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案最烦的是什么?不是没灵感,是换个平台就得换套逻辑。刚琢磨透小红书的 “姐妹式种草”,转头写抖音脚本就卡壳;好不容易摸准公众号的 “深度长文” 节奏,到了视频号又变成 “没人看的废话”。
其实不用这么折腾。我花了半年时间拆解 300 + 爆款,发现所有平台的爆款文案,都在重复同一套底层逻辑。今天就把这个能通吃所有平台的 prompt 框架甩给你,照着填就能用。
📌 第一步:先给 “内容基因” 定坐标
不管发什么平台,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 你要 “撬动” 谁?(年龄 / 职业 / 痛点得具体到 “28 岁职场妈妈下班辅导作业的崩溃”,而不是 “宝妈”)
- 你想让他们 “动” 一下还是 “跳” 起来?(是点赞收藏,还是立刻下单?)
- 这个平台的 “沟通暗号” 是什么?(抖音要 “3 秒钩子”,小红书要 “emoji 分段”,公众号要 “开头戳痛”)
把这三个答案填进这个公式里:“针对【人群】,用【平台暗号】,让他们【行动】,因为【核心理由】”。这就是你的 “内容基因”,后面所有细节都围着它转。
举个例子:针对 “30 岁加班族”,用 “抖音的快节奏 + 反转”,让他们 “看完立刻转发给老板”,因为 “说出了他们不敢说的摸鱼真相”。你看,不管后面加多少细节,这个根不会歪。
📌 第二步:给框架装 “可调节阀门”
同一套内容,换平台只需要调三个 “阀门”:
- 信息密度阀
抖音快手这类短视频平台,信息密度要像 “打机关枪”,每 5 秒就得有一个爆点。比如讲 “职场干货”,抖音版可能是 “3 个摸鱼小技巧,第 2 个老板绝对看不出”;换到公众号,就得变成 “为什么聪明人上班都在摸鱼?深度拆解效率与考勤的悖论”。
调节方法很简单:短视频用 “数字 + 结果”,长文用 “问题 + 分析”。
- 情绪浓度阀
小红书和微博适合 “高浓度情绪”,比如 “救命!这个粉底液我回购了 800 次”;知乎和公众号更吃 “克制的共鸣”,比如 “用了 3 年粉底液,我终于明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秘诀是:年轻用户多的平台,多用 “感叹号 + 夸张形容词”;成熟用户多的平台,把 “我觉得” 换成 “数据显示”。
- 行动指令阀
视频号直播的行动指令得 “急”,比如 “只剩最后 50 单,下播就恢复原价”;小红书的行动指令要 “软”,比如 “你们觉得这个色号适合黄皮吗?评论区告诉我”。
核心是:让用户觉得 “行动成本” 和 “平台氛围” 匹配。
📌 第三步:用 “爆款三幕剧” 填内容
不管什么平台,爆款文案的结构都逃不过这三幕:
第一幕:破防瞬间
抖音可能是 “凌晨 3 点的加班狗,看着老板朋友圈的度假照”(画面冲击);
公众号可能是 “你有没有发现,越努力加班的人,反而越容易被裁员”(灵魂拷问);
小红书可能是 “黄黑皮买口红真的会谢!试了 10 支全踩雷”(场景共鸣)。
关键是:30 秒内必须让用户心里 “咯噔” 一下,觉得 “这说的不就是我”。
第二幕:解药登场
别绕弯子,直接给 “具体方案”。
卖产品的话,抖音可以说 “就这个美白精华,我妈用了 2 周,广场舞队友都问链接”;
讲方法的话,公众号可以说 “我整理了 3 个黄黑皮选口红公式,直接套就行”;
重点是:把 “你的东西” 和 “用户的痛点” 用 “因果关系” 绑死。比如 “因为黄黑皮缺红色调,所以这支带橘调的红棕色才显白”。
第三幕:临门一脚
抖音可以 “点击左下角,今天买送同款唇釉”(直接引导);
小红书可以 “我把试色图放最后了,记得截图去搜”(间接引导);
公众号可以 “关注我,明天发《黄黑皮妆容全攻略》”(钩子留存)。
记住:行动指令要 “小而具体”,别让用户想太多。
📌 第四步:实战案例拆解
拿 “一款防脱洗发水” 举例,用这个框架套不同平台:
抖音版
(破防)“30 岁女生掉发有多惨?梳头掉一把,洗澡堵地漏,老公说我快秃了”(画面 + 痛点)
(解药)“就这个洗发水,我闺蜜用了 3 瓶,现在发缝都快长满了”(案例 + 效果)
(临门一脚)“点购物车,前 100 单送生发梳,手慢无”(稀缺 + 行动)
小红书版
(破防)💇♀️黄黑皮 + 秃头真的会自卑… 每次扎马尾都像个卤蛋
(解药)试了 20 瓶防脱洗发水,终于找到本命!泡沫超多,洗完头发蓬松到显脸小
(临门一脚)成分党可以看最后一张图,无硅油这点我超爱~你们还有啥防脱妙招?
公众号版
(破防)你掉的不是头发,是对生活的掌控感。
当同事开玩笑说 “你发缝能插秧” 时,当吹风机里的头发越积越多时,那种无力感,比加班还让人崩溃。
(解药)这款防脱洗发水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单纯 “防脱”,而是从头皮环境入手。
里面的侧柏叶提取物,能让毛囊 “活” 过来。我连续用了两个月,梳头时掉的头发从一把变成了几根。
(临门一脚)关注后回复 “防脱”,给你看我整理的《头皮护理避坑指南》,里面有更多干货。
你看,核心信息没变,但每个平台的 “语气、节奏、指令” 都不一样,这就是框架的魔力。
📌 第五步:迭代公式
写了几篇后,记得用这个公式复盘:
“用户在哪一步划走了?”(看数据,比如抖音前 3 秒完播率低,就是破防不够狠)
“行动率为什么低?”(比如小红书评论少,可能是指令不够软)
“换个平台,哪个部分需要加强?”(比如公众号打开率低,就把破防部分再尖锐点)
别想着一次就写出爆款,框架是死的,人是活的。多调几次 “阀门”,你会发现所有平台的脾气,其实都很好摸。
最后想说,写文案不是猜平台的心思,是猜 “人的心思”。不管在哪发,能让人 “看进去、记下来、动起来” 的,就是好文案。这个框架给你的不是标准答案,是让你少走弯路的指南针。
试试用它写篇文案,效果好的话回来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