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 AI 写东西太普遍了,但翻来覆去都是差不多的调调。用户早就看腻了那些千篇一律的文案,搜索引擎也不待见重复内容。想让 AI 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原创内容,关键就在你的 prompt 怎么写。这不是简单扔个主题就完事,得有一套成熟的指令框架,让 AI 跟着你的思路走,而不是它自己在那套模板。
🎯 精准锚定受众:让 AI 钻进用户的脑袋
别再让 AI 写 “适合所有人” 的文案了,那等于没写。你得给 AI 画张清晰的用户画像,越细越好。比如不说 “面向宝妈”,要说 “家有 3 - 6 岁男孩、住在二线城市、喜欢周末带娃去公园、焦虑孩子专注力的宝妈”。
AI 拿到这种具体的画像,会自动调整语气和角度。给上面说的宝妈写早教产品文案,AI 不会泛泛谈 “开发智力”,可能会说 “带娃在公园玩的时候,掏出这个拼图,既能让他安静半小时,还能悄悄练专注力 —— 再也不用追着满地跑了”。这种带着生活场景的描述,自然就和那些空洞的口号拉开差距。
还要告诉 AI 用户的 “隐性需求”。比如卖保温杯,显性需求是 “保温”,隐性需求可能是 “办公室用不占地”“装包里不漏水”“颜值高适合拍照发圈”。把这些藏在背后的心思告诉 AI,它写出来的文案就会像用户自己说出来的话,原创感扑面而来。
🔍 植入独特视角:避开老生常谈的坑
同一个产品,换个角度写就有了新生命。让 AI 跳出行业默认的话术体系,从反常识或者小众的角度切入。比如写咖啡,别总说 “提神醒脑”,可以让 AI 站在 “熬夜加班的程序员” 角度:“凌晨三点改 bug,靠它续命不是因为有多好喝,是握着杯子那点温度,像有人在旁边说‘再撑会儿’”。
给 AI 设定一个 “身份” 也很管用。让它扮演 “用了十年某产品的老用户”“行业里爱挑刺的评测师”“隔壁爱唠叨的邻居”。不同身份的口吻和关注点天差地别。一个 “老用户” 写扫地机器人,可能会吐槽 “刚开始总卡地毯,现在摸清脾气了,每周三定时让它工作,比老公靠谱”,这种带着个人体验的吐槽,比官方宣传真实一百倍。
还可以让 AI 结合 “特定时间节点”。比如写防晒霜,不说 “全年适用”,而是 “清明节去郊外扫墓,别只顾着穿运动鞋 —— 这瓶防晒霜揣兜里,祭祖时晒不到脖子,下午踏青拍照也不会一脸油光”。把产品和具体的时间场景绑在一起,原创性和实用性就都有了。
📝 注入细节颗粒:让文案有 “触摸感”
AI 写文案爱说空话,你得逼着它写细节。比如写民宿,别说 “环境优美”,要给 AI 指令:“描述民宿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包括树干的粗细(大概能让一个成年人抱住)、秋天开花时坐在树下喝茶能闻到的味道(混着旁边竹椅的木头味)、花瓣落在茶杯里的样子(像撒了把碎金子)”。
这些细节不用全是真实的,也可以是合理的想象。AI 擅长根据你的描述展开联想,你给的细节种子越具体,它长出的内容就越独特。写零食可以说 “咬下去第一口听到‘咔嚓’声,嘴里先尝到点咸,两秒后甜味从舌头根冒出来,渣子会掉在卫衣的口袋里”,这种带着感官体验的细节,很难和别人撞车。
还要让 AI 加入 “数字和对比”。不说 “很划算”,说 “39 块钱买两盒,算下来每包比便利店便宜一块五,足够吃一个星期的早餐”;不说 “容量大”,说 “能装下 13 寸笔记本、一把折叠伞、还有你那串总丢的钥匙 —— 以前得背个大包才装得下这些”。数字让描述更可信,对比让优势更突出,原创感也跟着上来了。
