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搞懂:到底啥是 “AI 味” 文案?
很多人写文案时,总觉得自己的文字读起来怪怪的,但又说不上来哪里不对。其实这很可能就是 “AI 味” 在作祟。简单说,AI 味文案就是那些看起来工整却缺乏灵魂的文字,像个循规蹈矩的机器人在说话,没有真人的烟火气。
比如句子之间衔接生硬,经常出现 “综上所述”“由此可见” 这类刻板的过渡词,读起来就像在看说明书。还有用词过于书面化,明明可以说 “搞定了”,偏要用 “已完成”;明明是 “大家觉得”,非要写成 “公众普遍认为”。这些都是 AI 味的典型表现。
更明显的是逻辑链条太规整,少了正常人说话时的跳跃和转折。就像写一篇推荐产品的文案,AI 味的可能会先介绍产品参数,再讲功能,最后说价格,一步都不差。但真人说话可能会先吐槽一句 “这东西刚开始我还瞧不上”,再慢慢说到它的好,这样才更自然。
✏️ 润色第一步:把 “机器词” 换成 “人话”
想要拯救 AI 味文案,第一步就得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很多时候问题不是出在内容上,而是用了太多 “机器才会用” 的词。比如 “进行优化”,换成 “改改”“调一下” 就顺口多了;“实现增长” 改成 “涨了”“变多了”,瞬间就有了生活气息。
可以做个小练习:把自己写的文案读出来,遇到读着拗口的词就圈出来,然后想一个平时聊天会用的词替换掉。比如 “本次活动旨在提升用户参与度”,读着就很生硬,改成 “这次搞活动,就是想让更多人来玩”,是不是立马就不一样了?
还要注意少用长句和复杂句。AI 特别喜欢写那种套来套去的长句子,比如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企业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产品创新与用户体验的提升”。其实可以拆成短句:“现在市场不好做,企业想一直活下去,就得把产品做好,让用户用着舒服。”
🔄 句式调整:打破 “AI 惯性” 的节奏感
AI 写文案有个通病,就是句式太统一,要么全是长句堆概念,要么全是短句凑字数,读起来像打机关枪,毫无节奏可言。想要摆脱这种感觉,就得学会长短句交替,让文字有起有伏。
比如描述一个场景,先用长句铺垫细节:“傍晚时分,街边上的路灯一盏盏亮起来,下班的人潮涌过斑马线,小吃摊的油烟混着烤串的香味飘过来。” 再用短句点睛:“这才是生活啊。” 一长一短,瞬间就有了画面感和情绪张力。
另外,别总用 “主谓宾” 的固定结构。偶尔可以把状语提前,或者省略主语,让句子更灵活。比如 “他在公园里慢慢散步”,可以改成 “在公园里,他慢慢走着”;“大家都觉得这个方案不错”,可以说成 “这个方案,大家都觉得不错”。
还有个小技巧,就是在句子里加一些 “废话”。这里说的废话不是真的没用,而是像平时说话时的口头禅或补充说明。比如 “说真的,这个东西确实好用”“你别说,他还真有两下子”。这些看似多余的词,反而能让文字更像真人在交流。
🧩 结构重塑:别让文案像 “填空题”
AI 写的文案结构往往太规整,开头点题,中间分点论述,结尾总结,像做填空题一样按部就班。但真人说话哪会这么死板?有时候想到哪说到哪,聊着聊着突然蹦出一个新观点,反而更有吸引力。
可以试试 “倒叙开头” 的方法。比如写一篇推荐旅游景点的文案,别一上来就说 “XX 景点有三个特色”,而是先讲一个小故事:“上次在 XX 景点迷路,误打误撞到了一个小山谷,那里的溪水清得能看见鱼,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幸运。” 用故事勾住人,再慢慢介绍景点,效果会好很多。
中间论述的时候,别总用 “第一、第二、第三”。可以用 “先说个事儿”“还有一点”“对了,忘了说” 之类的口语化过渡。比如讲产品优势,不说 “第一是价格便宜,第二是质量好”,而是说 “这东西首先价格挺实在,普通人都买得起。而且啊,质量也没话说,我用了半年都没坏。”
结尾也别硬邦邦地总结,试着留个小尾巴,或者带点情绪。比如 “总之,这个方法值得试试”,可以改成 “就这方法,你不妨试试看,说不定有惊喜呢。”
📝 细节打磨:藏在字里行间的 “真人感”
除了大的结构和句式,细节处的打磨更能让文案摆脱 AI 味。比如加入一些生活中的小场景、小感受,让文字有温度。写美食文案,别只说 “味道鲜美”,可以说 “咬一口下去,汤汁顺着嘴角流下来,赶紧用手擦掉,嘴里还停不下来地嚼”。
多用具体的例子代替抽象的描述。说 “这本书很有用”,不如说 “上次遇到一个难题,翻了这本书里的第三章,照着做居然解决了”。具体的案例比空泛的赞美更有说服力,也更像真人分享。
还有个小窍门,就是在文案里加入一些 “小失误”。比如 “刚才忘了说,这个方法只适合夏天用,冬天可能不太好使”“哦对了,前面说的价格是活动价,过几天可能会涨”。这种看似不严谨的补充,反而会让人觉得更真实,就像聊天时突然想起什么一样。
🧐 检测方法:怎么知道文案 “AI 味” 浓不浓?
改完之后,怎么判断文案有没有摆脱 AI 味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自己读一遍,要是读着拗口,或者像在念稿子,那肯定还有问题。最好是大声读出来,听着顺不顺,有没有平时说话的感觉。
也可以发给朋友看,问问他们 “这看起来像不像真人写的”。如果对方说 “有点像机器翻译的”,那就得再改改。毕竟文案是写给人看的,能让读者觉得亲切自然才是关键。
还可以用一个小技巧:把文案里的话拆成短句,看看能不能像平时聊天一样接下去。比如 “这个产品很好用”,可以接 “我用了一个月,没出啥问题”;如果是 “该产品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就很难接出自然的对话,这说明 AI 味还没去掉。
🎯 总结:拯救 AI 味文案,核心是 “回归真人视角”
说到底,AI 味文案的问题不在于文字本身,而在于缺乏真人的视角和情绪。想要拯救它,不是要把文案写得多华丽,而是要让文字像人在说话,有思考、有停顿、有情绪波动。
从润色用词到调整句式,从重塑结构到打磨细节,每一步都是在把 “机器逻辑” 换成 “人的逻辑”。记住,好的文案不是写出来的,是 “聊” 出来的。别想着讨好算法或追求完美结构,先让读者觉得 “哦,这说的不就是我嘛”,那就算成功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