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小区保安老李在值班室打开文档编辑器。屏幕上,AI 生成的武侠开篇正闪烁着光标 —— 这是他利用值夜班的间隙写的第 17 个故事。半年前他连比喻句都写不明白,现在却能靠着 AI 工具,在网文平台积累了两千多个粉丝。
这不是个例。去年某网文平台数据显示,新注册作者中 37% 会使用 AI 写作工具,其中完全没有写作经验的普通人占比超过六成。AI 正在把 “写作” 这个曾经需要长期训练的技能,变成像拍照一样触手可及的表达。
📝 那些被 AI 打破的写作门槛
很多人卡在写作第一步 —— 不知道写什么。AI 工具正在把这个难题变成选择题。打开某款主流写作软件,输入 “现代都市 + 职场 + 爱情”,3 秒内就能生成 5 组人物设定和 3 个故事开篇方向。深圳的白领小林试过,她用这种方式挑中了 “996 程序员和 AI 虚拟女友” 的设定,三个月写出了 15 万字的小说。
“以前写一段对话要删删改改半小时,现在把人物性格输进去,AI 能直接生成符合人设的对话。” 小林说她最常用的是 “对话续写” 功能,有时候角色吵起来,AI 给的反击台词比她自己想的还带劲。这种即时反馈让写作变成了 “和 AI 打乒乓球”,思路不容易断。
文笔不够?AI 来补。杭州的退休教师张阿姨年轻时爱写东西,总觉得自己文字干巴巴。现在她写完一段,点一下 “润色”,AI 能自动调整句式,增加环境描写。“我写‘他很生气’,AI 会改成‘他捏着杯子的指节泛白,玻璃杯壁凝的水珠顺着指缝滴在西裤上,洇出深色的圆点’。” 张阿姨的悬疑小说已经在社区读书会小有名气。
更关键的是解决 “卡文” 问题。某写作平台统计,82% 的新手放弃写作是因为卡在某个情节。AI 的 “情节推演” 功能能同时给出 3 种不同走向,比如主角被绑架后,既可以写警察突袭,也能写反派突然反水,甚至可以插入主角早就埋下的伏笔。北京的网文作者阿 K 说:“我不是用 AI 代替思考,是让它给我更多选项,就像有个永远不睡觉的参谋。”
🖥️ 写作工具到底进化到哪一步了
现在的 AI 写作早已不是简单的 “填空”。最新的工具能做到 “风格迁移”—— 你输入一段自己写的文字,AI 能分析出你的写作风格,之后生成的内容会尽量贴合这种风格。某平台的签约作者透露,她用这个功能模仿过金庸的武侠腔,也试过琼瑶式的抒情,读者几乎看不出差别。
“人设一致性” 曾经是新手的噩梦,写着写着主角性格就跑偏了。现在的高级工具允许你建立 “人物档案”,包括性格标签、说话习惯、隐藏秘密等。每次生成内容前,AI 会自动对照档案检查。上海的剧本杀作者小桃测试过,给一个 “表面温和实则腹黑” 的医生人设写台词,AI 生成的每句话都带着若有若无的试探,连标点符号的使用都透着算计。
场景描写的进步更明显。输入 “凌晨三点的城中村”,AI 不仅能写出 “垃圾桶旁的流浪猫”“晾在电线上的内衣” 这些细节,还能加入声音(麻将牌碰撞声)、气味(劣质煤炉味)、温度(潮湿的晚风),形成完整的感官体验。某悬疑小说大赛的评委说,去年获奖作品里,有三篇的场景描写被证实使用了 AI 辅助,但评审团一致认为 “不影响作品的原创性”。
更值得注意的是 “跨媒介写作” 功能。写网文时经常需要插入诗歌、歌词甚至公式。广州的科幻作者老陈最近在写一篇涉及量子物理的小说,他直接让 AI 生成符合剧情的公式推导过程,还附带了通俗解释。“读者以为我是物理专业的,其实我连相对论都搞不懂。” 这种 “装专业” 的能力,让普通人也能涉猎以前不敢碰的题材。
📚 普通人真能靠这个赚到钱吗
答案是肯定的,但没那么容易。某网文平台的数据显示,使用 AI 辅助的作者中,约 15% 能达到月入 3000 元以上,3% 能月入过万。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 “人机协作模式”。
最稳妥的入门方式是从 “短文” 开始。头条号、知乎盐选、公众号等平台需要大量 3000-5000 字的短篇故事。成都的王女士白天在超市上班,晚上用 AI 写情感小故事,平均每篇能赚 200-500 元。“我负责想核心创意,比如‘婆婆假装老年痴呆测试儿媳’,AI 帮我填充细节和对话,一篇稿子两小时就能写完。”
长篇连载需要更系统的规划。业内人士建议新手先搭好 “故事框架”,用 AI 填充血肉。比如先确定故事的起承转合,划分成 50 个章节,每章再列出关键情节节点。某平台的 “保底分成” 作者阿木透露:“我每天花 1 小时改 AI 写的内容,比纯自己写效率提高 3 倍,现在月更 10 万字完全没问题。”
