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epSeek 在教学设计中的独特价值
接触 DeepSeek 有段时间了,说真的,这工具对教师来说简直是宝藏。和普通 AI 工具不同,它在教育场景的适配度特别高 —— 不是简单给个答案,而是能顺着教学思路 "搭梯子"。比如设计一堂语文课的议论文写作课,你不用从零开始想框架,只要告诉它 "初二学生,刚学过议论文三要素,需要一节 40 分钟的写作入门课",它能在 10 秒内给出三个不同侧重点的教案雏形。
最让人惊喜的是它对学科细节的把握。上次帮数学老师测试,让它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 的例题,特意要求 "结合本地菜市场物价",结果生成的题目里不仅有当季蔬菜价格,甚至连计量单位都用了学生熟悉的 "斤" 而不是 "千克"。这种本土化适配能力,比我们自己搜资料效率高太多。
但要注意,它终究是辅助工具。见过有些老师直接把 AI 生成的内容拿来用,效果并不好。关键在于用 prompt 引导它朝着教学目标走,而不是让它替你做决策。毕竟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学生的接受程度,这些只有一线教师最清楚。
🎯 设计有效 prompt 的 3 个核心原则
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是第一步。有个历史老师朋友踩过坑,她一开始的 prompt 是 "设计一节关于唐朝的课",结果 AI 给了满满十页内容,从政治到文化啥都有,根本没法直接用。后来改成 "设计一节 45 分钟的唐朝长安城商业活动课,重点让学生理解坊市制度",输出的内容立刻聚焦多了。所以写 prompt 时,一定要说清 "教什么"" 教多久 ""要达到什么效果"。
给足上下文信息也很关键。比如教英语语法,只说 "讲一般过去时" 太笼统。聪明的做法是加上 "学生是小学五年级,已经学过一般现在时,这节课需要 20 个生活化例句,其中 10 个用动物做主语"。信息越具体,AI 生成的内容越贴合实际教学场景。试过把学生的常见错误也加进去,比如 "学生常把 'go' 的过去式写成 'goed',请在例句中特意包含这个易错点的对比",效果出奇地好。
预留调整空间不能忘。最好在 prompt 最后加一句 "请提供两个版本,一个侧重理论讲解,一个侧重互动游戏"。这样既能保证有备选方案,也能避免 AI 陷入单一思路。有次设计科学实验课,本来想要演示型的,看到 AI 给的动手操作方案后改了主意,结果那节课学生参与度特别高。
🔍 分学科 prompt 设计实战案例
语文课可以这么试:"设计《背影》的拓展阅读材料,要求:1. 找 3 篇同主题散文(父爱的不同表现形式);2. 每篇附 2 个问题,一个考细节理解,一个考情感体会;3. 最后加一个跨文本对比表格。" 上周用这个 prompt 生成的材料,学生讨论时居然联想到了自己父亲的故事,比单纯分析课文效果好多了。
数学老师可以试试这个结构:"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 平行线性质 ' 的练习题,要求:1. 基础题 5 道(直接应用性质);2. 中档题 3 道(结合之前学的同位角知识);3. 开放题 1 道(用平行线解释生活中的现象);4. 每道题标注难度和预计解题时间。" 生成的题目梯度很合理,省了不少出题时间。
英语课有个小技巧,在 prompt 里加入 "文化对比" 元素。比如 "设计关于 ' 节日 ' 的对话练习,要求:1. 包含 3 组对话,分别是春节 vs 圣诞节、端午节 vs 万圣节、中秋节 vs 感恩节;2. 每组对话突出 2 个文化差异点;3. 生词旁注中文释义。" 学生不仅练了口语,还顺带了解了文化背景。
理科实验课可以这样引导:"设计 ' 水的浮力 ' 实验课的步骤,要求:1. 列出所需材料(日常用品即可);2. 分 5 个步骤,每步附注意事项;3. 预测 3 个学生可能操作错误的地方及纠正方法。" 上次用这个方法设计的实验课,学生弄坏的烧杯比平时少了一半。
🤝 用 prompt 设计互动性教学活动
