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搞清楚:什么是高级 Prompt 公式?和普通的有啥不一样?
很多人觉得 Prompt 就是给 AI 发个指令,其实这里面差别大了。普通 Prompt 大多是一句话需求,比如 “写一篇关于减肥的文章”“帮我拟个活动方案”。高级 Prompt 公式更像一套结构化指令,一般会包含目标场景、核心需求、风格要求、输出格式,有的还会加 “反面提示”—— 也就是明确告诉 AI 不要写什么。
举个例子,同样是让 AI 写奶茶店促销文案。普通 Prompt 可能是 “写奶茶店周末促销文案”。高级公式化的写法可能是 “针对 18 - 25 岁大学生,在周末推出买一送一活动,文案要活泼带点网感,突出‘第二杯 0 元’和‘限量款杯套’,不要用太复杂的优惠规则”。
这两种写法,给 AI 的信息密度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但信息多就一定好吗?我找了 5 个常见场景做了测试,结果挺颠覆认知的。
🔍 实测场景 1:写产品短文案(蓝牙耳机推广)
先看普通 Prompt:“写一段蓝牙耳机的推广文案”。AI 给的回复中规中矩,提到 “高清音质”“长效续航”“舒适佩戴”,但看完没什么记忆点,就像在念产品参数。
换用高级公式:“针对通勤族,突出‘降噪 + 续航’卖点,文案要口语化,带点紧迫感(比如‘早八人必备’),结尾加个行动指令,别用‘极致’‘顶级’这类夸张词”。
生成的内容明显不一样:“早八挤地铁想清静会儿?这耳机戴上,周围的嘈杂直接静音。充一次用 12 小时,从家到公司再加班,电量都扛得住。今天下单送收纳袋,戳下面链接,打工人别等了”。
差别在哪?高级公式锁定了人群和使用场景,相当于给 AI 划了重点。普通 Prompt 让 AI 自己猜需求,很容易写得泛泛而谈;公式化写法把 “对谁讲、讲什么、怎么讲” 说清楚了,内容自然更精准。
🎬 实测场景 2:写短视频脚本(美食探店类)
普通 Prompt:“写一个火锅探店的短视频脚本”。得到的脚本流程是 “进店→介绍环境→拍菜品→说味道→结尾推荐”,全程像流水账,没有镜头感,也没考虑到短视频的节奏。
高级公式这么写:“30 秒火锅探店脚本,开头 3 秒要抓眼球(比如沸腾的红油锅底特写),中间突出‘毛肚七上八下’的涮法和蘸料秘方,结尾引导‘点击定位有团购’,镜头切换要快,加 2 处音效提示(比如‘咕嘟咕嘟’‘咔嚓’)”。
生成的脚本细节丰富多了:“0 - 3 秒:特写红油锅底沸腾,配‘咕嘟’声;5 秒:老板涮毛肚的手,画外音‘七上八下,这时候吃最脆’;15 秒:蘸料台近景,提‘香油 + 蒜泥 + 蚝油,老食客都这么配’……” 这种脚本拿到就能拍,普通 Prompt 写的还得大改。
关键差异是 “执行细节”。高级公式把短视频的特性(时长、节奏、镜头语言)拆解成了 AI 能理解的指令,普通 Prompt 只说了 “写脚本”,没说写成什么样才算能用。
📊 实测场景 3:做数据分析报告(电商月度总结)
普通 Prompt:“写一份电商月度销售报告”。出来的东西像模板填空,列了销售额、订单量,说 “本月业绩有所增长”,但没说增长原因,也没提问题,更别说建议了。
用高级公式试了下:“针对女装类目,分析 6 月销售数据,对比 5 月找差异点(重点看连衣裙、T 恤品类),指出 3 个增长原因和 2 个潜在问题,最后给 2 条 7 月运营建议,用数据说话,别写空话”。
生成的报告里,不仅有 “连衣裙销售额增长 40%,因碎花款占比提升” 这样的具体分析,还提到 “T 恤库存周转变慢,部分尺码滞销”,建议里甚至说了 “7 月可针对滞销尺码做满减”。
这里的核心是 “目标导向”。高级公式明确了报告的用途(找问题、给建议),还限定了分析维度,普通 Prompt 写出来的更像数据陈列,没有分析价值。
✍️ 实测场景 4:写朋友圈文案(护肤品种草)
普通 Prompt:“写一条护肤品种草文案”。回复是 “这款面霜超好用,保湿效果一级棒,大家快买”,太硬广了,没人愿意看。
高级公式调整后:“以 25 岁女生口吻,分享用了两周修护面霜的感受,提 1 个具体变化(比如泛红减少),加个小吐槽(比如有点小贵但值),结尾带话题 #敏感肌护肤,别太像推销”。
生成的文案就很真实:“这瓶面霜用了半个月,之前换季脸蛋总泛红,现在摸起来滑溜溜的。唯一缺点是小贵,不过每次只涂一点就够,算下来也还行~ #敏感肌护肤” 这种更像朋友分享,信任感强多了。
秘诀在 “人设和细节”。高级公式给了 AI 一个 “身份”,还加入了生活化的细节(小吐槽、具体变化),普通 Prompt 写的太像广告,用户一眼就划走了。
🤔 实测下来,高级公式的坑在哪?不是所有情况都适用
测试中也发现,高级 Prompt 不是万能的。比如写一段随性的朋友圈心情,用复杂公式反而麻烦。我试过用公式写 “今天下雨的心情”,结果 AI 写得太刻意,不如普通 Prompt 一句 “下雨了,有点想喝咖啡” 来得自然。
还有一种情况是 “需求不明确时”。如果只是想让 AI 帮忙 brainstorm ,比如 “想几个奶茶店名字”,普通 Prompt 更高效。用高级公式反而束手束脚,因为你自己都没想清楚要什么风格。
另外,公式太复杂,AI 可能 “记不住”。有次我写了个包含 5 个要求的 Prompt,结果 AI 只执行了前 3 个,后面的全忽略了。后来发现,超过 3 个核心要求,最好分步骤提。
💡 总结:什么时候值得用高级 Prompt 公式?
如果你需要 AI 输出 “能直接用” 的内容 —— 比如脚本、报告、带货文案,那一定要用公式化写法。核心是把 “模糊需求” 拆解成 “具体指令”:
- 明确受众:写给谁看?他们关心什么?
- 限定场景:在什么情况下用?(比如短视频、朋友圈、工作报告)
- 给出标准:好的输出应该包含什么?(比如数据、金句、步骤)
- 排除干扰:明确不要什么?(比如避免专业术语、别太冗长)
如果只是随便聊聊、找灵感,普通 Prompt 足够了。说到底,高级公式不是 “玄学”,而是帮你把 “我想要 XX” 变成 “AI 能听懂的 XX”。试过就知道,这一步做好了,AI 产出的东西能省你一半修改时间。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