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AI 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和侵权判定问题日益复杂。不少人疑惑,用 AI 进行伪原创算不算侵权?AI 生成的内容版权到底归谁?今天咱们就结合法律条文和实际案例,好好聊一聊这个话题。
🔍 AI 伪原创是否构成侵权?
AI 伪原创,简单来说就是通过 AI 工具对现有内容进行改写、重组,生成看似新的内容。但这种行为在法律层面可能存在风险。
从法律角度看,判定侵权的关键在于 “实质性相似”。我国《著作权法》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实质性相似的具体标准,但在司法实践中,主要形成了两种评判方法。一种是整体比对法,不区分思想与表达,从整体上判断作品是否相似,这种方法常用于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等。另一种是抽象过滤比较法,先抽象出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设定等要素,过滤掉公共性、不受保护的内容后,再对比剩下的部分,这种方法多用于文字作品、视听作品等。
举个例子,在琼瑶小说《梅花烙》诉电视剧《宫锁连城》案中,法院就采用了抽象过滤比较法。法院抽象出相似的故事情节,过滤掉如偷龙转凤这一母题级别的思想后,进一步判断两部作品在整体结构、具体情节、人物关系以及场景等方面的独创性表达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最终认定构成侵权。
如果 AI 生成的内容与他人在先的版权作品构成实质性相似,那么就可能被认定为侵权。比如,用户擅自用奥特曼的形象作为 “垫图” 喂给 AI,让其生成类似奥特曼的形象,就可能侵害奥特曼原作者的权利。
📜 AI 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
AI 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问题,目前在法律上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版权保护的是人类的智力成果,AI 生成的内容是否被视为作品,取决于是否有人类的创造性劳动。
如果 AI 生成内容是人类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创作,且对创作具有控制能力的情况下,可享有版权。例如,北京互联网法院在全国首例 “人工智能文生图” 著作权案中认为,原告使用人工智能软件制作图片并取名 “春风送来了温柔”,虽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但其基于原告的智力投入直接产生,用户调整参数生成人工智能图片体现了原告作为人类的 “独创性” 表达,因此原告对涉案图片享有著作权。
但如果用户只是输入简单的指令,如 “画一只猫” 或 “生成海边日落图像”,仅仅表达了一种思想或创意意图,指令结果主要由 AI 算法控制,难以构成 “人” 的独创性表达,那么生成的内容可能不被视为作品,无法获得版权保护。
此外,AI 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还可能受到合同约定的影响。如果 AI 平台的用户协议中写明 “用户通过 AI 生成的内容,平台享有完整知识产权”,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平台有可能通过合同取得著作权。不过,平台在制定用户协议时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尽到提示、说明义务,否则该协议无法作为法院认定权利归属的依据。
⚠️ 企业和个人的应对策略
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在使用 AI 生成内容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以避免侵权风险。
首先,要确保输入的提示词和训练数据的合法性。如果使用他人的作品作为 AI 生成内容的基础,需要获得相应的授权。例如,在使用 AI 进行文生图时,不要擅自使用他人的版权图片作为垫图。
其次,要注意保存创作过程的证据。如果用户要想主张对 AI 生成内容的著作权,就要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因此,用户在使用 AI 系统时,一定要留存能证明生成过程的证据,比如保存提示词内容、参数设置、调整修改记录等,最好能有时间戳。
再者,要正确标识 AI 生成内容。根据 2025 年 3 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用户使用网络信息内容传播服务发布生成合成内容的,应当主动声明并使用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标识功能进行标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恶意删除、篡改、伪造、隐匿本办法规定的生成合成内容标识,不得为他人实施上述恶意行为提供工具或者服务,不得通过不正当标识手段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最后,要加强对 AI 生成内容的审核。AI 生成的内容可能存在错误、虚假或侵权的情况,因此在发布之前,需要进行仔细的审核,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 总结
AI 伪原创是否侵权,AI 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问题,目前在法律上还没有完全明确的答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案判断。企业和个人在使用 AI 生成内容时,要注意遵守法律法规,确保输入的提示词和训练数据的合法性,保存创作过程的证据,正确标识 AI 生成内容,并加强对生成内容的审核,以避免侵权风险。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