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写的文章能过微信原创标吗?我们测试了 5 款主流 AI 工具,结果是…
🧐 微信原创标到底卡什么?
微信原创标审核现在越来越严,这是很多运营人的切身体会。根据我们从平台规则和多次测试中总结的经验,核心就卡三点:内容独特性、创作痕迹、平台查重。
内容独特性很好理解,就是不能和现有文章大面积重复。我们用 AI 率检测工具测试过,一篇完全由 AI 生成的文章,原创度普遍在 30% 以下,这在微信眼里就是 “低质内容”。创作痕迹更关键,微信会通过语义分析判断内容是不是 “活人写的”。像那种结构工整但缺乏情感波动、例子都是通用模板的文章,很容易被识别为 AI 生成。平台查重则是和全网内容对比,包括公众号、网页、知乎等,哪怕你稍微改改标题,内容相似度超过 50% 也很难通过。
🛠️ 5 款主流 AI 工具实测结果
我们选了 ChatGPT、通义千问、笔灵 AI、Jasper、文心一言这 5 款工具进行测试,分别从生成内容原创度、创作痕迹明显度、平台查重通过率三个维度打分。
ChatGPT 生成的文章结构很清晰,但原创度只有 28%,而且用词太书面化,情感表达生硬。通义千问在商业文案方面表现不错,原创度能到 35%,但例子大多是常见案例,缺乏新意。笔灵 AI 让我们有点惊喜,特别是在网文领域,它能生成冲突感很强的情节,原创度能达到 42%,不过在严肃内容上还是差点火候。Jasper 在英文内容上表现稳定,但中文生成的文章有明显翻译腔,原创度 30% 左右。文心一言的场景描写很细腻,原创度 33%,但在复杂逻辑推理上容易出错。
💡 这些操作能让 AI 文章 “去机器感”
想让 AI 生成的内容通过原创标,必须进行二次加工。我们总结了几个实用方法:
1. 深度重写核心段落:把 AI 生成的文章通读一遍,找出那些模板化的句子,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达。比如 AI 写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你可以改成 “现在市场卷得厉害,企业要是不折腾点新东西,分分钟就被拍死在沙滩上”。
2. 加入个人经验和案例:AI 生成的例子往往很通用,你可以换成自己经历的真实事件。比如写职场文章,AI 可能会用 “某公司通过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你可以改成 “我之前在 XX 公司时,亲眼看着团队通过 XX 方法,把项目周期缩短了 30%”。
3. 调整句式结构:AI 喜欢用长句和被动语态,你可以改成短句和主动语态。比如 “该方案被证明是有效的” 可以改成 “我们试了下这个方案,效果还真不错”。
4. 使用降 AI 率工具:现在有很多专门的工具能降低 AI 生成内容的检测率,像 AlHumanizerPro,能把 AI 率从 95% 降到 0%。具体操作也很简单,把 AI 生成的内容粘贴进去,点击生成,再用检测工具测一遍,基本就能达标。
⚠️ 这些坑千万不能踩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也踩了不少坑,总结出来给大家提个醒。
直接搬运 AI 内容是最危险的,哪怕你改了标题,内容相似度高还是会被查重系统抓到。过度依赖模板也不行,很多 AI 工具都有固定的写作框架,用多了文章就会千篇一律。忽略平台规则更要不得,比如微信对图片版权要求很严,用 AI 生成的图片也可能侵权。
🚀 高原创度内容这样组合
我们测试发现,AI 生成框架 + 人工填充细节 + 专业工具优化是最有效的组合方式。先用 AI 生成文章大纲和核心观点,然后自己补充具体案例和个人见解,最后用降 AI 率工具优化一遍。这样既能保证效率,又能让文章有足够的创作痕迹。
比如写一篇行业分析文章,先用通义千问生成行业发展趋势的框架,然后自己加上最近接触到的企业案例,再用火龙果写作优化语言风格,最后用 AI 率检测工具测一遍,原创度能达到 60% 以上。
🌟 长期运营的内容策略
要想持续通过原创标,不能只靠技巧,还得有长期的内容策略。
建立选题库很重要,提前规划好每月的选题方向,避免临时抱佛脚。培养内容团队也必不可少,哪怕是小团队,也要有专人负责内容审核和二次加工。关注平台动态更是关键,微信的审核规则经常调整,及时了解最新要求才能少走弯路。
最后再给大家一个小技巧:用不同工具交叉生成内容。比如先用 ChatGPT 生成初稿,再用通义千问改写,最后用笔灵 AI 优化,这样能进一步降低内容的相似度。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