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公众号运营者最近都在犯嘀咕,用 AI 写文章到底会不会被平台限流?后台天天有人问这个问题,甚至有团队因为这个顾虑,放着高效的工具不用,还在死磕人工写作。作为干了 10 年互联网产品运营的老兵,我得掏心窝子说句实话 —— 这事儿纯粹是被谣言带偏了。
📌 别被谣言带偏!AI 写作和限流真没关系
平台的审核机制没那么玄乎。我专门扒过微信公众号、头条号这些主流平台的官方规则,从头到尾没提过 “使用 AI 写作会限流” 这一条。真正决定流量的,是你的内容质量、原创度、用户互动数据这些硬指标。去年我带的一个美食号,试过连续 30 天用 AI 生成初稿,再经过人工优化发布,其中 8 篇成了 10 万 +,后台流量数据比纯人工写作时还涨了 23%。
有人说 “平台能检测出 AI 内容”,这说法有点片面。现在的 AI 检测技术,主要是看文本的逻辑连贯性、用词重复性这些特征。你想想,那些写得干巴巴、东拼西凑的人工原创,不也经常被判定为 “低质内容” 吗?反过来,要是 AI 生成的内容能做到观点独特、案例鲜活,用户愿意点赞在看,平台凭什么限流?
某教育类头部号的运营总监跟我透露,他们团队早就把 AI 当成标配工具了。去年双 11 期间,用 AI 批量生成课程介绍类文章,配合人工调整语气和案例,转化率比往年还提升了 17%。流量波动确实存在,但跟用不用 AI 没关系,主要是内容是否踩中了用户当时的需求点。
💡 选对 AI 工具是爆文第一步
不是所有 AI 写作工具都能出好内容。现在市面上的工具大致分两类:一类是通用型,比如 ChatGPT、文心一言,啥都能写但不够精准;另一类是垂直领域工具,比如专注于公众号的 “朱雀 AI”、“易撰”,这些工具内置了平台算法偏好,生成的内容更贴合传播规律。
我测试过 12 款主流 AI 工具,发现一个规律:能生成 “有记忆点” 的内容的工具,更容易出爆文。怎么判断?看它能不能处理具体场景。比如让工具写 “职场沟通技巧”,差的工具只会列干巴巴的理论,好的工具会给你 “和老板提涨薪时怎么说”、“跨部门协作被甩锅怎么办” 这种具体场景的话术,用户一看就觉得 “这说的就是我”。
工具的 “学习能力” 也很关键。优质的 AI 工具能记住你过往的修改习惯,比如你总喜欢在文末加互动话题,它会慢慢模仿这种风格。我用的某款工具,经过 3 个月的 “调教”,生成的初稿已经能达到我 80% 的要求,大大减少了后期修改时间。
🔍 给 AI 喂对料,内容才够味
很多人用 AI 写不出好内容,问题出在 “提问” 上。只给个标题就让 AI 写,出来的东西肯定千篇一律。你得学会给 AI “喂料”,也就是提供足够具体的信息。比如写一篇 “夏季减肥食谱”,你不能只说 “写篇减肥食谱”,得告诉它 “目标读者是 30 岁左右的上班族,没时间做饭,需要 10 分钟就能搞定的快手菜,还要兼顾口感和营养”。
用户痛点要给得越细越好。我做过一个测试,同样写 “孩子叛逆怎么办”,给 AI “家长不知道怎么跟叛逆期孩子沟通” 和 “孩子上初二,沉迷游戏,一说就顶嘴,甚至离家出走,家长夜里睡不着觉” 这两种描述,后者生成的内容点赞量是前者的 3 倍。因为具体的痛点能让 AI 更精准地找到用户的情绪触发点。
还要告诉 AI 你的 “独特视角”。比如写职场文章,别人都在说 “要努力加班”,你可以让 AI 从 “高效摸鱼也能升职” 这个反常识角度切入,再配上具体案例,内容一下子就有了记忆点。我之前用这个方法写的一篇文章,光在看就有 2000+,很多读者说 “第一次看到这么说的,太真实了”。
✍️ 人工打磨是 AI 内容的灵魂
AI 生成的初稿,顶多算个 “半成品”。真正决定内容质量的,是后期的人工打磨。我有个标准:AI 写的东西,至少要经过 “三改” 才能发。第一改改逻辑,看看段落之间衔接是否自然,有没有前后矛盾的地方;第二改改语言,把 AI 那些生硬的书面语改成口语化表达,比如把 “综上所述” 换成 “说白了”,“由此可见” 换成 “你发现没”;第三改加 “私货”,就是加入你自己的独特经历或观点,让内容带上 “个人烙印”。
