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机器视角」切换到「人类语境」,先想清楚读者在看什么
很多人用 AI 写东西,拿到初稿就直接用。结果呢?读起来像说明书,干巴巴的没一点人气儿。问题出在哪?不是 AI 不行,是你没让它站在人的角度说话。
人类说话有个特点 ——先聊眼前的事,再扯深层的理。比如你跟朋友说减肥,不会一上来就讲 “基础代谢率与热量缺口的关系”,而是说 “我昨天试了那个网红沙拉,吃完整个人虚得发慌”。AI 生成的内容常犯的错,就是跳过 “眼前事” 直接上理论。
想改过来也简单。写之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读者现在可能在做什么?他们看到这段文字时会联想到什么场景?他们心里藏着没说出来的需求是什么?比如写一篇关于 “职场午休技巧” 的文章,别让 AI 开篇就列 “午休三要素”,换成 “趴在办公桌上睡了半小时,起来脖子疼得像被人打了一拳 —— 你是不是也有这体验?”
还有个小技巧,把抽象概念换成具体动作。比如 “提升沟通效率”,不如写成 “跟同事对接工作时,先在微信里发一句‘我需要这三个东西:1…2…3…’”。人对具体的动作更敏感,也更容易有代入感。
✍️ 句式别太 “工整”,故意留些 “不完美” 才像人话
AI 写东西爱用排比句、长句,一套一套的看着挺专业,实则透着股机械味儿。人类说话哪有那么规整?有时候一句话没说完就拐到别的地方,有时候重复两句口头禅,反而显得真实。
长短句混搭是关键。比如原句是 “夏季来临,气温升高,人体容易出汗,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同时要注意电解质平衡”,改成 “夏天一到,天热得像蒸笼。走两步就一身汗,渴得厉害。喝水得讲究点,不光要多喝,还得补点盐什么的,不然容易没劲”。你看,把长句拆成短句,加几个口语化的词,一下子就活了。
偶尔加个 “半截话” 效果更好。比如写美食文章,描述完菜品后补一句 “嗯… 怎么说呢,就是那种吃第一口想跺脚的感觉”。这种没头没尾的表达,反而比精准的形容词更有画面感。
还要注意少用 “专业术语” 的堆砌。不是不能用术语,是别扎堆儿。比如写护肤文,“烟酰胺”“视黄醇” 这些词可以提,但中间得用大白话隔开。像 “晚上涂完视黄醇,记得关灯玩手机 —— 不然那点蓝光,可能让你的护肤品白瞎”,这样读着就不费劲。
🌰 给 AI 喂 “具体案例”,别让它空泛地喊口号
AI 最擅长说正确的废话。比如写 “坚持运动有益健康”,它能给你扯一堆数据,但读者看完没感觉。人类说话不一样,喜欢用 “我二舅就是这样”“上次我亲眼见” 来撑场面。
解决办法是在提示词里塞足够多的细节。让 AI 写 “时间管理技巧”,别只说 “请写高效时间管理方法”,改成 “请结合‘早上送孩子上学时顺便处理工作消息被老师撞见’‘晚上加班到十点发现白天全在摸鱼’这些场景,写普通人能用上的时间管理招”。
自己改稿时,多问一句 “这事儿具体怎么发生的?” 比如看到 “旅行时要做好规划”,就换成 “上次去青岛,没提前看潮汐表,兴冲冲跑到海边,结果退潮后的沙滩全是泥,鞋陷进去拔都拔不出来”。具体的失败案例,比成功经验更打动人。
还有个窍门,加 “时效性” 的细节。比如 “去年双十一买的那个空气炸锅,现在还在柜子里落灰” 比 “空气炸锅容易闲置” 更有真实感。年份、季节、天气,这些带时间标记的词,能让文字瞬间落地。
❤️ 让文字带点 “小情绪”,但别像演话剧
AI 写的东西常常像白开水,没情绪起伏。人类说话呢?哪怕说个小事,也会带点自己的喜恶。比如 “那家咖啡店的拿铁,奶泡厚得像棉花,喝两口就腻了”,这里面藏着点嫌弃,但又不夸张。
怎么加情绪?用 “感官描写” 代替直接抒情。不说 “我很生气”,说 “当时手里的笔被我捏得咯吱响,纸都戳破了”;不说 “我很开心”,说 “走在路上,脚底下像踩着弹簧,忍不住想哼歌”。读者能从细节里感受到情绪,还觉得更真实。
注意别太过火。那种 “家人们谁懂啊!我真的哭死!” 的表达,偶尔用一次行,多了就像演戏。普通人表达情绪是克制的,比如 “加班到凌晨,看着窗外的路灯,突然觉得有点累”,这种淡淡的感慨,反而更戳人。
还有个小技巧,加入 “自我调侃”。比如写 “我这人记性差,出门前检查三遍钥匙,结果到了楼下还是得回去找”,带点自嘲的文字,容易拉近和读者的距离。AI 不会自嘲,这正是你能超越它的地方。
🔍 把 “正确的废话” 删掉,多留 “有用的碎碎念”
AI 特别爱说 “众所周知”“综上所述”“总而言之” 这类词,好像不说就不完整。但人类聊天时,谁会这么说话?这些词就像机器的 “出厂设置”,必须手动清理。
改稿时先把这些 “连接词” 全删掉,看看句子还能不能顺。比如 “因此,我们在选择笔记本电脑时,要考虑续航能力”,删掉 “因此”,变成 “选笔记本电脑,得看看续航怎么样”,反而更利落。
还要警惕 “绝对化的表述”。AI 爱说 “所有”“一定”“必须”,但现实中哪有那么多绝对的事?改成 “大部分人”“可能”“或许”,语气会柔和很多。比如 “所有人都需要每天喝八杯水”,换成 “我身边爱喝水的人,皮肤状态确实会好点,但也不用非逼自己喝够八杯”。
多留些 “碎碎念” 反而好。比如写菜谱时,加一句 “我每次倒油都凭感觉,有时候多了就赶紧倒出来点,你也别太较真”;写理财文章时补一句 “这个方法我试了三个月,收益不算高,但胜在稳,适合像我这样怕麻烦的人”。这些看似多余的话,其实是在告诉读者 “这是真人在分享经验”。
🎯 最后一步:用 “朗读检验法” 逼出 “人话感”
改完稿别急着发,把文字读出来听听。机器写的东西,读起来要么拗口,要么像背书。人类说的话,哪怕不完美,读着也顺口。
读的时候注意那些 “卡壳” 的地方。比如 “本次活动旨在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体验”,读着就别扭,改成 “搞这个活动,就是想让大家用着更舒服点”,嘴巴说起来也轻松。
还可以录下来自己听。听的时候会发现,有些词看着还行,念出来就不对劲。比如 “赋能” 这个词,写在纸上好像挺专业,读出来就觉得 “假”,换成 “帮上忙”“有用” 反而自然。
另外,注意 “节奏感”。人类说话不会匀速前进,有的地方快,有的地方慢,有的地方停顿。改稿时在长句里加个逗号,或者把长句拆成两句,就能造出这种节奏。比如 “每天早上起来先喝一杯水然后去阳台站五分钟看看远处这样坚持下来眼睛会舒服很多”,改成 “每天早上起来,先喝一杯水。然后去阳台站五分钟,看看远处。这样坚持下来,眼睛会舒服很多”,读着就有停顿感了。
说到底,AI 写的是 “文字”,人写的是 “生活”。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小习惯、小毛病、小情绪,才是文字最打动人的地方。别指望 AI 一步到位,最后那点 “人味儿”,得靠你亲手加进去。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