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先给 AI 画个 “靶子”,目标越具体越不容易跑偏
写 prompt 最忌讳的就是说 “你帮我写点东西” 这种空话。AI 本质是个超级模仿秀演员,你不给它明确的表演范围,它就只能乱发挥。比如想让 AI 写一篇关于 “夏季防晒” 的科普文,最差的写法是 “写篇防晒的文章”。稍微好点的是 “写一篇给上班族的夏季防晒指南”。但真正能让 AI 精准发力的写法是 “针对每天通勤 1 小时以上的上班族,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夏季防晒指南,重点包含通勤途中的防晒技巧、适合办公室补涂的防晒产品类型,以及晒后修复的 3 个简易步骤”。
精准度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受众,明确是给学生还是白领,宝妈还是老年人;二是场景,是用于朋友圈分享还是专业报告,口头演讲还是书面说明;三是交付物细节,比如字数、结构、必须包含的核心观点。试过把 “写篇旅游攻略” 改成 “给带 3 岁孩子的家庭写一篇三亚 3 日游攻略,每天安排不超过 2 个景点,标注每个景点的母婴设施位置,推荐 3 家适合儿童的餐厅”,AI 给出的内容直接省去了 90% 的无用信息。
有人觉得这样太麻烦,但想想看,你去餐厅点菜都知道说 “不要香菜少放辣”,对 AI 为什么就吝啬描述呢?越具体的指令,AI 的 “思考成本” 越低,出错概率自然就小。
🎭 给 AI 穿件 “制服”,角色设定决定输出质感
让 AI 扮演特定角色,就像给它套上一副枷锁 —— 不是限制创造力,而是让创造力有边界。试过让 AI 写一篇关于 “家庭理财” 的内容,直接说 “写家庭理财建议”,得到的答案全是教科书式的空话。但改成 “你是一位有 10 年经验的家庭理财顾问,专门帮月收入 8000-15000 的三口之家做理财规划,现在请结合 2025 年的市场环境,给出 3 个风险较低的理财组合”,输出内容瞬间多了具体产品类型和比例建议,甚至提到了当前银行存款利率和国债收益率。
角色设定的核心是 “专业性背书”。比如让 AI 分析一部电影,与其说 “分析《奥本海默》”,不如说 “你是一位影评人,专攻诺兰导演作品,从叙事结构和历史还原度两个角度分析《奥本海默》,结合诺兰以往作品的风格对比”。前者可能泛泛而谈,后者会主动挖掘分镜语言和历史事件的改编细节。
别担心角色设定会限制 AI。实际上,越是细分的角色,AI 越能调动对应领域的知识储备。试过让它扮演 “小区便利店老板” 回答 “如何提高营业额”,得到的建议居然包含 “周末搞啤酒买二送一”“关东煮晚上 8 点后打折” 这种接地气的实操方案,比单纯的 “营销专家” 角色实用多了。
📏 给输出装个 “框架”,格式约束比想象中更重要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让 AI 写一篇报告,它给你一大段没有分段的文字;让它列建议,结果混在段落里找不着。这不是 AI 的错,是你没告诉它 “该怎么呈现”。明确输出格式能让 AI 的回答自带 “秩序感”。比如想要一份周计划,直接说 “用表格形式列出周一到周五的早餐食谱,包含食材和做法,每道菜准备时间不超过 15 分钟”,得到的内容会比 “写一份简单的早餐计划” 清晰 10 倍。
常用的格式约束有这几种:列表式(分点 123)、表格、对话体、故事线。比如写产品测评,要求 “先列 3 个优点,每个优点配具体使用场景;再列 2 个缺点,说明适用人群的局限性”,AI 就不会东拉西扯。甚至可以要求更细致,比如 “每段开头用 emoji 标注段落类型,📌代表核心观点,🔍代表案例说明”。
格式约束的隐藏好处是减少 AI “注水”。当它知道必须按固定结构填充内容,就很难用空话凑字数。试过让 AI 写 “10 个减肥误区”,没限制格式时,每个误区都用大段文字铺垫;要求 “用短句列出,每句不超过 20 字” 后,输出的全是干货。
🚫 给 AI 划条 “红线”,这些禁区必须提前说清