开头和结尾一定要人工重写。AI 写的开头往往比较平淡,你得改成能抓住眼球的。比如 AI 写 “夏天到了,很多人容易犯困”,你可以改成 “昨天开会,我旁边的同事头点得像打桩机,夏天犯困这事儿,真不是意志力能扛过去的”。结尾要引导互动,AI 一般只会说 “欢迎留言讨论”,你可以具体点,比如 “你夏天有什么提神小妙招?评论区分享一下,我会抽 3 个人送提神喷雾”。
数据和案例要人工核实。AI 经常会 “编造” 数据,比如把 “某研究显示” 说成 “ Harvard 研究表明”,或者案例的时间、人物对不上。我就吃过这亏,一篇文章里 AI 写 “某明星 30 岁才开始学英语,3 年后雅思考了 8 分”,被读者指出那个明星明明是 25 岁学的,差点闹了笑话。所以每次用 AI 的案例和数据,我都会去百度、知乎再查一遍。
📊 用数据反推 AI 写作方向
别闷头让 AI 写,先看看后台数据。打开公众号后台的 “用户分析”,看看你的读者主要是哪个年龄段、什么职业、在哪个时间段阅读的。比如你的读者 70% 是宝妈,晚上 8-10 点阅读量最高,那你就让 AI 多写 “哄睡技巧”、“宝宝辅食” 这类内容,并且在开头加上 “刚把娃哄睡,赶紧来跟你们聊两句” 这种场景化表达。
爆款文章的 “关键词” 要记下来。在 “内容分析” 里,看看你过往的爆文都用了哪些高频词,让 AI 在写作时多融入这些词。我之前发现自己的职场号里,“工资”、“老板”、“辞职” 这三个词出现的爆文里,阅读量普遍偏高,后来就让 AI 在相关文章里多自然植入这些词,流量确实稳了不少。
还要关注平台的 “热点风向”。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推荐机制,比如最近公众号对 “本地生活” 类内容推荐较多,你就可以让 AI 结合本地的商场活动、网红打卡地来写。我所在的城市上个月新开了个商圈,用 AI 写的 “XX 商圈避坑指南”,结合了读者关心的停车、优惠、排队时长等问题,阅读量比平时翻了 5 倍。
🚫 这些坑千万别踩
就算用 AI,原创红线也不能碰。有些人为了省事,直接把 AI 生成的内容换几个词就发,这很容易被判为 “洗稿”。我有个朋友,用 AI 改写了一篇别人的爆文,结果被投诉侵权,公众号被禁言了 7 天。正确的做法是,用 AI 写自己熟悉的领域,加入自己的独家信息,比如你是做美妆代购的,让 AI 写 “真假化妆品鉴别” 时,加入你在免税店遇到的假货案例,这样既原创又有说服力。
别让 AI 替你 “做决定”。AI 可以给你提供写作思路,但最终的观点和立场必须是你自己的。之前有个财经号,让 AI 写 “某股票会不会涨”,AI 随便给了个判断,结果读者跟着买亏了,评论区炸了锅,号主最后不得不公开道歉。涉及到观点输出的内容,一定要自己把控,AI 只能是辅助工具。
别过度依赖 AI 的 “爆款模板”。很多工具都有 “爆文模板”,用多了就会发现内容越来越同质化。读者看久了会审美疲劳,平台也会觉得你的内容没有新意。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换一种写作结构,比如之前总用 “问题 + 原因 + 解决办法”,现在偶尔试试 “故事 + 观点 + 反转”,让读者保持新鲜感。
用 AI 写公众号不仅不会限流,用好了还能成为爆文制造机。关键是要记住:AI 是工具,不是替代品。选对工具,给足信息,做好人工打磨,再结合数据不断优化,你的公众号流量只会涨不会跌。
我见过太多运营者,因为害怕谣言而放弃高效工具,硬生生把自己逼得焦头烂额。现在这个时代,效率就是竞争力,与其纠结 “用不用”,不如琢磨 “怎么用好”。按照上面说的方法试试,说不定下一篇 10 万 + 就离你不远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