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帮几个做自媒体的朋友看文案,发现一个共性问题 —— 他们用 AI 写的东西总被平台判定为原创度不足。一开始以为是 AI 模型的问题,换了好几个工具还是一样。后来仔细研究了他们的 prompt 指令词,才算找到症结所在。真不是 AI 不行,是你给的指令太 “偷懒” 了。
📌 prompt 太模糊,AI 只能给你 “万能模板”
很多人写 prompt 就像发号施令,比如 “写一篇减肥产品文案”“弄个汽车促销稿”。这种指令相当于让厨师 “做道菜”,他只能给你一盘炒青菜 —— 安全但毫无特色。AI 的底层逻辑是匹配最通用的信息,你不给具体方向,它就会默认输出大众熟知的框架。
就拿减肥产品来说,有人的 prompt 是 “写一篇减肥茶推广文案”。AI 生成的内容无非是 “燃烧脂肪”“轻松瘦身” 这类词的堆砌,跟市面上 80% 的同类文案撞车。但如果改成 “针对产后妈妈,突出减肥茶不含泻药、不影响哺乳,且能改善产后水肿问题,用闺蜜聊天的语气写 300 字”,出来的内容立刻就有了独特性。
模糊的指令会让 AI 陷入 “安全区创作”。它不知道你的产品核心差异点,不清楚目标用户的真实痛点,只能用最保险的词汇和结构。这种内容看似没问题,却像批量生产的零件,没有灵魂也没有记忆点。原创度检测工具一抓一个准,因为重复率太高了。
🎯 缺乏细节引导,AI 难出 “独家内容”
见过最夸张的一个 prompt 是 “写篇关于咖啡的文章”。这种指令下,AI 能写的无非是咖啡的起源、种类、冲泡方法 —— 这些都是百度百科里能找到的内容,原创度怎么可能高?真正能提升原创度的,是那些带有 “私人印记” 的细节。
比如你是开独立咖啡馆的,你的 prompt 应该包含 “我们店的咖啡豆是从哥伦比亚小庄园直采的,老板每月亲自去挑货,店里有个老顾客喝了五年手冲,最近带孙女来的故事”。这些具体细节是 AI 在通用数据库里找不到的,只能根据你给的信息进行创作,原创度自然就上去了。
细节引导还要包括 “禁忌项”。比如写护肤品文案,你可以加一句 “不要用‘最好用’‘第一’这种绝对化词语,避免提及医疗功效”。这不仅能规避广告违规风险,还能倒逼 AI 寻找更独特的表达方式。很多人忽略这一点,结果 AI 写出来的内容既老套又容易踩坑。
🎭 没限定风格,文案成了 “四不像”
不同平台对文案风格的要求天差地别。小红书需要 “姐妹分享感”,公众号需要 “深度干货感”,短视频脚本则需要 “口语爆破感”。如果你的 prompt 里没有明确风格,AI 就会生成一种 “平均风格”—— 既不活泼也不严肃,放在哪个平台都显得格格不入。
有个做美妆号的朋友,让 AI 写口红试色文案,prompt 是 “介绍这支哑光口红的优点”。AI 写的是 “此口红色泽饱满,持久度高,适合多种场合使用”—— 典型的产品说明书风格,发在小红书上根本没人看。后来她改成 “假装在和闺蜜视频,激动地分享刚买到的哑光口红,要说出涂上去被三个同事问链接的真实感受,带点口头禅”,数据立刻好了很多。
风格限定还要具体到 “语气词”“常用词汇” 甚至 “段落长度”。比如给 B 站写文案,要加一句 “多用‘绝了’‘家人们’‘谁懂啊’,每段不超过 20 字”;给行业报告写引言,则需要 “用专业术语,每段包含一个数据支撑,避免感叹号”。这些细节能让 AI 的输出更贴合特定场景,原创度也会随之提升。
🏞️ 未结合具体场景,内容缺乏 “针对性”
