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写公众号的,谁还没试过用 AI 写点东西?但问题来了 —— 不少人直接把 AI 生成的内容复制粘贴就发,结果读者一眼看穿,评论区全是 “这一看就是 AI 写的”。更糟的是,现在搜索引擎对 AI 味重的内容越来越不友好,收录和排名都受影响。
其实 AI 只是个工具,用得好完全能写出既有干货又有人情味的文章。今天就掏心窝子跟大家聊聊,怎么让 AI 生成的内容摆脱 “机器感”,既能通过原创检测,又能让读者愿意看下去。
📝 先搞懂 “机器味” 到底藏在哪?
很多人觉得 AI 写的东西生硬,其实根源不在 AI 本身,而在我们怎么用。观察过几百篇被读者吐槽 “像机器人写的” 文章,发现有几个共性问题特别突出。
最明显的是句式重复。AI 很容易在段落里用相似的结构,比如 “首先... 其次... 最后...” 这种模板化表达,读起来像在念说明书。人写东西不会这么规整,有时候会突然插入一个短句,或者换个角度说同一件事。
然后是细节缺失。AI 写的内容经常停留在 “是什么”,很少讲 “为什么” 和 “怎么办” 的具体场景。比如写职场技巧,AI 可能只说 “要积极沟通”,但人会加一句 “上次我跟同事因为项目分工吵了架,后来发现其实是我没说清自己的截止日期”—— 这种带个人经历的细节,才是拉近和读者距离的关键。
还有情感断层。AI 很难把握语气的微妙变化,该调侃的时候太严肃,该认真的时候又太随意。比如写产品测评,提到缺点时,人可能会说 “这个功能吧,说实话有点鸡肋,我用了三次就没再碰过”,但 AI 可能会写成 “该功能存在一定局限性,用户使用频率较低”,少了点真实感。
想让 AI 内容摆脱机器味,就得从这些痛点下手。别急着让 AI 动笔,先想清楚你要的内容到底长什么样。
✍️ 提示词多加点 “人味儿”,AI 才不会写得像说明书
很多人给 AI 的提示词就一句话:“写一篇关于公众号运营的文章”。这就好比让厨师随便炒个菜,端上来肯定没特色。提示词里藏着让内容变自然的密码,得多花点心思设计。
试试在提示词里加 “角色设定”。比如你想写一篇接地气的职场文,可以告诉 AI:“假设你是一个工作 5 年的新媒体运营,用聊天的语气给刚入行的新人讲 3 个避坑技巧,要带点自己的真实经历,别用专业术语”。这样 AI 一上来就知道该用什么口吻,该加哪些细节。
再就是加 “限制条件”。比如明确要求 “每段不超过 3 行”“避免用‘首先’‘其次’这类词”“在第二段加一个反问句”。这些限制能打破 AI 的固有模板,逼它写出更灵活的句子。我试过,同样写一篇护肤文,加了 “每段结尾用一句口语化的总结” 这个条件后,读者停留时间直接提升了 40%。
还有个小技巧:在提示词里混入一些 “废话”。人说话不会字字精准,偶尔会带点无关紧要的话。比如可以说:“写一篇关于早餐吃什么的文章,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随便聊聊就行,不用太正式,哦对了,我自己早上经常来不及吃,这点可以提一下”。这些看似多余的信息,反而能让 AI 的输出更像自然对话。
提示词不是一次就能写完美的。写完后先让 AI 生成一段,看看哪里不对劲,再回头改提示词。多试两次,就能摸到门道。
🔍 生成后别急着发,这几步修改能去掉 80% 的机器味
哪怕提示词写得再好,AI 初稿也难免有 “机器影子”。这时候千万别偷懒,花 10 分钟做这几件事,效果能翻一倍。
先通读一遍,把长句拆短。AI 特别爱写长句子,一句话里塞好几个逗号,读起来喘不过气。比如 “对于刚接触公众号运营的新手来说,在面对如何提高文章打开率这个问题时,往往会感到困惑和无助”,可以改成 “刚做公众号的新手,估计都头疼过怎么提高打开率。我当初也一样,盯着后台数据发呆,不知道从哪下手”。拆成短句后,节奏感马上就出来了。
然后把抽象词换成具体场景。AI 喜欢用 “重要”“关键”“有效” 这类词,但读者看了没感觉。比如 “选题很重要”,不如改成 “上次选了个冷门话题,发出去阅读量直接腰斩,这才明白选题选错了,后面再努力都白搭”。用具体案例代替抽象评价,读者更容易有共鸣。