想让课堂不枯燥?试试让 AI 生成分层任务卡。prompt 可以这么写:"设计 ' 环境保护 ' 主题的小组讨论任务,分三个层次:1. 基础层(列举 3 个本地环境问题);2. 提高层(分析问题产生的 2 个原因);3. 挑战层(提出 1 个可操作的解决建议)。每组 6 人,确保每个人都有具体任务。" 这样既能照顾不同水平的学生,又能避免讨论变成 "少数人发言"。
角色扮演活动也很好用。历史课可以说:"设计 ' 商鞅变法 ' 的角色扮演剧本,需要 6 个角色(商鞅、秦孝公、贵族代表、农民、商人、史官),每人 3-5 句台词,突出变法的争议点。最后附 2 个让观众思考的问题。" 有老师反馈,学生为了演好角色,主动查了好多史料,比死记硬背效果好。
还可以让 AI 设计错题分析工具。比如 "针对初二物理 ' 力与运动 ' 单元,设计 10 道易错题,每道题包含:错误选项分析、学生常见错误原因、正确思路引导。" 用这种方式生成的习题,比单纯从题库里选题更有针对性。
🚫 避开这些 prompt 设计误区
别让 AI"自由发挥"。有个美术老师的 prompt 是 "设计一节关于色彩的课",结果 AI 给出的方案里包含了颜料调配、色彩心理学、甚至数码调色软件使用,完全超出了初中生的接受范围。后来改成 "设计一节 40 分钟的初中美术课,用生活中的物品讲解三原色混合,不需要专业工具",才得到实用的方案。
别忽略学生的特殊性。给特殊教育班级设计课时,一定要在 prompt 里说明学生情况。比如 "针对自闭症儿童,设计一节 15 分钟的认知课,主题是认识水果,要求:步骤分解到每 3 分钟,包含 3 个触觉互动环节,避免强光刺激描述。" 这些细节 AI 不会自动判断,必须明确告诉它。
别直接用生成的内容当教案。AI 给出的永远是 "初稿",需要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见过有老师直接用 AI 生成的小组活动方案,结果因为没考虑教室空间大小,导致活动混乱。最好的做法是把 AI 内容当作素材库,挑出能用的部分重新组合。
💡 高阶技巧:让 prompt 生出 "教学链"
试试递进式 prompt。先让 AI 设计 "第一课时:认识三角形",保存结果后,接着用 "基于上节课的内容,设计第二课时: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能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有个数学组用这种方法,一周内就搭好了整个单元的教学框架。
可以让 AI 扮演 "学生"。写 prompt 时说:"假设你是一个刚学完 ' 光合作用 ' 的初二学生,提出 3 个最困惑的问题,要求:1 个关于概念理解,1 个关于实验过程,1 个关于实际应用。" 生成的问题往往很有代表性,能帮老师提前准备答疑内容。
还能用来设计跨学科内容。比如 "结合数学的比例知识和美术的透视原理,设计一节 ' 画素描时如何确定物体比例 ' 的微课,要求包含 2 个动手练习。" 这种跨学科设计靠老师自己想很费时间,AI 却能快速整合不同学科知识点。
🌟 真实教学场景中的 prompt 应用案例
一位小学语文老师是这么做的:她的 prompt 是 "设计《狐狸和乌鸦》的拓展教学,要求:1. 改编成 3 个不同结局的小故事(分别突出诚实、智慧、合作主题);2. 每个故事后附 1 个道德讨论题;3. 设计 1 个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演绎不同结局。" 课堂上,学生不仅热烈讨论了不同结局的意义,还自己加了新的情节,教学效果比预期好很多。
有个物理老师用 DeepSeek 设计实验报告模板,prompt 是 "设计一份初中物理实验报告模板,用于 ' 测量小灯泡电功率 ' 实验,要求:包含实验目的、步骤、数据记录表格(预留 3 组数据位置)、误差分析提示、安全注意事项。特别要标注出 3 个学生容易记错的实验步骤。" 用这个模板后,学生的实验报告完整度提高了 60%。
这些案例都有个共同点:老师很清楚自己要什么,然后用具体的 prompt 引导 AI 朝着目标输出。说到底,AI 再智能也只是工具,真正决定教学质量的,还是教师的专业判断和对学生的了解。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