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 prompt 这件事,看似简单,实则藏着大学问。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明明把需求说清楚了,AI 给出的答案却驴唇不对马嘴,要么凭空捏造数据,要么逻辑混乱得让人头疼。其实问题很可能出在你的 prompt 上。想要 AI 不胡说,就得掌握提问的艺术和指令的科学。
🎭 明确 AI 的角色定位,给它一个 “身份枷锁”
让 AI 知道自己该扮演什么角色,是避免它胡说的第一步。你要是不给它定好位,它就可能在各种身份间乱跳,输出的内容自然没谱。
比如说,你想让 AI 写一篇关于健康饮食的文章。要是只说 “写一篇健康饮食的文章”,它可能一会儿像个营养师,一会儿像个美食博主,甚至可能冒出一些民间偏方,完全不靠谱。但你要是明确说 “你是一位拥有 10 年经验的注册营养师,现在要写一篇针对上班族的健康饮食指南,内容必须基于营养学研究,不能推荐没有科学依据的食疗方法”,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AI 会严格按照注册营养师的身份来输出内容,引用的都是经过验证的营养学知识,推荐的饮食方案也会考虑上班族的作息和需求。这样一来,那些没根据的胡说八道就很难出现了。给 AI 的角色越具体,它的输出就越有边界感,也就越不容易跑偏。
再举个例子,让 AI 分析一款手机的性能。如果只是泛泛地让它分析,它可能会把各种道听途说的信息都混进去。但你指定 “你是一位专业的数码产品测评师,专门测评千元机,现在分析某品牌某型号手机的性能,要从处理器、续航、拍照这三个方面入手,只说实测数据”,AI 就会聚焦在这几个点上,用专业的测评视角给出内容,不会瞎编乱造。
📏 限定输出的边界范围,划清 “不可逾越的线”
AI 的知识库虽然庞大,但也容易漫无边际。不给它划清边界,它就可能东拉西扯,把不相关的内容都塞进来,甚至编造超出范围的信息。
时间边界很重要。比如你想了解 2023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情况,要是只说 “说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AI 可能会把 2022 年、2024 年的数据都混进来,甚至虚构一个不存在的年份的数据。但你明确要求 “只统计 2023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分季度说明,数据来源要注明是乘联会或中汽协发布的”,AI 就会严格在 2023 年这个时间范围内找数据,而且会引用权威来源,大大减少胡说的可能。
地域边界也不能忽视。假设你想知道关于咖啡消费的情况,要是不限制地域,AI 可能会把全球的数据都搬出来,而你其实只关心中国市场。这时候你就得说 “分析中国国内的咖啡消费市场,包括不同城市的消费差异,不要涉及国外市场”,这样 AI 就不会跑偏到国外去了。
领域边界同样关键。比如你让 AI 写一篇关于物理学中量子力学的科普文,要是不限制领域,它可能会掺杂一些哲学甚至玄学的内容。但你明确 “只从物理学角度解释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比如波粒二象性、量子纠缠,不用其他领域的理论来解读”,AI 就会专注在物理学领域,输出的内容会更专业、准确。
🔍 植入事实核查的锚点,让 AI “有据可依”
AI 之所以会胡说,很多时候是因为它可以随意 “创造” 信息而不用负责。要是在 prompt 里植入事实核查的锚点,让它的每一个观点、每一个数据都有来源,就能有效避免这种情况。
比如说,你让 AI 写一篇关于某疾病治疗方法的文章。要是只说 “介绍某疾病的治疗方法”,它可能会推荐一些未经证实的偏方。但你要求 “介绍某疾病的主流治疗方法,每种方法都要说明出自哪本医学教材、哪个权威医学机构的指南,比如《内科学》第 9 版或中华医学会发布的相关指南”,AI 就会去查阅这些权威来源,推荐的治疗方法会更可靠。
再比如,让 AI 分析某行业的发展趋势。要是没有事实核查的要求,它可能会凭空预测一些不切实际的趋势。但你说 “分析某行业未来 3 年的发展趋势,每个观点都要引用近 2 年的行业报告,比如艾瑞咨询、易观分析发布的报告”,AI 就会基于这些报告来推导趋势,而不是瞎编乱造。
还有,当你让 AI 比较几款产品的优劣时,也可以植入事实核查的锚点。比如 “比较 A、B、C 三款笔记本电脑的续航能力,每款电脑的续航数据要来自第三方测评机构的实测结果,比如中关村在线的测评”,这样 AI 给出的比较结果会更客观、准确,不会偏袒某一款产品或者虚构数据。
🔗 构建逻辑链的约束框架,让 AI “按规矩出牌”
AI 的思维方式和人类不同,要是不给它构建逻辑链的约束框架,它输出的内容可能会逻辑混乱,甚至前后矛盾。让它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输出,能让内容更有条理,也能减少胡说的空间。