AI 有时候会 “过度发挥”,比如你问 “推荐几部悬疑片”,它可能把十几年前的烂片也列进来,或者夹杂一堆无关的影评。这时候就需要提前设定 “禁区”。明确禁止什么,比只说想要什么更重要。比如想让 AI 推荐适合孩子看的动画电影,除了说 “适合 5-8 岁儿童”,还要加上 “禁止包含暴力镜头,不要推荐超过 2 小时的影片,排除日本动漫”。
常见的禁区设置有三类:一是内容类型,比如 “不要用专业术语,避免行业黑话”;二是信息来源,比如 “只引用 2023 年后的研究数据,不提及未经证实的案例”;三是创作风格,比如 “不要用排比句,避免抒情性描述”。这些约束能有效过滤掉不符合预期的内容。
有个小技巧是 “反向描述”。比如想让 AI 写一篇客观的产品对比,与其说 “要客观”,不如说 “禁止偏向任何一方,不使用‘最好’‘最差’这类绝对化词汇,每个产品的优缺点描述字数保持一致”。这种具体的禁令比抽象的要求更有约束力。试过让 AI 评价两款手机,加了这些约束后,输出的内容果然没有明显偏向,连标点符号的使用频率都差不多。
🧪 用 “示例” 喂饱 AI,它会学得更快
有时候光说要求还不够,AI 可能 get 不到你的具体期待。这时候扔一个 “示例” 过去,效果会好很多。人类学习靠模仿,AI 也一样。比如想让 AI 写短视频脚本,直接说 “参考这个结构:开头 3 秒用‘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引发共鸣,中间 15 秒讲解决方法,结尾 5 秒引导点赞。我给个例子:‘你有没有过出门忘带钥匙的尴尬?教你一招,把备用钥匙藏在… 赶紧试试吧,记得点赞’”。
示例不需要太长,有时候一句话就能点明方向。比如让 AI 写朋友圈文案,说 “风格像这样:‘今天发现公司楼下的咖啡店换了新豆子,微酸带点坚果香,适合配着下午的阳光慢慢喝~’—— 要生活化,带点小细节,不用表情符号”。AI 看到这种例子,就不会写出太正式或太夸张的内容。
进阶用法是 “半完成示例”。比如想让 AI 续写故事,先写开头 “凌晨三点,李梅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只说了一句‘你家阳台有东西’就挂了。她走到窗边,看到…”,然后让 AI 接着写。这种方式能精准控制故事的走向和风格,比单纯说 “写一个悬疑故事” 靠谱得多。试过用这种方法让 AI 写职场小说,连人物对话的语气都和示例保持一致。
✨ 最后来个 “组合拳”,好 prompt 都是 “混合体”
真正好用的 prompt,往往是把前面说的几点组合起来。目标 + 角色 + 格式 + 禁区 + 示例,这五个要素凑齐了,AI 想跑偏都难。举个完整的例子:“你是一位有 5 年经验的小学班主任,请以‘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为主题,给家长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文章。要求:用 3 个小标题分开论述,每个标题下配一个真实场景的案例;禁止使用‘必须’‘一定’这类命令式词汇;参考这个开头风格:‘上周家长会,有位妈妈问我,孩子写作业总拖拉怎么办?其实我班上也有过这样的学生…’”
这种组合式 prompt 能覆盖 AI 生成内容的各个维度:角色让它有专业度,目标明确核心内容,格式保证结构清晰,禁区避免不当表达,示例定调风格。用过这个方法的人都知道,输出的内容几乎不需要修改,拿来就能用。
还有个进阶技巧是 “迭代优化”。如果第一次的输出不太满意,把问题点加进新的 prompt 里。比如 AI 写的旅游攻略漏掉了交通信息,第二次就说 “补充每个景点的交通方式,说明从市中心过去要多久,公交还是地铁更方便,之前的内容保持不变”。这种针对性的调整,能让 AI 越来越懂你的需求。
写 prompt 就像跟 AI “打配合”,你给的信息越全,它的表现就越好。别指望一句 “随便写写” 能得到惊艳的结果,毕竟连外卖小哥都需要具体地址才能送餐。把这些技巧用起来,你会发现 AI 突然 “变聪明” 了,其实不是它进步了,是你学会了怎么跟它 “好好说话”。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