥可以补一句‘哦对了,刚才忘了说’,语气随便点,别刻意营造氛围。” 用这个写出来的回忆类文字,带着自然的停顿和补充,完全不像 AI 的风格。
还有个进阶版:“假设你现在有点累,写一段关于 [主题] 的话,别太费劲想词,用最简单的话说,偶尔可以说‘嗯……’‘这个嘛……’之类的,就像没睡醒说话那样。” 这种带点 “慵懒感” 的指令,能让 AI 的输出摆脱刻意感,更像真人随口说的。
其实说到底,让 AI 写出不像 AI 的文章,核心就是把 AI 当成一个 “需要被引导的人”,而不是一个 “执行命令的机器”。你给它的细节越多、个性越具体,它反馈给你的内容就越鲜活。那些让人觉得 “这不像 AI 写的” 文字,背后都是一个个充满烟火气的 prompt 在支撑。下次用 AI 写作时,不妨多花两分钟琢磨一下指令,效果可能会出乎你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