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给结论:AI 写公众号不会被 “专门” 限流,但用不对真的会没流量
最近总有人问我,AI 写公众号文章到底会不会被限流?其实微信官方从来没说过 “用 AI 写就限流” 这种话。但为啥确实有人用了 AI 工具后,阅读量掉得厉害?
这里面有个关键区别 ——微信封的是 “低质内容”,不是 “AI 生成” 本身。现在的 AI 写作工具,如果你直接把它生成的内容复制粘贴发出去,大概率会踩中 “低质” 的坑。比如我见过一个科技号,用 AI 写了篇关于 ChatGPT 的文章,结构倒是工整,但全是网上能搜到的常识,结果那篇的阅读量还不到平时的三分之一。
微信的推荐机制本质是 “用户用脚投票”。不管你是手写还是 AI 写,只要读者不爱看,系统就会觉得这内容不行,自然不会给更多流量。所以问题不在 AI 本身,而在你怎么用 AI。
📊 微信推荐机制的 3 个核心维度,AI 写作容易栽在哪?
1. 用户行为数据:AI 写的文章,读者真的爱看吗?
微信的算法很看重阅读完成率。就是说,读者点开你的文章后,能看到多少。AI 生成的文章往往有个毛病:开头看着还行,越往后越水。我之前分析过一个教育类公众号,他们用 AI 写的文章,平均阅读完成率只有 35%,而人工写的能到 60% 以上。
还有互动率这个指标。点赞、在看、留言这些行为,系统会当成 “内容有价值” 的信号。但 AI 写的文章,因为缺乏个人观点和情绪,读者看完可能没什么想互动的欲望。比如同样写一篇书评,AI 可能会客观分析情节,但不会说 “这个角色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大学室友” 这种能引发共鸣的话。
2. 内容质量阈值:原创性和信息量是硬指标
微信有套原创识别系统,不只是看文字重复率,更看信息增量。AI 写的文章,很容易出现 “伪原创” 的问题 —— 把别人的观点换种说法,但没加新东西。
我见过一个美食号,用 AI 改写了网上的菜谱,只是把 “放一勺盐” 改成 “加入适量食盐”,这种小改动根本骗不过系统。结果那篇文章不仅没被推荐,还因为 “低质重复” 被限制了流量。
另外,AI 生成的内容可能存在逻辑断层。比如写职场技巧,AI 可能会先说 “要主动沟通”,接着突然跳到 “如何管理时间”,中间缺乏自然过渡。读者看着费劲,系统也会判断为 “阅读体验差”。
3. 账号垂直度:AI 写得多而杂,反而会降权
很多人用 AI 写作是图快,今天写养生,明天写理财,后天又写教育。但微信的推荐机制其实很看重账号垂直度。系统会给账号打标签,如果你内容太杂,标签就会混乱,自然不知道该推给谁。
我有个朋友做职场号,本来粉丝画像很清晰,都是 25-35 岁的上班族。后来他用 AI 批量写了些情感文,结果账号标签从 “职场” 变成了 “综合”,推荐量直接掉了 40%。花了三个月专注写职场内容,标签才慢慢回来。
🚫 为什么有人说 AI 写的文章被限流了?3 个常见误区
误区 1:把 “内容差” 归咎于 “AI 写”
有个做母婴号的读者跟我说,她用 AI 写的文章阅读量暴跌。我看了她的内容,发现问题不在 AI—— 她让 AI 写的是 “0-1 岁宝宝辅食指南”,但里面全是通用信息,没有针对 “过敏体质宝宝” 这类细分需求的内容。
其实就算是人工写,这种泛泛而谈的内容也很难有流量。AI 只是加快了产出速度,但没解决 “写什么” 这个核心问题。
误区 2:过度依赖模板,导致内容同质化
现在很多 AI 工具都有公众号模板,输入关键词就能生成文章。但用的人多了,就会出现模板化严重的问题。
我对比过 10 个用同一 AI 工具写的 “旅游攻略”,发现它们的结构惊人地相似:先介绍景点历史,再讲交通方式,最后给个美食推荐。连推荐的餐厅都差不多,因为 AI 抓取的都是网上排名靠前的信息。
这种同质化内容,系统一看就知道没什么新意,自然不会给好的推荐位。
误区 3:忽略了微信的 “隐形规则”
