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 AI 式语言的僵硬感
AI 写的文章,一眼看上去就有种说不出的 “机器味”。最明显的就是句子结构,总是规规矩矩,长短差不多,读起来像在念说明书。修改时,咱们得主动打乱这种节奏。
比如看到一长串修饰词堆在一起的句子,直接拆成两句。“在当前这个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信息获取的需求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改成 “现在互联网发展快,大家对获取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是不是顺口多了?
还有那些过于书面化的词,必须替换。“进行优化” 换成 “改改”,“予以解决” 换成 “搞定”,“综上所述” 换成 “总的来说”。别担心用词太随意,只要不影响表达准确,越像平时说话越好。
另外,AI 很少用口头禅或者语气词,咱们可以适当加一些。“这个功能吧,其实不怎么实用”,“我觉得呢,这个方法更靠谱”。这些小细节能让文字瞬间有了 “人味儿”。
🔍给内容做 “增肥” 手术
AI 写东西,经常说半截话。不是它故意的,是它对很多话题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这时候就得咱们动手给内容加细节、补案例。
比如写一篇产品测评,AI 可能只说 “这款 APP 界面简洁”。咱们得追问自己,怎么个简洁法?是颜色搭配单一,还是按钮布局稀疏?再举个具体场景,“打开首页,就三个大按钮,老人也能一眼看懂”,这样才显得真实。
数据也是个好东西。AI 提到 “用户增长快”,咱们得找到具体数字,“上个月新增用户 2 万,比之前翻了一倍”。有数据支撑的内容,说服力一下子就上来了。
个人经历和感受更是 AI 没有的。如果写育儿类文章,AI 说 “这款奶粉容易消化”,咱们可以加上 “我家孩子喝了半个月,以前总胀气的情况少多了”。这种亲身经历,读者一看就觉得亲切。
🧩重新搭建文章骨架
AI 写的文章结构,常常是 “总 - 分 - 总” 的老一套,有时候逻辑还不顺畅。修改时,别客气,直接拆了重排。
先把每段的中心意思拎出来,写在旁边。然后看看这些意思是不是按读者容易理解的顺序排列的。比如写教程类文章,就得一步一步来,不能跳着说。要是 AI 把 “怎么注册” 放在 “怎么使用功能” 后面,必须换过来。
段落之间的衔接也很重要。AI 经常突然跳转话题,咱们得加一句过渡的话。比如上一段说产品功能,下一段说价格,中间可以加 “聊完功能,再说说大家关心的价格”。
有时候,AI 会把重要的内容藏在段落中间,或者一笔带过。这时候就得把这些内容拎出来,单独成段,甚至加粗强调。“这个设置一定要改!不然会泄露隐私”,这样读者一眼就能看到重点。
✏️用个人视角 “染色”
AI 写东西总是中立得可怕,像个没有感情的旁观者。但读者更喜欢有态度的内容。修改时,必须明确自己的立场,让文章带上个人色彩。
比如评价一款软件,AI 可能说 “这款软件有优点也有缺点”。咱们得明确表态,“我觉得这款软件优点大于缺点,值得一试”,或者 “这软件槽点太多,不建议入手”。态度越明确,读者越有共鸣。
还可以加入一些主观感受的描述。“用的时候特别卡,气得我差点把手机摔了”,“这个设计太贴心了,当时就觉得选对了”。这些带情绪的表达,能让读者感受到你的真实存在。
甚至可以偶尔吐槽一下。“这功能设计得,我严重怀疑程序员没自己用过”,这种小抱怨,反而能拉近和读者的距离。
🔎揪出隐藏的 “知识盲区”
AI 不是万能的,它也会犯错,尤其是在专业知识或者时效性强的内容上。修改时,必须逐一核查。
比如提到某个政策,得去政府官网看看最新的规定,AI 可能用的还是几年前的信息。说到某个产品的参数,最好去品牌官网或者权威测评网站核对一下,别让错误信息误导读者。
对于不确定的内容,宁可不写,也别瞎编。可以加上 “这个说法我还没验证过,大家参考一下就行”,这样既诚实,又能避免麻烦。
另外,AI 有时候会编造一些不存在的数据或者案例。修改时,看到 “有研究表明”“某用户反映” 这类话,一定要想想有没有依据,没有的话就删掉,或者换成自己确定的内容。
🎯让开头和结尾更抓眼球
AI 写的开头,不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 就是 “在当今社会”,太老套了。修改时,得换个新鲜的方式吸引人读下去。
可以从一个具体的场景入手,“昨天用 AI 写了篇文章,发出去没人看,才发现问题出在这”。也可以直接抛出问题,“你是不是也觉得 AI 写的文章差点意思?”
结尾部分,AI 经常说些空洞的总结。咱们可以换成更实在的话,比如 “按照这些方法改,我试了几次,文章阅读量确实高了”,或者 “改文章不难,关键是多练,你也试试?”
要是文章有明确的行动指引,结尾一定要说清楚。“想让文章更受欢迎,现在就打开你那篇 AI 写的稿子,按我说的改改看”。
改 AI 写的文章,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关键是把自己当成内容的主人,不被 AI 的思路牵着走。多想想读者想看什么,多加入自己的真实想法,改出来的文章肯定能摆脱 “机器味”,变得有血有肉。
刚开始改可能费点劲,改多了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个提升自己写作能力的好机会。毕竟,AI 只是个工具,真正让内容发光的,还是人的思考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