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社群里翻到一份某汽车自媒体的 AI 写作后台截图,同一个 "新能源汽车续航评测" 主题,连续生成 5 篇文章,居然连开篇的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 这句话都没变过。这让我想起上周客户发来的投诉 —— 他们用 AI 批量生产的家装文案,被用户在评论区调侃 "像是同一个机器人在念说明书"。
AI 写作正在陷入一个可怕的怪圈:算法越精进,内容反而越雷同。那些号称 "秒出原创" 的工具,本质上只是把公共素材库的内容打乱重组,就像用同样的乐高积木搭出不同形状的房子,细看还是那些零件。要打破这种模板化困局,得从 AI 的底层逻辑下手 —— 机器擅长逻辑推演,但缺乏人类独有的认知偏差和情感记忆,这恰恰是个性的来源。
🧠 先破后立:拆掉 AI 的 "思维定式"
试着让 AI 写一篇关于咖啡的文章,十有八九会从 "咖啡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开始。这不是 AI 的错,而是训练数据里 70% 的咖啡文都这么写。要跳出这个框架,得先给 AI 设置 "思维障碍"。
我在给美妆客户做内容培训时,发明了一个 "反常识提问法"。比如写口红测评,不直接让 AI"介绍这支口红的优点",而是问 "哪些人绝对不适合这支口红"。去年双 11 期间,用这种方式生成的 "黄黑皮避雷色号指南",转化率比常规推荐文高出 37%。机器在被迫回答否定问题时,会绕过预设的赞美模板,反而能挖掘出更具体的细节。
还有个更狠的招数 ——喂给 AI"残缺信息"。上个月帮教育机构写招生文案,故意把 "课程优势" 写成 "3 个让家长睡不着的课程设计漏洞(附解决方案)"。AI 在填补这些 "漏洞" 时,不得不调用更分散的知识库,生成的内容里居然出现了 "课间 10 分钟眼保健操改编自飞行员训练动作" 这种连我们都不知道的冷知识。
别迷信 AI 的 "原创度检测" 功能。某平台宣称的 "95% 原创率",其实只是把 "效果显著" 换成 "成效突出" 这类同义词替换。真正的个性内容,应该带着创作者的 "认知偏见"—— 就像我认识的那个科技博主,每次写评测都会扯一段他爷爷用老年机的经历,这种私人化的视角,AI 永远学不会批量生产。
📝 给 AI 装个 "人类传感器"
上周参加一个内容创作论坛,某大厂的 AI 产品经理说漏嘴:"现在的大模型,本质上是在模仿人类的平均表达水平。" 这话点醒了我 —— 要让 AI 内容有个性,就得给它输入 "非平均" 的素材。
我给餐饮客户做的方案里,有个 "方言数据库" 的玩法。收集了 200 多条各地食客的口语评价,比如四川人说 "这个火锅辣得跳脚但停不下来",广东人形容甜品 "甜到漏"。让 AI 学习这些带着地域特色的表达后,生成的美食文案里居然出现了 "这碗面辣得直冒汗,却忍不住嗦到汤都不剩" 这种有画面感的句子。
更绝的是情绪颗粒度训练。给 AI 输入 "开心" 的素材时,不只要 "收到年终奖的狂喜",还要加 "捡到 10 块钱买了瓶冰汽水的小确幸";写 "难过",除了 "失恋的痛哭",得加上 "手机没电错过重要电话的懊恼"。某母婴号用这种方法调整后,推文里 "宝宝第一次翻身时我打翻了热牛奶" 这类细节描述,让粉丝互动率提升了 52%。
记住,AI 就像个刚入学的转学生,你给它看什么,它就会模仿什么。如果只喂官方资料和新闻通稿,它永远学不会说 "人话"。我建议建立一个 "个性素材库",专门收集那些不符合 "标准表达" 的内容 —— 小区大妈的闲聊、朋友圈的碎碎念、甚至是弹幕里的吐槽,这些 "不完美" 的语言,恰恰是个性的金矿。
🔄 让 AI 成为 "创意放大器" 而非 "内容工厂"
见过太多运营把 AI 当成 "一键生成" 的工具,结果产出的内容比模板还模板。真正会玩的人,都把 AI 当成创意的 "脚手架"—— 先用人类的奇思妙想搭个框架,再让 AI 来填充细节。
我们团队给旅游 APP 做内容时,有个固定流程:先让策划师写 3 句 "反套路标题",比如 "在古镇住了 7 天,我发现最坑的是那些网红打卡点",然后让 AI 基于这个标题扩写。有次 AI 写不出 "为什么民宿老板总在凌晨 3 点扫地" 这种细节,策划师就补充了 "山区民宿为了防蛇虫,有清晨清扫的习惯" 这个知识点,AI 后续生成的内容里,居然延伸出 "如何从扫地时间判断民宿是否用心" 的实用指南。
关键词置换法也很有意思。写职场文时,把 "加班" 换成 "办公室月光族",AI 会自动关联到 "凌晨的咖啡渍"" 打印机的嗡鸣 "这些更具象的场景。做宠物内容时,用" 毛孩子的叛逆期 "替代" 宠物不听话 ",生成的文案里出现了" 沙发上的抓痕是它的成长日记 " 这种充满情感的表达。