还有一种新思路是 “AI + 细分领域”。宠物殡葬师小周用 AI 写行业相关的纪实小说,把工作中遇到的真实故事改编成短篇,因为题材独特,很快被某平台签约。“AI 帮我处理掉专业术语,让文字更通俗,但那些关于离别和思念的细节,必须我自己写,这才是核心竞争力。”
不过要警惕 “纯 AI 生成” 的陷阱。各大平台都在加强审核,某站明确规定,AI 生成内容超过 30% 会影响推荐,超过 50% 可能被下架。有作者试过完全用 AI 写,结果读者评论 “像喝白开水”,点击率持续下降。“AI 能帮你把字写顺,但不能替你生活。” 这是很多过来人的忠告。
⚠️ 绕不开的争议和风险
“这算原创吗?” 几乎每个用 AI 写作的人都被问过这个问题。目前行业内默认的标准是:核心创意、人物设定、情感表达由人主导,AI 仅用于优化表达和扩展细节,就算原创。某文学网站的编辑说:“我们看的是最终呈现的作品质量,至于是用钢笔写的还是用 AI 写的,不重要。”
版权问题更复杂。现在的 AI 生成内容,版权通常归使用者所有,但前提是你没有用受版权保护的内容训练 AI。有作者因为让 AI “模仿某部畅销书的开头” 被起诉,法院最终判定这种行为构成 “不正当竞争”。律师建议,使用 AI 时要避免直接输入 “模仿 XX 的风格”,可以换成描述性语言,比如 “语言简洁,带点黑色幽默”。
同质化是另一个隐忧。某平台数据显示,AI 生成的修仙文里,“废柴逆袭”“捡到上古神器” 等桥段出现的频率是人类创作的 3 倍。长期依赖 AI 可能导致思维固化。“我每周会刻意关掉 AI 写两篇,强迫自己动脑。” 这是很多成熟作者的做法,他们把 AI 当作工具,而不是拐杖。
还有读者的接受度问题。某调查显示,65% 的读者表示 “不介意作者使用 AI 辅助”,但前提是作者坦诚相告。有位作者在简介里写 “本作品使用 AI 辅助创作,核心剧情由作者原创”,反而收获了 “坦诚”“与时俱进” 的好评。透明化可能是未来的趋势。
🚀 普通人该怎么开始尝试
选对工具很重要。目前市面上的写作工具有三类:一类是纯 AI 生成,比如 ChatGPT、文心一言,适合获取灵感;二类是专业写作辅助,比如墨心、秘塔写作猫,有更针对性的功能;三类是平台自带工具,比如番茄小说的 “番茄写作助手”,好处是和发布平台无缝衔接。新手建议从第二类开始,功能更全面,对小白更友好。
不要一开始就写长篇。最好先从短篇练手,比如写一个 500 字的场景描写,或者 1000 字的小故事。某写作课的老师建议:“先让 AI 生成,然后逐句修改,对比自己的写法和 AI 的区别,这个过程比直接用更能提高写作能力。”
建立自己的 “素材库” 很关键。把生活中听到的金句、遇到的趣事、突然冒出来的想法都记下来,写作时喂给 AI,让它基于这些真实素材创作。“我手机备忘录里存了 300 多条路人对话,这是我的秘密武器。” 一位靠都市文出圈的作者分享道,这些真实的细节是 AI 无论如何也生成不出来的。
加入社群也很有帮助。现在有很多 AI 写作交流群,群里会分享最新的工具使用技巧,也会有人点评你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能找到一起写作的同伴,减少孤军奋战的挫败感。“我在群里认识了三个搭档,我们轮流用 AI 生成情节,再一起修改,效率比一个人高多了。” 这是团队写作的新思路。
✍️ 未来会是人人皆可写作的时代吗
答案是肯定的,但不是所有人都能靠写作赚钱。就像相机普及没有让每个人都成为摄影师,但确实让更多人能用影像表达自己。AI 写作会让网文创作的门槛大幅降低,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 “兼职作家”—— 白天是快递员、教师、程序员,晚上用 AI 辅助写自己的故事。
某网文平台的 CEO 预测:“五年内,AI 辅助写作会成为标配,就像现在用 Word 写作一样普遍。” 到那时,衡量一个作家的标准不再是 “会不会写”,而是 “有没有独特的视角和故事”。毕竟,AI 能写出华丽的句子,但写不出你经历过的人生。
对于普通人来说,现在正是尝试的好时机。不需要买昂贵的设备,手机上就能下载写作 APP;不需要系统学习写作理论,AI 会帮你修正语法错误;甚至不需要太多时间,每天抽出半小时就能慢慢积累。就像那位保安老李说的:“以前总觉得写小说是文化人的事,现在发现,只要你有故事想讲,AI 就能帮你讲出来。”
写作的本质,从来都是表达自我。AI 不是来抢饭碗的,是来帮更多人实现表达欲的。也许未来的文学史上,会有一章专门写这个 “AI 辅助写作” 的时代 —— 一个人人都能拿起 “笔” 的时代。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