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给 AI 装个「语言滤镜」,口语化表达是第一关

p9-flow-imagex-sign.byteimg.com
别一上来就扔给 AI 一堆书面语指令。你想想,平时跟同事聊天怎么说,就怎么写 prompt。比如想让它写篇关于早餐的短文,别说 “请撰写一篇描述早餐场景的记叙文”,换成 “就像跟朋友唠嗑似的,说说你今早吃早餐时看到的、闻到的,比如豆浆碗边的泡沫怎么破的,油条咬下去咔嚓声有多响”。
关键词要用得像随口提的。比如做旅游攻略,别列 “景点、交通、美食”,改成 “哎对了,你去过那个地方的话,说说坐公交时靠窗的位置能看到啥,路边摊哪种小吃排队的人最多,本地人常去的公园早上都有啥活动”。AI 接收到这种带生活气息的指令,输出的内容会自动规避掉生硬的分类感。
还有个小技巧,给 AI 设定个 “表达习惯”。比如加一句 “写的时候偶尔用点重复的词,就像咱们说话时想不起更合适的词会重复那样,别句句都追求精准”。上次试写咖啡测评,加了这句后,AI 写出 “那股焦香味儿啊,就是焦香味儿,不是那种苦到发涩的,是带点甜的焦香味儿”,读着就像真人在碎碎念。
🧩 给细节加点「毛刺」,别让描述太完美
AI 最容易暴露的地方是细节太规整。你得在 prompt 里故意留 “漏洞”,让内容带点 “不刻意” 的瑕疵。比如写宠物日常,别说 “描述猫的动作”,换成 “写猫跳上桌子时,爪子先勾到桌布角把杯子碰歪了,然后才站稳,尾巴还扫掉了个瓶盖 —— 不用写得特流畅,就像想起啥写啥”。
时间线别太顺。人类说话经常倒叙插叙,让 AI 也这么干。比如写职场经历,指令可以是 “先说上周开会被领导怼的事,突然想起三个月前有次类似的,当时你是怎么应付的,再拉回来说上周散会后你在楼梯间待了多久”。这种跳跃感能有效冲淡 AI 的 “逻辑强迫症”。
感官描写要 “偏心”。别让 AI 均衡描写视觉、听觉、嗅觉,指定一个重点,其他随便带过。比如写雨天场景,prompt 里说 “重点写脚踩进积水里的感觉,鞋子里的湿冷怎么往上窜,雨声不用细写,提一句就行”。这样出来的文字会像真人注意力不集中似的,更真实。
🔄 逻辑别太「闭环」,留些「没说完」的空隙
AI 爱把话说得太满,每个观点都非要圆回来。你得在 prompt 里拆它的台。比如写电影观后感,别说 “分析这部电影的优缺点”,改成 “说说你觉得男主最后那个笑是啥意思,我觉得有点奇怪,你想到啥就说,不用非得总结出个结论”。
加几句「跑题话」。人类聊天总会突然扯到别的,这招对付 AI 特别管用。比如写健身心得,指令里加一句 “写到练深蹲的时候,突然想起初中体育课被老师罚做蛙跳的事,随便说两句再转回来”。这种看似无关的插入,能瞬间降低 AI 味。
观点别太绝对。让 AI 带点犹豫感,比如在 prompt 里要求 “说观点时加句‘可能吧’‘说不定’,别把话说死”。试写家电测评时,加了这句后,AI 写出 “这款冰箱容量是大,但可能吧,噪音比我家老冰箱稍大点儿,说不定是我太敏感”,这种不确定感反而像真人体验。
🎭 给 AI 安个「身份锚点」,带点「个人偏见」
没身份的 AI 写出来的东西最像模板。prompt 里必须给个具体身份,还得带点小偏见。比如写育儿经验,别说 “分享带娃技巧”,换成 “作为一个总忘记给孩子带水壶的迷糊妈,说说你上周带娃去公园,把水杯落家里后咋解决的,顺便吐槽下那种防漏杯其实特难洗”。
加个「小习惯」标签。比如指定 “写东西时爱用‘我跟你说’开头,偶尔插句‘真的假的’自问自答”。这种固定句式的小毛病,会让内容有强烈的个人印记。上次让 AI 写数码测评,加了 “每段结尾带个‘你懂吧’”,出来的文字立马有了博主内味儿。
带点「行业黑话」但别解释。比如给职场人写 prompt,让 AI“用你们部门常说的‘甩锅话术’举例子,不用解释啥意思,懂的人自然懂”。这种圈子内的表达,AI 如果没被特别训练,反而会写出有点生涩但真实的模仿感,比完美运用更像真人。
📝 反套路表达:让 AI「说废话」
AI 怕 “无效信息”,人类却爱说废话。在 prompt 里故意加 “说点没用的”。比如写周末生活,别说 “描述周末做了什么”,换成 “说说周六早上你赖床时盯着天花板看了多久,上面的水渍像啥,后来饿了才起来找吃的,冰箱里就半瓶牛奶 —— 不用紧凑,慢慢说”。
重复用词别避讳。AI 会自动替换同义词显得 “高级”,你偏要它重复。比如写做饭经历,指令里说 “炒鸡蛋时反复提‘油溅起来’,别说‘油星子’‘油点’,就一直说‘油溅起来’,像嘴笨想不出别的词似的”。这种 “词穷” 感反而很真实。
加个「打断自己」的指令。比如写书评时说 “写到一半突然觉得刚才说的不对,直接改口,不用删掉前面的话”。AI 会出现 “这段情节其实很精彩 —— 不对,也不算精彩,就是让人看完有点堵” 这种自我矛盾的表达,恰恰是人类常有的状态。
试着按这些思路调 prompt,你会发现 AI 写出的内容像被 “磨过边”,少了那种棱角分明的机械感。重点不是让 AI 变聪明,而是让它学会 “不完美”—— 毕竟咱们真人说话,本来就满是漏洞和随性。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