还要检查段落衔接。AI 写的段落经常是 “各说各的”,过渡很生硬。这时候可以在段首加个短句衔接一下,比如 “说到这想起个事”“不光是这样”“其实反过来想”。这些不起眼的小句子,能让文章读起来更流畅,就像人说话时的自然转折。
最后删掉 “正确的废话”。AI 为了凑字数,会说一些没错但没用的话,比如 “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公众号已经成为重要的传播渠道”。这种话读者一眼扫过就忘,直接删掉,换成 “现在做公众号的人越来越多,想出头就得有点不一样的东西”,既简洁又有态度。
修改的时候别追求 “一步到位”,先改最明显的机器味,再慢慢打磨细节。记住,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AI 生成的也不例外。
🛠️ 善用工具辅助,但别当甩手掌柜
现在有不少检测 AI 痕迹的工具,比如 Grammarly 的 AI 检测功能,还有国内的一些原创度检测平台。写完后可以跑一遍,看看哪些句子被标为 “高 AI 概率”,重点修改这些地方。
但别太迷信工具的评分。有次我写一篇职场文,工具显示 “AI 概率 30%”,但读者反馈说 “读起来很真实”。后来发现,工具对某些固定表达特别敏感,比如 “综上所述”“由此可见”,但这些词用得自然的话,读者并不反感。工具只是参考,最终还是要看读起来顺不顺。
另外可以试试 “翻译大法”。把 AI 生成的内容先用翻译软件翻译成英文,再翻译回中文,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不过这种方法只能用在不重要的段落,核心内容还是得自己改,不然容易出错。
还有个笨办法:把文章大声读出来。读的时候哪里卡壳了,哪里就有问题。人说话的习惯是自然停顿,AI 写的内容往往不符合这种节奏,读一遍就能发现不少毛病。
📌 实战中最容易踩的 3 个坑,新手尤其要注意
踩过的坑多了,就知道哪些地方最容易出问题。这几个误区,刚开始用 AI 写作的朋友几乎都会碰到。
别让 AI 替你做 “观点输出”。AI 擅长整理信息,但很难有独特的观点。比如写行业分析,AI 能把数据列得很清楚,但为什么这些数据重要,背后反映了什么趋势,还得自己判断。我见过有人直接用 AI 写的观点发出去,结果被同行指出 “跟某篇文章观点一模一样”,尴尬不说,还影响公信力。重要的观点一定要自己写,AI 只能帮你组织语言。
也别追求 “一次生成完美内容”。很多人觉得 “我花了半小时写提示词,AI 应该一次就写好”,达不到预期就烦躁。其实 AI 更像个 “初稿生成器”,能帮你把框架搭起来,把素材整理好,剩下的精加工还得靠自己。我一般让 AI 先出个草稿,然后大刀阔斧地改,有时候改完跟初稿比,能保留 30% 就不错了。
还有个误区是过度追求 “原创度” 而忽略可读性。有些人为了让检测工具显示 “原创度 90% 以上”,故意把句子改得颠三倒四,结果读者根本看不懂。原创度重要,但前提是内容有价值。与其在原创度数字上纠结,不如多想想 “读者看了这篇文章能得到什么”。
其实用 AI 写作和用相机拍照有点像。同样的相机,有人拍出来像路人照,有人拍出来像大片,差别就在会不会用,愿不愿意花时间打磨。AI 能帮我们省时间,但不能替我们思考,更不能替我们跟读者建立连接。
说到底,读者喜欢的从来不是 “人写的” 还是 “AI 写的”,而是 “有用的”“有趣的”“能产生共鸣的” 内容。把 AI 当成助手,而不是替代品,才能既提高效率,又不丢了文章的灵魂。
希望这些经验能帮到大家。下次再用 AI 写东西时,不妨试试这些方法,说不定读者会说:“这篇写得真接地气,不像 AI 写的!”—— 这大概就是对我们这些内容创作者最好的肯定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