🔄 反推竞品话术:让 AI 故意 “唱反调”
先让 AI 分析同类产品的常见文案,然后命令它 “避开这些词,换种说法”。比如知道大部分洗发水都在说 “控油去屑”,你就让 AI 写 “洗的时候泡沫不多,但冲完头轻飘飘的 —— 三天后头发没贴头皮,也没看到肩膀上的白渣”。不直接用那些烂大街的词,效果反而更明显。
还可以让 AI“承认小缺点,突出大优势”。竞品都在吹自己 “完美无缺”,你偏让 AI 说 “这个吹风机有点沉,女生单手举五分钟会酸,但吹干长头发只要八分钟,比以前省一半时间 —— 冬天不用哆哆嗦嗦站在镜子前半天了”。这种带着真实感的坦诚,比一味夸好更让人信服,也更容易形成差异化。
甚至可以让 AI “用用户的吐槽开头”。比如写儿童餐具,先说 “有人说这套餐具贵,不如塑料的实惠”,然后接 “但用了半年,边角没磕坏一点,宝宝啃着也不用担心 —— 算下来比三个月换一套塑料的还划算”。先把用户可能的质疑摆出来,再一一化解,这种结构本身就很少见,原创度自然高。
🧩 搭建逻辑钩子:让文案有 “记忆点”
别让 AI 平铺直叙,给它设计一个 “问题 - 原因 - 解决方案” 的钩子。比如写颈椎枕:“是不是每天早上起来脖子像被人打了一拳?不是因为睡姿不好,是枕头太高把脖子架住了。这个枕头侧面有个凹槽,正好托住后脑勺,早上起来脖子是松的 —— 亲测有效”。用问题抓注意力,用原因解释痛点,用方案给出答案,逻辑清晰又让人印象深。
让 AI 加入 “个人经历” 也很管用。可以是虚构的,但要像真的一样:“上次去上海出差,带了这个折叠衣架,酒店的衣架不够用,它拆开能挂三件衬衫,收起来就巴掌大 —— 同行的同事当场就问我要链接”。个人经历自带故事感,别人很难复制,原创性和传播性都加分。
还可以用 “前后对比” 的结构。不说 “产品好用”,说 “没买之前,每次出差打包要花半小时,总怕遗漏东西;用了这个收纳包,按格子放好,十分钟搞定,上次赶高铁差点迟到,多亏它没让我手忙脚乱”。通过对比突出产品带来的改变,比单纯的赞美更有说服力,也更独特。
🛠️ 指令迭代公式:让 AI 越写越对味
写第一次 prompt 后,把 AI 的输出和你的预期对比,找出 “不够原创” 的地方,然后针对性修改指令。比如发现 AI 写的护肤品文案还是太官方,就补充一句 “加入用户在化妆时遇到的小麻烦,比如‘涂粉底前擦这个,不会搓泥 —— 以前用别的总像掉渣’”。
每次迭代都加入新的限制条件。比如第二次写 prompt,加上 “不许用‘保湿补水’‘提亮肤色’这两个词”;第三次加上 “必须提到在空调房里用的感受”;第四次加上 “对比你以前用过的某大牌产品”。限制越多,AI 发挥的框框就越具体,写出来的内容就越不容易和别人重复。
还要让 AI “记住” 之前的对话。在 prompt 里说 “参考上一次你写的关于 XX 的文案,这次换个场景,比如从办公室换到健身房”。AI 会自动延续之前的风格和细节,形成一套有连贯性的原创体系,而不是每次都从零开始瞎写。
想让 AI 写出原创文案,不是求它 “别抄别人”,而是给它一套清晰的规则,让它只能按你的思路创造。精准的受众画像、独特的切入角度、具体的细节描述、反常规的话术、有钩子的逻辑,再加上不断迭代的指令,这一套组合拳下来,AI 写的内容想和别人撞车都难。搜索引擎喜欢新鲜内容,用户喜欢真实独特的表达,做到这两点,你的文案想不火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