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兴致勃勃地给 AI 丢了个问题,结果它回的东西驴唇不对马嘴。不是 AI 笨,多半是你给的指令太模糊。现在大模型越来越多,但真正能用好它们的人没几个。核心问题就出在 prompt 上 —— 那些看似简单的指令,藏着太多逻辑漏洞。
🎯 先搞清楚:你到底要 AI 做什么?
很多人写 prompt 就像打哑谜,自己觉得意思挺明显,AI 却完全 get 不到。上次有个朋友让 AI"写篇关于职场的文章",结果 AI 给了篇心灵鸡汤。他气呼呼地说 AI 不行,我一看他的指令,连 "职场什么方面"、"写给谁看"、"要干货还是故事" 都没说清。
明确目标要做到两个点:一是用具体名词代替抽象描述,二是加上可衡量的结果指标。比如不说 "写篇营销方案",而是 "给 30 岁女性用户写一份护肤品社群营销方案,包含 3 个活动点子和转化路径设计"。后者把对象、领域、结构都列出来了,AI 想跑偏都难。
还有个小技巧,开头直接告诉 AI 你的身份和需求场景。比如 "假设你是电商运营主管,我需要给新入职的客服培训话术,你帮我整理 3 类常见投诉的回应框架"。AI 接收到身份信息后,输出的内容会更贴合实际场景。我试过不加身份,AI 写的话术太官方;加上之后,明显多了些实操性的语气。
✂️ 把大问题拆成 "AI 能懂的小步骤"
复杂任务最容易让 AI 混乱。比如让 AI"做个年度运营计划",这题太大了,它只能给些空泛的框架。但如果你拆成 "先分析去年用户增长数据的 3 个核心问题,再针对每个问题提 2 个解决方案,最后排个季度执行时间表",AI 的输出质量会飙升。
拆解的时候可以用 "时间轴" 或者 "流程链" 的思路。我做过一个社群活动策划,先让 AI 出活动主题,选好主题后再让它设计环节,环节定了再细化每个环节的话术。一步一步来,比一次性扔个大任务靠谱多了。就像盖房子,得先打地基再砌墙,AI 也需要循序渐进的指引。
关键是每个步骤都要给明确的 "交付物"。不说 "分析用户画像",而是 "列出 18-25 岁大学生用户的 3 个核心需求,每个需求配 1 个行为案例"。有了具体的交付标准,AI 就知道该往哪个方向使劲。我见过有人拆到最后,连每个部分要多少字、用什么格式都标出来了,出来的东西几乎不用改。
🚫 给 AI 划清 "不能碰的边界"
有时候 AI 会瞎发挥,不是它不听话,是你没告诉它什么不能做。上次让 AI 写产品介绍,它硬加了一堆竞品对比,我明明只需要说自家产品。后来我在 prompt 里加了句 "不提及任何其他品牌",就再没出现过这个问题。
边界设定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风格限制(比如 "用口语化表达,避免专业术语")、内容禁区(比如 "不包含促销信息")、格式要求(比如 "分点说明,每点不超过 20 字")。这些限制看似是约束,其实是帮 AI 聚焦核心任务。
还有个反常识的点:少用 "可能"" 大概 " 这种模糊词。你自己都不确定,AI 更没法确定。比如不说 "大概需要 5 个案例",而是 "必须包含 5 个 2023 年的真实案例,每个案例注明来源"。越肯定的指令,AI 的执行越精准。我测试过,用 "必须" 比用 "最好" 时,AI 的完成度高出 40%。
📌 给 AI"参考答案",它会更懂你
这招叫 "示例引导",特别适合那些需要特定风格的内容。比如你想让 AI 写短视频脚本,直接说 "模仿抖音上的家居测评风格" 太笼统。但如果你给个开头示例:"家人们看过来!这个收纳盒我劝你别买 —— 除非你想让家里瞬间变整洁",AI 就能快速抓到那种接地气的感觉。
示例不用太长,有时候一句话就够。我让 AI 写用户调研问卷,先给了个样题:"你平均每周打开我们 APP 的次数是?A.1-3 次 B.4-6 次 C.7 次以上",AI 后面出的题目格式和选项设计都跟示例保持一致。这比反复说 "用选择题" 高效多了。
如果是复杂任务,可以给个框架再让 AI 填内容。比如写周报,先列好 "本周数据、问题分析、下周计划" 三个部分,AI 就不会东拉西扯。我见过最极致的做法,连每个部分的小标题都替 AI 想好,它只需要填具体内容,出来的东西跟自己写的几乎没差别。
🔄 留个 "让 AI 自我纠错" 的口子
再严谨的指令也可能有疏漏。最好在 prompt 里加个 "检查机制",比如 "写完后请核对是否符合这 3 点要求:1. 包含用户案例 2. 分点不超过 5 条 3. 语言口语化"。AI 会根据这个自查,减少低级错误。
还可以设计 "多轮对话" 的空间。第一次让 AI 出初稿,然后针对不满意的地方提修改意见。比如 "刚才的方案里活动时间太长,帮我压缩到 3 天,同时保留核心环节"。这种迭代式的指令,比一次性追求完美更实际。
我有个习惯,每次让 AI 写完都会加一句 "如果有不确定的信息,用括号标出来"。这样能避免 AI 瞎编数据。上次写行业报告,它在某个市场规模数据后面标了 "(2022 年数据,最新数据建议核实)",帮我避开了一个潜在错误。
💡 反常识的 3 个 prompt 技巧
第一个是 **"少用专业术语"**。别以为用 "私域流量"" 用户生命周期 "这种词显得你专业,AI 有时候会过度解读。用大白话反而更稳妥,比如不说" 优化转化漏斗 ",而是" 让更多人从加购物车到付款 "。
第二个是 **"给 AI 留思考空间"**。太死板的指令会限制 AI 的创造力。比如不说 "必须用这 5 个关键词",而是 "尽量包含这 5 个关键词,顺序可以调整"。适当的弹性反而能得到更自然的内容。
第三个是 **"先让 AI 复述你的需求"**。复杂任务可以先问 "你理解的我的需求是这样吗?",确认 AI 没跑偏再让它动笔。我做过一次复杂的活动策划,光确认需求就花了 2 轮,后面写起来反而快多了。
写 prompt 就像教新人做事,你说得越清楚,对方做得越到位。那些抱怨 AI 不好用的人,多半是没掌握 "好好说话" 的技巧。记住,逻辑严谨的指令不是字数多,而是精准、具体、有边界。下次再用 AI 的时候,不妨试试这些方法,你会发现它突然 "变聪明" 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