比如你让 AI 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比如 “如何提高公司的员工满意度”。要是只说这个问题,AI 可能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给出一些零散的建议,没有逻辑关联。但你要求 “从薪酬福利、工作环境、职业发展三个方面提出提高员工满意度的方法,每个方面都要说明具体措施,以及这些措施为什么能提高满意度,措施之间要有先后实施的逻辑”,AI 就会按照这个框架来思考,输出的内容会更有逻辑性,也更具可操作性。
再举个例子,让 AI 写一篇关于某历史事件的分析文章。要是没有逻辑约束,它可能会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混在一起说,让人看得云里雾里。但你说 “分析某历史事件,先说明事件发生的背景,再讲事件的具体经过,最后分析事件的影响,每个部分都要基于历史资料,不能加入主观臆断”,AI 就会按照背景、经过、影响的逻辑顺序来写,内容会更清晰,也更符合历史事实。
还有,在让 AI 做推理类的任务时,逻辑链的约束就更重要了。比如 “根据某公司的财务报表,分析该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否在增强,要先看营业收入的变化,再看成本的变化,最后看净利润的变化,通过这三个数据的逻辑关系来得出结论”,AI 会按照这个逻辑一步步分析,不会跳过某个环节或者胡乱关联数据。
📝 规避歧义的表达技巧,让指令 “清晰无死角”
prompt 里的表达要是有歧义,AI 就可能会误解你的意思,从而输出错误的内容。所以在写 prompt 时,要尽量用清晰、具体的语言,避免模糊、含混的表达。
比如你想让 AI 推荐一款适合学生用的笔记本电脑。要是说 “推荐一款适合学生的笔记本电脑,价格便宜点”,这里的 “便宜点” 就很模糊,不同的人对便宜的定义不一样,AI 可能会推荐一款你觉得并不便宜的电脑。但你说 “推荐一款适合学生用的笔记本电脑,价格在 3000-5000 元之间,主要用于写论文、上网课,偶尔玩一些轻度游戏,比如《英雄联盟》”,这样 AI 就很清楚你的需求,推荐的电脑会更符合你的预期。
再比如,让 AI 写一篇关于 “成功” 的文章。要是只说 “写一篇关于成功的文章”,AI 可能会从各种角度解读成功,有的可能和你的想法相去甚远。但你说 “写一篇关于职场成功的文章,这里的成功指的是在 30 岁前晋升到部门主管,分析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具备的能力和付出的努力”,AI 就会围绕这个具体的成功定义来写,内容会更贴合你的需求。
还有,在描述数量、程度等方面时,要尽量具体。比如不说 “很多人喜欢这款产品”,而说 “根据某电商平台的数据,这款产品的月销量超过 10 万件,好评率在 95% 以上”;不说 “这个方法很有效”,而说 “使用这个方法后,用户的转化率提升了 30%”。
🔄 测试与迭代的优化机制,让 prompt “越来越精准”
写 prompt 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很少有一次就能写出完美 prompt 的情况。通过不断测试和迭代,才能让 prompt 越来越精准,从而让 AI 输出更准确的内容。
当你写出一个 prompt 后,先让 AI 按照这个 prompt 输出内容,然后仔细检查输出的结果。看看有没有胡说的地方,有没有偏离主题,逻辑是否清晰,数据是否准确。如果发现问题,就分析是哪里出了问题,是角色定位不明确,还是边界范围没划清,或者是表达有歧义。
比如你第一次写的 prompt 让 AI 分析某款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输出的内容里有一些数据明显不对,而且还提到了很多不相关的产品。这时候你就要想,是不是没有限定好产品的范围,或者没有要求数据的来源。然后你就可以修改 prompt,加上 “只分析某款产品,和它的主要竞争对手 A、B 产品,数据要来自近半年的市场调研报告”,再让 AI 输出,看看效果是否有改善。
迭代的过程中,要一点点调整。不要一次改太多地方,否则不知道到底是哪个调整起了作用。比如你觉得角色定位和边界范围都可能有问题,那就先调整角色定位,看看输出结果的变化,再调整边界范围。
多积累一些成功的 prompt 模板也很有帮助。比如你发现某种角色定位的描述方式效果很好,就可以记下来,下次遇到类似的任务时稍作修改就能用。同时,也要总结失败的经验,知道哪些表达方式容易让 AI 误解,以后尽量避免。
通过不断的测试、分析、修改、再测试,你的 prompt 会越来越完善,AI 胡说的概率也会越来越低。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