同一款产品,在不同场景下的卖点表达完全不同。比如雨伞,下雨天强调 “防漏”“抗风”,晴天则要突出 “防晒”“轻便”。如果 prompt 里没有说明使用场景,AI 就会把所有卖点堆在一起,变成一篇 “万能型文案”—— 这种内容在原创度检测中很容易被判定为 “内容拼凑”。
之前帮一个卖露营装备的客户改 prompt,他原来的指令是 “写篇帐篷推广文”。AI 写的内容涵盖了空间大、重量轻、防雨好等所有优点,但读起来像产品参数表。后来我们把 prompt 改成 “针对周末带娃去近郊露营的家长,重点写帐篷安装只要 10 分钟,孩子在里面玩游戏不会撞到头,下雨时能听到雨声但不会漏进来”,原创度一下子提高了 40%。
场景化的 prompt 还能引导 AI 加入 “用户视角的感受”。比如 “写健身房私教课程文案,场景是用户第一次上完课,发现自己之前的动作全错了,教练还特意给了饮食表”,这种带有场景细节和情绪的指令,能让 AI 生成更有代入感的内容,而不是干巴巴的功能介绍。
🌀 没留 “创作空白”,AI 被框死难发挥
有些人为了 “保险”,会把 prompt 写得极其详细,甚至连每段第一句都规定好。这种做法看似严谨,实则把 AI 的创作空间完全堵死了。AI 变成了单纯的文字搬运工,写出来的内容自然缺乏新意,原创度可想而知。
举个例子,写一篇关于 “早起好处” 的文章,有人的 prompt 是 “第一段写早起能看日出,第二段写早起可以运动,第三段写早起能提高工作效率”。这种指令下,AI 只能按部就班填充内容,和网上的同类文章很难拉开差距。但如果改成 “从自身经历出发,写三个早起带来的意外收获,其中一个要和人际关系有关”,AI 就可能写出 “早起给邻居送了一次过期的牛奶,结果发现他是退休教授,现在每周教我练书法” 这种意想不到的内容。
留创作空白不是指指令模糊,而是在明确核心需求的前提下,给 AI 一些 “发挥空间”。比如 “写一篇宠物粮文案,必须提到‘无谷配方’和‘添加益生菌’,但具体怎么引出这两个卖点,用故事还是对比,你自己决定”。这种指令既保证了关键信息的传递,又给了 AI 创新表达的机会。
🛡️ 缺乏 “反向约束”,AI 容易 “走老路”
AI 有个惯性 —— 喜欢用它 “最擅长” 的表达方式,也就是那些被验证过 “安全有效” 的句式和词汇。如果你的 prompt 里没有 “禁止使用某些表达” 的反向约束,它就会反复使用这些 “套路”,导致内容同质化严重。
比如写护肤品文案,AI 特别爱用 “告别 XX,迎来 XX”“从此 XXX” 这种句式。如果你在 prompt 里加一句 “不要用‘告别’‘从此’这类转折词,用具体的感受描述代替”,它就会被迫寻找新的表达方式,比如 “涂完第二天早上,摸脸的时候发现原来的粗糙感变滑了,像刚剥壳的鸡蛋”。
反向约束还包括 “禁止提及的竞品”“避免的热门词” 等。比如做小众香氛品牌,prompt 里可以加一句 “不要和祖玛珑、香奈儿做对比,避免用‘高级感’这个词”,这样 AI 就会从更独特的角度去描述香味,而不是陷入和大牌的同质化比较中。
其实提升 AI 文案的原创度,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关键在于把 prompt 从 “给任务” 变成 “给方向 + 给细节 + 给空间”。记住,AI 就像个新手助理,你给的指令越具体、越有温度、越留有余地,它才能给你惊喜。那些抱怨 AI 写不出好内容的人,不妨先看看自己的 prompt 是不是太 “敷衍”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