微信对某些内容有特殊限制,比如医疗健康类需要资质,财经类不能随便预测行情。AI 生成内容时,可能会不自觉地触碰这些红线。
有个健康号用 AI 写 “高血压饮食”,里面出现了 “某种药物能根治高血压” 的表述,结果被判定为 “虚假医疗信息”。号主还以为是 AI 的问题,其实就算人工写,这种内容一样会被限流。
✅ 用 AI 写公众号的正确姿势:3 个实操技巧
1. 让 AI 做 “前期辅助”,人工做 “后期增值”
我现在的做法是:用 AI 生成初稿后,至少做 3 处修改。比如加个个人经历,我写运营技巧时,会在 AI 给出的理论后加一句 “上次我在某平台做活动时,就因为没注意这点,损失了 500 个潜在用户”。
还可以补充时效性信息。AI 的数据可能不是最新的,比如写行业报告,我会手动加上 “根据 2024 年 Q1 的数据显示” 这样的最新内容。
最重要的是加观点。AI 擅长陈述事实,但不擅长表达立场。我会在文末加上明确的个人看法,比如 “虽然这种方法有效,但我更推荐另一种方案,因为……”
2. 用 “AI + 垂直领域” 打造差异化
单纯让 AI 写大众内容,很容易同质化。但如果结合你的专业领域,效果就不一样。
我认识一个做法律科普的博主,他用 AI 生成法律条文的解释,然后自己补充实际案例:“去年有个当事人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最后是这么解决的……” 这种内容既有 AI 带来的效率,又有个人积累的价值,他的账号半年涨了 5 万粉。
还有个技巧是控制 AI 的输出范围。不要让它写 “怎么理财”,而是限定 “月薪 5000 如何理财”,再限定 “在一线城市的上班族”,范围越窄,AI 写的内容越容易有针对性。
3. 做好 “反 AI 味” 处理,让内容更像 “人写的”
AI 写的句子往往太工整,缺乏口语化表达。我会刻意加一些 “不完美” 的表述,比如在长句中间加个 “哦”“呢”,或者用一些口头禅。
比如把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 改成 “你别说,现在 AI 这发展速度,真是有点吓人”。这种小改动能让文章读起来更自然。
另外,段落长度要打乱。AI 喜欢写长段落,我会把长段落拆成几句,偶尔加个短句强调。比如写完一段分析后,单独来一句 “这点很重要”,既能突出重点,又能打破 AI 的刻板节奏。
📝 实操案例:一个账号用 AI 写作,流量反涨 300% 的秘诀
有个职场号主跟我分享过他的经验。他之前纯人工写,一周更 2 篇,阅读量稳定在 2000 左右。后来用了 AI,改成日更,但流量反而降到 800。
他发现问题后做了三个调整:
- 用 AI 只写 “框架”,比如 “3 个谈判技巧”,然后自己填充每个技巧的实际应用场景。
- 每篇文章加一段 “个人碎碎念”,比如 “昨天跟老板谈判,就用了这招,效果居然不错”。
- 保持内容垂直度,只写 “30 岁职场转型” 这个细分领域,放弃之前的泛职场内容。
调整后一个月,他的阅读量涨到 3500,而且粉丝活跃度明显提高,留言区经常有读者说 “感觉作者跟我们很像”。
这个案例说明,AI 不是洪水猛兽,关键是怎么用。把它当成工具,而不是替代者,反而能提高效率又不影响流量。
📌 最后总结:AI 写作的 3 条底线不能碰
- 别用 AI 写敏感领域:比如医疗、财经、时政这些,AI 很容易出错,一旦违规,不是限流的问题,可能直接封号。
- 别批量生成同质化内容:就算用 AI,也要保证每篇有新观点或新信息,不然系统会判定为 “垃圾内容”。
- 别丢了 “个人 IP 感”:读者关注你,是因为你的独特性。AI 可以帮你省时间,但不能替你表达个性。
其实微信的算法一直在鼓励优质内容,不管你用什么工具写,只要能给读者带来价值,就不用担心限流。AI 写作真正的高手,是让读者觉得 “这文章写得真好”,而不是 “这是不是 AI 写的”。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