千万别让 AI 独立完成整篇文章。就像做菜,AI 可以帮你切菜、调味,但火候的掌握、食材的搭配还得靠人。我通常让 AI 写初稿,然后手动修改每段的第一句话 —— 这些 "门面句" 最容易暴露模板化痕迹。修改时故意加入一些个人化的表达,比如 "上周在便利店遇到的事让我想到...",这种带有时间和场景的开头,会让整篇文章瞬间有了 "人味儿"。
🎭 按行业定制 "个性基因"
不同行业的内容,需要不同的个性表达。硬套通用方法只会弄巧成拙,得根据行业特性设计专属的 "个性密码"。
教育行业的内容,痛点场景化比华丽辞藻更重要。把 "师资力量雄厚" 换成 "孩子说 ' 老师居然记得我上次没弄懂的题 '",这种带着具体场景的表达,比任何模板都有说服力。我们给 K12 机构做的内容里,故意保留一些 "不完美" 的表达,比如 "这个解题方法有点绕,但我家孩子居然听懂了",反而比 "高效学习法" 更让家长信服。
电商领域的个性,藏在产品细节的 "不务正业" 描述里。卖保温杯时,不说 "保温 24 小时",而是写 "早上的粥到中午还烫嘴,差点被女儿抱怨"。做服装测评时,加入 "洗第三次后领口的变化" 这种真实体验,AI 生成的内容就不会像产品说明书。某女装店用这种方法后,"真实感" 相关的评论增加了 200%。
本地生活服务类内容,地域梗是破模板的利器。给北京的餐馆写文案,加入 "老板一口地道的南城口音,推荐菜时总说 ' 您得着 '";给上海的咖啡馆写评价,提一句 "服务员用沪语提醒 ' 当心咖啡烫 ',瞬间觉得亲切"。这些带着地域特色的表达,AI 很难自动生成,需要人工植入后再让它延伸。
医疗健康类内容则要在专业和通俗间找平衡。避免 "权威认证"" 独家疗法 "这类模板化词汇,改用" 张医生看诊时总说 ' 药要按时吃,但心态更重要 '"这种具体的场景。我们给体检中心写的文案里,故意加入" 候诊时旁边阿姨分享的养生心得,比手册上的还实用 ",这种带着生活气息的表达,既专业又不失温度。
🔍 避开 AI 个性创作的 3 个雷区
踩过太多坑后发现,有些操作看似能增加个性,实则会让内容更别扭,这几个雷区一定要避开。
最常见的是过度堆砌网络热词。前阵子帮一个数码品牌写测评,AI 在文案里塞进了 "绝绝子""yyds"等十几个热词,结果被用户吐槽" 像个追不上潮流的中年人在硬凹造型 "。热词有很强的时效性,而且不同圈层有不同的用法,盲目堆砌只会显得刻意。不如用更自然的口语表达,比如" 这性能强到离谱 "比" 性能 yyds" 更得体。
另一个误区是为了个性牺牲专业性。有个金融客户为了让内容更 "接地气",把 "理财产品风险" 写成 "这玩意儿可能让你哭着回家",结果被监管部门约谈。个性表达不能突破行业底线,专业术语可以通俗化,但不能低俗化。我们后来改成 "收益高的产品,就像走钢丝 —— 看着刺激,脚下得稳",既保留了个性,又不失专业。
还有人觉得字数越多越有个性,这完全是误解。某家居号为了凑字数,在文案里加了大段的装修历史介绍,结果跳出率飙升到 65%。个性不是冗余,而是精准的表达。好的内容应该像微信聊天 —— 该长则长,该短则短,有时候一句 "这沙发坐久了腰疼",比几百字的描述更有力量。
📈 建立个性内容的 "护城河"
真正的个性内容,是让读者记住 "你" 而不是记住 "内容"。要达到这个效果,得建立一套可持续的个性生成机制,而不是靠偶尔的灵感爆发。
我们团队有个 "个性素材库 2.0"系统,按" 场景 - 情绪 - 行业 "三维分类。比如" 职场 "场景下,有" 加班的疲惫 ""完成项目的狂喜" 等不同情绪的素材,每个情绪标签下又细分了互联网、教育、金融等行业的具体表达。用这个库喂 AI,生成的内容会自带行业专属的 "语气"。
用户反馈闭环也很重要。每次发布内容后,我们都会收集评论区里那些 "有个性" 的留言,比如 "这个方法让我想起大学时做兼职的经历",把这些真实反馈喂给 AI,相当于让用户帮你训练 AI 的个性表达。某护肤品牌用这种方法 3 个月后,AI 生成的文案里 "敏感肌" 的表述方式,已经和他们的核心用户高度一致。
定期做个性度检测也很必要。我们有个简单的方法:把文章里的关键信息隐去,让新用户猜这是谁写的。如果猜对率低于 60%,说明个性还不够突出。检测后针对性调整,比如科技类账号如果猜中率低,就增加更多 "实验室趣事"" 产品拆解过程 " 等独特视角的内容。
说到底,AI 只是个工具,它能放大你的个性,却不能创造个性。那些真正让人记住的内容,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 —— 他们的偏见、他们的经历、他们看待世界的独特角度。与其抱怨 AI 写不出有个性的内容,不如先问问自己:你给 AI 输入的,是你的独特灵魂,还是网上随处可见的快餐信息?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